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泡沫逃生:技術進步與科技投資簡史(原書第2版)
- (美)阿拉斯戴爾·奈恩
- 1411字
- 2024-03-04 17:04:38
“工業革命”的資金來源
“工業革命”不僅是19世紀歐洲經濟快速發展的推動力,也是美國崛起的原動力。曾經需要由熟練工匠緩慢吃力創造出來的商品,現在可以實現大批量生產。在短短幾年時間里,昔日只能為超級富翁所擁有的物品,現在可以為普通人所擁有。
第一階段是在蒸汽機驅動下出現的新機器,使得人們能以越來越低的價格生產越來越多的商品。第二階段體現為交通運輸的快速轉型——首先從英國開始,然后推廣至歐洲,并最終在美國大規模普及。如果沒有運輸業的發展,這些大規模生產的商品又怎么能以低成本的運輸方式迅速進入市場呢?
鐵路的發展當然需要巨大的資本投入,這一點已經被上一代英國人開發蘇伊士運河的歷史所驗證。那么,這筆錢會從哪里來呢?幸運的是,“工業革命”與金融市場的發展不期而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后者的發展。在此之前,投資者的選擇幾乎只有購買支付利息的政府債券。在以農業為主導的經濟中,幾乎不存在“成長性”投資機會。此類高風險/高收益的風險投資幾乎僅限于對外貿易。
“工業革命”造就了一系列需要巨額資本投入的新興產業,但也勾勒出生產力大幅提高的美好前景。當個人為這些新公司提供資金時,為補償他們所承擔的風險,自然會要求分得公司的一部分利潤。于是,他們開始越來越不愿意接受只能帶來固定的半年或年度利息的債券。不難理解,隨著利潤成倍增長,股權融資開始越來越受歡迎。新公司迅速占據市場優勢,并建立了自己的金融機構——而且通過與政府的關系以及買賣政府債券的能力,這些金融機構取得了飛速發展,最終,他們迅速站穩腳跟。與此同時,他們也開始大力參與對其他工業公司的投資。著名的羅斯柴爾德家族和倫敦巴林兄弟銀行(Baring Brothers)以及摩根大通等金融機構成為他們當中的佼佼者,通過與“新”企業和“新”行業的合作,他們脫穎而出。
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出現了一種我們現在所說的“企業掠奪者”(corporate raider),也就是說,一種被已實現利潤所吸引的企業收購者。從法律意義上說,股份公司的發展成為這個階段的關鍵一步:在此之前,組建新公司需要得到議會的批準。實際上,純股權融資直到19世紀后期才開始流行。即便是在200年前,投資者還只能在英國境外進行這樣的投資。當時,財經媒體還在連篇累牘地宣傳國際債券。此外,拿破侖戰爭還留下一筆尚未償還的戰爭債務。
在19世紀20年代中期,運輸企業成為最重要的可投資證券類別。1825年,運河、碼頭、橋梁和公路企業在公開股票市場上占據了超過一半的份額。在剩余的其他企業中,最主要的就是燃氣、自來水以及礦業公司。而后者表明,市場上已存在強烈的投機性需求。相對強勢的經濟狀況為原本被視為高度投機性的風險投資企業籌集資金提供了理想環境。這些礦山主要位于南美洲。
支持者認為,通過引進英國的技術與管理專業知識,或許會重新給他們帶來運氣和財富。按照他們的觀點,以前的失敗完全是由當地的政治問題造成的,而非商業或技術問題。
但在現實中,采礦業的形勢遠未達到預期。資金消耗速度過快,導致企業不斷向股東提出資金要求。而推動礦業企業股價上漲的熱潮只是曇花一現,瞬間逝去。如圖1-1所示,在不到12個月的時間里,礦業股指數上漲近600%,但回落速度同樣令人大跌眼鏡。當市場估值擺脫利潤、股息和其他基本面考慮因素、更多地受制于題材和概念時,股價泡沫快速破裂的走勢在所難免。自此之后,這就成為不斷重復的市場范例。

圖1-1 一成不變的規律:20世紀20年代的礦業股泡沫
資料來源:D. G. Gayer, W. W. Rostow and A. J. Schwartz, The Growth and Fluctuation of the British Economy 1790-1850,(2 vols.),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