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念認知療法:具身體現與探詢練習
- (美)蘇珊·L.伍茲等
- 1125字
- 2024-02-23 18:36:27
推薦序
簡單來說,蘇珊·L.伍茲(Susan L.Woods)、帕特里夏·洛克曼和埃文·柯林斯(Evan Collins)的這本新書致力于探索正念認知療法(MBCT)中的具身體現與探詢練習,這種探索既不可或缺又與眾不同。這一主題雖然在《抑郁癥的正念認知療法》(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 for Depression, Segal,Williams,& Teasdale,2002)第一版一書中有所提及,并在第二版(Segal,Williams,& Teasdale,2013)中得到進一步闡述,但對許多業內人士來說仍顯模糊。很高興三位該領域的頂尖學者將他們集體實踐的智慧和臨床技能提煉成這本通俗易懂的指南。
約翰·蒂斯代爾(John Teasdale)、馬克·威廉姆斯和我在創建MBCT的過程中很早就意識到,教給學員們的“資料”是多方面的。從傳統的干預治療框架來看,有心理教育、技能獲取、自我監督和定期主動練習等要素。在很大程度上,由于我們在成為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治療師的過程中接受了系統的培訓,對這些要素十分熟悉,因此在相同的框架內實施MBCT教學“似乎”相當合理。然而,在觀察喬·卡巴金(Jon KabatZinn)、薩基·桑托雷利(Saki Santorelli)和費里斯·烏爾巴諾夫斯基(Ferris Urbanowski)等優秀正念導師工作的過程時,我們意識到,他們的教學有一個完全不同的框架:課程內容和大綱是相似的,但教授的要點不同,意圖也不同。
具身體現與探詢練習是連接MBCT和CBT的橋梁。由此MBCT教師就能夠在正念練習中將正念具身體現出來,無論他是在帶領練習、回顧家庭練習、討論消極的自動化思維,還是在評估抑郁癥狀。這種元框架受到人們在練習正念時所采取的有目的立場的深刻影響,同時強調開放、好奇、接近、友善、不評判和對痛苦的容忍。這種精神狀態及其發展,與標志著情緒和心理障礙的思維反芻、擔憂、評判、控制和解決問題的精神狀態尤其相關,甚至在MBCT的整個過程中都是如此。受這些目的影響,MBCT教師在進行具身體現與探詢練習時,強化學員以習慣性方式理解其體驗的風險就會減少,并邀請他們發現新的和有療愈作用的內在資源。
然而,正如本書作者所承認的,探詢過程通常被認為是MBCT教學中最具挑戰性的部分。這就是蘇珊、帕特里夏和埃文的這本書如此有價值的原因。他們也闡明了人們一旦學習了課程的要素,就可以超越這些要素,進入教學本身的動態和沉浸式體驗中。具體來說,本書包含了作者從多年的MBCT督導、培訓和教學中獲得的寶貴經驗。我最喜歡的是TRIP,它是指每周課程的主題(Themes)、原理(Rationale)、意圖(Intentions)和練習技巧(Practice Skills),強調對八周課程學習要點的模塊化梳理。他們的另一項有用的發現是“五大改變要素”,它們允許教師將自己的教學和指導與學員的個人目標聯系起來。
涉及這一領域的圖書非常少,正如作者所指出的那樣,本書的內容遠遠超出了MBCT的范圍,還涉及正念減壓療法(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MBSR)和基于正念的總體干預。毫無疑問,閱讀本書會讓指導教師感受到被支持,并且能夠以更高超的技巧、更清晰的思維、更具同理心地了解學員所提出的需求。
辛德爾·西格爾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