一、文化消費的作用與意義
社會生產過程包括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四個環節,四個環節緊密相連、缺一不可,而且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其中,生產決定分配、交換和消費,而分配、交換和消費對生產有反作用。從生產與消費的關系來看,生產對消費的決定作用表現在為消費提供對象方面,且只有生產出勞動產品才能進行消費;反過來,消費又促進生產發展,是生產發展的原動力。總之,消費是社會生產中不可缺少的環節。
(一)文化消費促進商品的再生產
首先,文化商品的消費提高了消費者的文化創造能力和藝術鑒賞能力。在文化消費的過程中,精神文化商品的內容轉移到人們的意識中,提高了人們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創造出了懂得藝術和具有審美能力的文化消費者。而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的提高,又增強了人們對文化消費的欲望,從而促進了文化商品再生產。其次,文化消費的過程包含文化產品的再創造。人們在消費文化商品時,往往根據自己的立場、觀點、能力等,運用邏輯思維對他人的文化產品加以評判和改造;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情感傾向進行聯想和想象,再造文化產品。最后,文化消費是文化商品再生產發展的必要條件和內在環節。文化生產者在生產過程中發展自己的文化創造能力,又在生產行為中支出和消耗這種能力,同時又汲取前人和他人的大量文化養料,因而文化商品的再生產有了創新的原動力。
(二)文化消費有利于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經濟發展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產業中心逐漸由有形產品的生產轉向無形的服務生產。由于文化消費的內容十分廣泛,不僅包括專門的精神、理論和文化產品的消費(如電影、電視節目、計算機軟件、書籍等的消費),也包括對文化消費工具和手段的消費,即為了消費文化產品而消費的各種物質產品,如電視機、照相機、計算機等,還包括各種各樣的文化設施,如圖書館、展覽館、影劇院等。文化消費的發展不僅促進了文化產業本身的發展,對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也起到了連帶的推動作用。
人們對文化產品的消費需求可以是無限的,它不像住房、汽車的消費,人們很難頻繁換房和換車,當住房和汽車的消費達到一定水平的時候,市場將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但人類的精神需求是無止境的,人們需要不斷地學習、娛樂、休閑,除了在家看電視、聽音樂、讀書看報外,人們還可以去電影院看電影、到博物館參觀、到藝術中心欣賞歌劇、到體育場館打球或到健身俱樂部健身等。
有專家指出,社會消費增長一般要經歷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吃飯”階段,即解決溫飽問題;第二個階段是“吃藥”階段,即維護和追求健康的身體;第三個階段是“吃文化”階段,即追求精神享受。這三個消費階段,都與各個時期的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所副所長陳少峰博士介紹,文化產業高度發達的美國和西歐一些國家,文化消費(包括旅游)已占家庭消費的30%左右,文化消費對其他行業和經濟發展產生了顯著的拉動作用。文化消費已經成為全球消費的熱點,并且已影響到產業結構的排序。在美國,文化產業產值占GDP總量的18%~20%;在英國,文化產業年產值近6億英鎊,平均發展速度是經濟增長速度的2倍;日本娛樂業的年產值早已超過汽車工業的年產值;加拿大文化產業的產值也超過了農業、通信、信息技術等行業。可見,體現文化巨大經濟價值的時代已經到來。
郭凡禮指出,中國消費結構的前三次升級分別是基本生活用品消費、電視和冰箱消費、汽車和住房消費。第四次消費升級會向旅游、教育、娛樂等文化類消費品轉變,文化消費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傳統文化教育是最有潛力的行業,也是大文化產業的重要分支,文化興國的理念會進一步與傳統文化教育結合起來,進而帶動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另外,文化與旅游業、文化與制造業的結合越來越明顯。”文化消費是消費結構優化、消費升級與消費水平提高的標志,是消費發展的必然趨勢。文化消費將使消費領域進一步擴展,并通過提高消費者的消費技能,引發更強烈的、新的消費需求。文化產業在強有力的需求帶動下,有望迅速成長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成為擴大內需的新亮點。
(三)文化消費促進人的再生產,其發展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出路
在人的發展過程中,物質的消費和滿足僅僅是發展的初級階段,是保障進一步發展的基礎,人的精神需求才是最高層次的需求。馬克思指出:“生產直接也是消費。”[3]主體的消費是指生產過程中勞動力的消費,客體的消費是指生產過程中生產資料的消費。馬克思又指出:“消費直接也是生產,正如自然界中的元素和化學物質的消費是植物的生產一樣。例如,吃喝是消費形式之一,人吃喝就生產自己的身體,這是明顯的事。”[4]就是說,消費生活資料生產人本身,如同消費生產要素生產物質產品一樣。在生產技術已定的前提下,使用優質的原材料能夠生產出優質的產品,而使用劣質的原材料只能生產出劣質的產品。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文化生產對人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要生產出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科學技術水平的人才,就要使人進行相應的文化生活消費,如對他們進行各種文化教育培訓,讓其參加各種各樣的文化活動,否則難以生產出具有一定文化知識和科學技術水平的人才。文化消費不僅可以造就高素質的人才,使消費者的智力資源得到充分開發,使人系統掌握有關專業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可以使人的個性得到較為全面的發展,陶冶人的情操,引導公眾積極、健康地發展。尤其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如果人們只知道物質享受,而喪失精神追求,就會容易出現偏激、失衡心理,這不僅阻礙人們實現全面發展,也會成為幸福生活的最大敵人。
(四)文化消費的發展是社會和諧進步的有力保障
物質消費反映社會物質文明建設的發展程度,是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一般標志。文化消費體現著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程度,是人類社會進步和社會發展狀況的標志。文化消費雖然是建立在物質消費基礎上的第二位消費,它的狀況受到物質文明發展程度的制約,但由于文化是人類獨有的創造成果,是社會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一切成果的總匯,體現著文明的進步性,因而它比物質消費更具有深遠意義。文化消費以文化為工具,對人們進行智慧的啟迪和道德的教化,人們通過文化享受和文化娛樂,在快樂中接受知識。利用閑暇時間到大自然中陶冶身心、開闊視野,積極參加各種體育健身和旅游休閑活動,有利于人們增強體魄;讀書看報能給人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良好的文化生活習慣,有利于人們的身心健康,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可見,文化消費既是硬消費,也是軟投資。文化消費在促進人們全面發展和國民素質提高方面有別于其他消費。文化消費可以提高人們的文化素養,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提升人們的知識文化含量,有助于提高居民綜合素質,改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