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化消費中存在的問題
文化消費及其影響力已在我國受到普遍關注,但我國文化市場還不夠成熟,文化產業亟須擴大,文化消費領域還存在許多問題。
(一)文化消費的供求不均衡
文化消費品及服務在供給總量和結構上仍不能適應居民日益增長的文化消費需求,以致文化消費領域出現了供求不均衡現象,具體表現如下。
1.較高層次的文化消費品和服務的供給滿足不了消費需求
知識經濟的發展使人們對較高層次的文化消費需求更加強烈,消費群體不斷壯大。教育、圖書、科技信息等智力型、發展型消費,有助于提高人們的知識水平和文化素質,屬于文化消費的較高層次。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適應人們這種消費需求的供給還相當有限,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高度統一的優秀文化產品和服務不足。
2.低水平重復建設,致使某些低層次的文化消費品和服務供給過剩
受到消費者收入水平、消費觀念、自身文化素質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消遣型、娛樂型文化消費需求還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它們雖然屬于文化消費的較低層次,但是如果能夠健康有序地發展,不僅不應當受到限制,還應當得到鼓勵。
3.文化消費發展的不成熟性
文化消費發展的不成熟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市場運行機制不成熟,我國的文化市場還不夠發達,文化消費市場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亂和無序狀態,當務之急是進一步規范和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及政策,以保障文化消費的健康發展。二是大眾的消費心理不成熟,導致盲目跟從的被動消費行為較多。
(二)文化消費的不平衡性
一是內容層次上的不平衡。享受文化消費超前發展,基本文化消費和發展文化消費呈滯后狀態。享受文化消費超過社會實際消費水平的發展壓縮了基本文化消費和發展文化消費的發展空間與資金投入額度,宏觀上導致三個消費內容比例失調。二是享受文化消費的內部失衡。娛樂消遣設施盲目追求高檔化、時尚化,使適合普遍大眾的消費場所難以滿足需要,同時也造成高檔設施的大量閑置,造成了文化資源的浪費。三是消費格局的失衡。在經濟發達地區與經濟欠發達地區,以及同一地區的不同群體之間,文化消費存在著從數量、內容到需求的不同步性,一般與經濟發展呈正向關系。《中國文化消費指數報告2016》指出,我國東部地區文化產業比較發達,特別是上海、浙江、北京等地,文化產品種類各式各樣,文化產品(或服務)購買涵蓋線上、線下多種渠道,居民足不出戶即可利用碎片化時間享受文化產品(或服務)。該報告同時指出,城鄉在文化產品豐富性調查中呈現明顯的差異性,城鎮地區對文化產品種類豐富性評價均高于農村地區。農村由于自然環境、基礎設施、生活條件等方面的原因,無法完全接納城鎮文化,導致農村文化生活處于較為尷尬的境地。農村居民日常文化消費主要集中在看電視、讀書看報、聽廣播等方面,文化產品消費較為單一。
(三)文化消費的低俗化和非理性傾向導致許多文化產品注重娛樂消遣特質的開發和利用,而忽視其內在人文價值和精神特質,使文化價值取向與商業價值取向發生偏離
在文化消費中,盛行沉湎感官刺激的享樂主義、排斥精神追求的虛無主義以及追逐財富的拜金主義,崇高與理想、理性與智慧的現代精神被拒絕和冷落,導致無節制的快餐式文化消費大行其道。文化消費的低俗化和非理性傾向不僅嚴重損害了消費者自身的健康發展,而且對文化產業及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和文化建設都有著不可忽視的消極影響。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政府機構、社會各方組織以及文化產業部門等進行宏觀把握、積極引導和綜合治理。
我們要認識到文化消費的實質是精神財富、文化財富的享用和消費,因此,我們不僅要保持適宜適度的消費,更要謀求健康積極的消費,排斥消極病態的消費行為和觀念,這是文化消費追求的首要目標,也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根本要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