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為自己的人生教練
- 陳愛芬 程云鵬
- 2439字
- 2024-03-04 17:39:09
引言
是什么阻礙了你
請思考一個問題:你覺得每個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會釋放多少潛能(比如以1%~100%考量)?
我多次問身邊的人這個問題,大家的回答大多在20%~60%之間。
我又問:你根據什么給出這個數據?
有的人說,人們應該能做得更好,實際卻并非如此;有的人說,人們在某些事上表現得特別好,但在其他事情上就會對付;還有的人說,人們上班時摸魚。
其實無論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中,我們往往覺得自己和他人還可以做得更好。
那么,你覺得是什么阻礙了人們發揮出潛能?
有人認為,潛能的發揮受一些外部條件的限制,比如領導給的時間太短、資源不夠、事情太難、公司缺乏激勵機制、家里瑣事太多。也有人認為,潛能的發揮受主觀的內在障礙的影響,比如缺乏自信心、求勝心強、過度在意他人的評價、缺少動力。
禪宗故事的啟示
佛教的禪宗有個故事:有個和尚每次入定都遇到一只大蜘蛛來騷擾他,他向師父求教:“我每一次入定,那只大蜘蛛都會出現,無論我怎么趕它,它都不走。師父,我該怎么辦呢?”
師父說:“如果這樣,那么你下次入定的時候拿一支筆,如果那只蜘蛛再出來,你就在它的肚皮上畫一個圓圈做記號,看看它是何方神圣。”和尚聽后就照辦了。當他在蜘蛛的肚皮上畫了圓圈以后,蜘蛛就走了,他也安然入定了,等他出定后,他發現那個圓圈竟然在自己的肚皮上。
人會遇到很多的困擾和煩惱,其中最大的困擾往往來自自己。
《高績效教練》的作者約翰·惠特默(John Whitmore)說:“我只能控制我意識到的東西,而我意識不到的東西控制著我。”
提摩西·加爾韋(Timothy Gallwey)是哈佛大學的教育學家和網球教練,他把自己的教練經驗寫在了《身心合一的奇跡力量》(The Inner Game of Tennis)中。他在訓練球員的過程中發現,阻礙網球選手表現優異的因素,不是強大的對手,而是他們的內心狀態。求勝心切、怕失敗、怕丟臉,都讓球員無法發揮自己真正的水平。
所以他提出了一個公式:績效=潛能-干擾(Performance=Potential-Interference),也就是說,開發潛能和減少干擾可讓人們獲得高績效。
無論在職場中還是在生活中,外部的障礙確實存在,因此你會在不同的環境下展現出不同的能力。但是,我們也觀察到,在同樣的環境下,有的人表現完美,而有的人表現欠佳。其實,每個人身上都藏著一些內在的障礙,比如恐懼失敗、自我懷疑、缺乏自信、不敢冒險、不愿意走出舒適區。
一旦去除這些障礙,你的潛能就能發揮出來。教練就是幫助人們去除障礙并發揮潛能的人。
什么是教練
2018年,微軟公司創始人比爾·蓋茨(Bill Gates)在TED大會上發表了10分鐘的演講,系統地闡述了他對于教育革命的理解。比爾·蓋茨說:“每個人都需要一個教練……因為我們都需要給我們反饋信息的人,這是我們不斷自我發展的方式。”
說到教練,我們馬上想到的是體育教練,確實,每個奧運冠軍的背后都有一個很厲害的教練。
20世紀70年代,商業領域發現體育教練的方法對于提高企業員工的績效一樣有效。對于VUCA[1]時代和BANI[2]時代,傳統的指導和權威的領導風格均不再適用,人們的內驅力和參與感需要被更多地激發。
不僅體育運動員需要教練,商業領袖、教師也都需要教練。總而言之,任何人都需要教練。
那么什么是教練?
約翰·惠特默對教練給出了這樣的定義:教練會使人們釋放出他們的潛能來取得最大的成就,幫助他們學習和成長,而不是教他們如何去做。
國際教練聯合會給出的定義是:“教練是客戶的長期伙伴,通過創造性地引發客戶深度思考的對話過程,激勵客戶最大化地提升自我認知與發掘職業潛能。”
見智達·做到對教練的定義是:以成果為導向,用提問的方式驅動人們自主思考解決方案,從而實現目標并獲得成果。
教練是一種職業,很多既有企業背景,也有心理學背景的從業人員率先成為教練。大部分《財富》世界500強企業都為高層管理者聘請教練,現在教練過程已經被看作一種寶貴的特殊優待。
為什么你需要教練和自我教練
雞蛋從外打開是食物,從內打開是生命。一切有意義而持久的改變都是由內而外的。
我們平常做事情的方式,大多來自過去形成的行為模式,就好像自動駕駛。模式構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前述的禪宗故事讓我們看到,模式在潛意識里干擾你的修行,但是當你去觀察那個模式并拿筆去畫時,該模式就會進入你的意識。
教練會引發被教練者的思維改變,幫助被教練者的大腦建立新的網絡連接,產生新的思維模式。
教練式對話的關注點在于引起被教練者的覺察,通過有力的提問,讓被教練者自己尋找解決方案。所以,你可以請一個教練支持你,但實際上每時每刻和你在一起的還是你自己,如果你學會了教練思維,隨時都可以成為自己的人生教練。這就好像你有個分身,他觀察你做事,與你進行教練式對話,引你深思。
當你說“我想去山谷看看”,教練(分身)會問:“好啊,你為什么想去山谷呢?你覺得山谷是什么樣子的?從這里去山谷有幾條路呢?你想走哪條路?路上你會遇到什么?”
你在與自己的對話中拓展了意識空間,看到了平時自己注意不到的思維模式,也會積極主動地思考,承擔責任,明確自己的目標,提升能量,從而產生信心和行動。教練式對話很高效,而且其效果在對話之外仍然發揮作用。
一位面臨中年危機的朋友在被公司裁員后陷入低迷,通過學習教練式方法,看到了自己的資源和潛能,重返職場,并且更積極地投入新的工作;一位朋友升職之后壓力巨大,便聘請教練幫助自己跨過艱難時刻,之后她自學該方法,運用教練式提問與自己內心對話,不斷支持自己跨越障礙,實現目標;還有一位朋友出現情感危機,離異后獨自帶著女兒生活,因為她自己就是一位教練,所以她每天都運用教練的方式和自己對話,讓自己從情感的漩渦中走出來,現在成為平和且堅強的單親媽媽,找到了生命新的可能性。
約翰·惠特默將我們的潛能比作“橡樹的種子”,每一顆橡樹種子都蘊藏著成長為參天大樹的潛質。愿我們都能長成參天大樹,活出精彩。
[1]VUCA是易變性(Volatility)、不確定性(Uncer tainty)、復雜性(Complexity)、模糊性(Ambiguity)的英文單詞首字母組合。它來源于軍事術語,現在被用來描述已成為“新常態”的、混亂的和快速變化的商業環境。
[2]BANI是脆弱性(Brittleness)、焦慮感(Anxiety)、非線性(Non-Linear)、不可理解(Incomprehensibility)的英文單詞首字母組合。它被用來描述當今世界復雜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