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泡沫逃生:技術進步與科技投資簡史(原書第2版)
- (美)阿拉斯戴爾·奈恩
- 1034字
- 2024-03-04 17:04:40
運河工業的鼎盛時期
“工業革命”讓很多大宗商品及紡織品實現了生產機械化,也創造出讓商品生產從中心區向市場靠近的需求。而工程與建造技術的進步則為開挖運河提供了前提,創造了貨物運輸的水路通道。與高架公路、橋梁和隧道相結合,運河迅速搶占了貨物運輸的大部分陸路市場。運河運輸的成本僅相當于主要替代方式(馬拉集裝箱和沿海船舶)的1/3。客運和郵寄運輸仍以馬和馬車為主。
從18世紀后期到1824年,先后有60多家運河公司成立,它們總計籌集到超過1200萬英鎊的新資本,這筆錢相當于今天的120億美元左右。投資者對運河企業股份的追逐,也讓這些企業通過公眾認購籌集的資金達到前所未有的規模。很多公司甚至出現大幅超額認購的情況。
起初,人們還覺得這股熱潮合情合理。但有些歷史學家已經指出,很多英國運河公司并沒有給投資者帶來應有的回報。而且這種情況可能存在于運河產業的整個生命周期。在鐵路企業異軍突起、開始搶占運輸市場之前,運河公司的絕對表現和相對表現確實令人刮目相看。與很多基礎設施項目一樣,運河企業投資者面臨的問題同樣是需要不斷投入大量資金。但是要收回如此龐大的前期投資,就需要企業擁有更長的盈利運行期。鐵路時代的到來,讓運河投資者不必忍受如此漫長的資本回收期,也為備受技術誘惑的投資者上了一堂值得永久牢記的課。
任何需要大量資本支出而且要在經歷很長時間后才能取得收益的技術投資,都注定會成為一項高風險投資——除非存在某種形式的反競爭保護。這種保護既可以是專利權、版權或法律上的禁止條款,也可以是單純的基礎競爭優勢(如擁有占有優勢的成本曲線)等形式。運河產業的經歷與本書2001年第1版時對第三代(3D)電信許可證前景的討論有明顯的可比性。在這兩種情況下,新技術的實施都需要大量的資本支出,但它們均未創造出足夠長的優勢經營期,從而為投資者收回成本,更不用說帶來投資收益了。
19世紀20年代中期進入投資者對英國運河企業最后的瘋狂時期,投資新發行股份已成為整個市場的熱潮。僅在1824~1929年,就有超過3.7億英鎊的資金投入到600家新公司中,這筆錢相當于今天的3000億美元。按當下的標準考量,大約相當于包括無線、光纜和寬帶在內的全球電信資本支出總額的峰值(2000年)!運河和鐵路投資占這個總額的比例高達15%,也是除集合投資計劃之外的最大單一投資類別。這也是運河產業的巔峰時期——但如圖1-2所示,直到19世紀30年代,隨著鐵路行業逐漸削弱并取代航運,運河行業的股價才開始受到嚴重影響。新鐵路的貨物運輸成本至少比運河運輸低1/3,為維持競爭力,后者不得不大幅降低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