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引言

我堅信,這是我所寫的最重要的書之一。雖然我與情感虐待的受害者一起工作已超35年,并寫了四本與此主題相關的書,但我發現仍需要為讀者提供更多的書籍。

情感虐待是最難被識別的虐待類型之一,因為它十分隱蔽且具有迷惑性。雖然情感虐待造成的損害十分嚴重,但由于其發生的速度十分緩慢,一開始受害者幾乎難以注意到。情感虐待一開始產生的傷害或許十分細微,以至于受害者很容易覺得并不重要或否認這種傷害,乃至堅信這只是自己想象出來的。因此,幫助人們意識到自己正在受到情感虐待至關重要。但這也并非問題的全部答案所在。

我不止一次觀察到,即使人們意識到自己正在遭受情感虐待,也未必準備結束這段關系。這是因為大多數情感虐待的受害者都在忍受羞恥感,這種羞恥感很可怕,且具有耗損性,令他們喪失了采取行動的動力,讓他們無法相信自己原本值得擁有更好的東西。

比起意識到自己在情感上受到的虐待和傷害,克服羞恥感同樣重要。除非意識到自己的羞恥感并開始修復它,否則你會感到束手束腳,難以逃離你們目前的情感關系。羞恥感會讓你蜷縮起來,在你需要奮起抵抗和感受力量的時候,會讓你感覺自己渺小無力。你會因為伴侶的行為而自責,有時還會為自己受虐待后的反應而感到難過。

我意識到我應該傳達一個強烈的信息,讓情感虐待的受害者明白即使他們已經知道這一點,結束所處的受虐關系也很不容易,這是可以理解的。我需要幫助他們,讓他們不再因遭受虐待而責怪自己,還要幫助他們認識到自己應該得到關照和尊重,這尤為重要。

直到近來,羞恥感還是人們最不了解的情緒之一。人們對于羞恥感的看法,與他們對憤怒、悲傷或恐懼的看法不同。對于那些受到情感虐待的人而言,羞恥感是最該被識別的情感。正是由于羞恥感,大多數人還維持著虐待關系。

無論你選擇保持你們的關系還是選擇結束,如果你想重拾勇氣、力量和決心,你需要直面施虐者,并/或結束一段情感虐待關系,總之你需要擺脫羞恥感。

羞恥感是情感虐待中最具破壞性,或許也是最難療愈的要素。羞恥感讓受害者始終處于虐待關系中,這會讓他們的自我體驗非常糟糕,以至于開始堅信他人想要拋棄自己。一旦你不斷地感到羞愧,便會感到自己毫無價值、不再可愛,此時你受的傷害已然無法修復。加上受害者由于無法勇敢地面對施虐者,或無法面對逃離這段親密關系帶來的羞恥感,他便會看到情感虐待究竟怎樣制造了一個“羞恥感的牢籠”。就像被關在監獄中的人沒有自由一樣,情感虐待的受害者也會感到困頓和無力。

要想逃離束縛你并持續令你疲憊不堪的羞恥感的牢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應該知道被虐待并非自己的錯,忍受它本身已是一件艱難的事情。接下來,你需要開始相信自己應該獲得更多尊重與關注,而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再接著,你需要能力來支撐自己的信心,進而開始為自己挺身而出,去定義情感虐待并與之劃清界限。最后,你或許需要更多自信才能夠離開施虐者,他們往往是你仍愛著的人。在本書中,我將一步步地指導你完成這些艱難的任務,制訂一份計劃,幫助你療愈羞恥感,從施虐伴侶的魔爪解脫,并變得更有力量。

本書還有兩項更重要的使命,即支持和鼓勵。

遭受情感虐待是一種孤立無援的體驗。你的伴侶或許會阻止你去看望家人和朋友,你或許也會因為受虐而感到羞恥,進而與家人和朋友保持距離。你或許已經向他人敞開了心扉,對方卻因為你沒有離開這段關系而批評你,或是因為你正考慮離開這段關系而批評你。無論哪種情況,你或許都沒有得到需要的支持。你或許感到相熟的人都無法理解你的處境,但我感同身受。我童年時就深受情感虐待,即使我當時還不明白這一點,但我知道無論我怎么努力,都無法取悅母親,這曾讓我一直感到困惑。我確信自己遇到了很大的問題,卻完全找不到可以交談的人。我當時是孤身一人。

而我想讓你知道,你并不孤單。我想讓你知道,無論你決定做什么,我都會支持你。

在思考要逃出羞恥感的牢籠應當做些什么時,你會發現這似乎是一項令人望而卻步的任務。但我會在這趟旅途中與你同行,從一開始感到羞恥和恐懼,直到獲得自我關懷[1]與內心的力量。我的這套計劃將使這趟看似不可能的旅程成為現實。

我為你提供的這套綜合計劃經過精心設計,讓你從明白情感虐待及其影響開始,直到了解如何從伴侶的謊言、操控和批判中解脫出來。這套計劃會幫助你決定是留在這段關系中還是結束它,假使你真的能離開這段關系,它還能幫助你免于重蹈覆轍。最重要的是,這套計劃將幫助你療愈虐待帶來的羞恥感。

這套高效的“降低羞恥感計劃”(Shame Reduction Program)是為了幫助我的來訪者,他們正遭受著我所說的“耗損性羞恥感”。本計劃由五個主要方法構成,能夠減少或消除情感虐待帶來的羞恥感。

1.情感虐待的去程式化。許多情感虐待的受害者都被洗腦了,需要消除這種有毒的思想。我會為這個最重要的過程提供信息與方法。

2.表達憤怒。羞恥感會耗盡我們的精力,憤怒則能夠激發和增強我們的能量。表達憤怒能夠幫助你逐漸感覺不那么無助和無望,并開始感覺更有力量。它可以幫助你不再那么害怕施虐者,甚至可以幫助你想象自己勇敢地面對施虐者。也許最重要的是,它能幫助你將羞恥感還給施虐者。我會提供一些方法和技巧,以幫助你克服一切對憤怒的恐懼,并且用健康安全的方式發泄你的憤怒。

3.自我關懷。假如我們真的要拯救病人,我們要知道,羞恥感的毒性如同大多數毒藥一樣,需要與另一種物質中和。同情心是唯一能與羞恥感中和的。自我關懷能教會你如何與自己形成一種內在的同情關系,以對抗你因遭受情感虐待而體驗到的羞恥感。首先,你會學習到具體的同情心態和相關技能,它們可以扭轉你因受到虐待而責怪自己的傾向,并幫助你理解自己為何對消除虐待感到無計可施。其次,這套計劃也將幫助你理解為什么自己一直維持著這段關系,并原諒自己在受虐經歷中可能表現出的負面行為,包括酗酒、藥物濫用以及一切對自己與身體的粗魯行為。最后,自我關懷能幫助你給予自己一些迫切需要的滋養、理解和認可,這樣你才會感到自己值得被關心、尊重和接受。基于上述所有原因,自我關懷將是本書的重要關注點之一,也是療愈羞恥感的主要方法之一。

4.自我寬恕。自我寬恕是減少乃至消除羞恥感的有效方法。在這一部分中,我將引導你一步一步地完成和自我寬恕相關的主要任務。首先,那些受到羞辱或虐待的人,需要在虐待這件事上原諒自己。其次,他們需要原諒自己留在這段親密關系中,原諒對自己孩子和他人的傷害。最后,他們需要原諒自己對自己造成的傷害。

5.善待自己。羞恥感或許會令許多讀者無法善待自己,正如他們很難接受他人的善意。你可能不相信自己應該得到所愛之人那樣對待自己,讓自己自然地感受到耐心、溫柔和安慰。希望本書提供的方法能夠改變你的這種看法。你甚至可能不知道該如何善待自己,但只要你堅信自己值得,本書就能幫助你學會如何實踐。

除了幫助你減少羞恥感,我還能幫助消除你由于不知下一步該做什么而產生的恐懼和不安全感。你應該結束這段親密關系嗎?畢竟,你曾給過這個人承諾。你是否應該正視自己的伴侶,希望他/她能夠認識到自己的虐待行為并努力改變嗎?若一個人的童年十分糟糕,你可以放棄他/她嗎?同時,還存在其他問題:我能夠獨自完成任務嗎?把孩子從他的另一位至親身邊帶走是對的嗎?對于任何人而言,這些都是很難思考的問題,卻又都需要答案。

“他”還是“她”

你打開本書時,會注意到案例中呈現的受害者有男有女。我舉這些例子是因為我想讓每個人都知道,情感虐待在所有類型的親密關系中均有發生,無論其性別如何。

不管你貧窮還是富有,是否受過高等教育,是外出工作還是全職照料家庭,情感虐待都有可能在你身上發生。本書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消除情感虐待給你帶來的羞恥感,包括由于你無法承認自己是這類虐待的受害者而產生的羞恥感。

為何我使用“受害者”而非“幸存者”來描述

你可能已經注意到,我采用了“受害者”(victim)這個詞來描述情感受虐者。我刻意這樣做是想讓你認識到,你確實被自己的伴侶傷害了。

承認自己是情感虐待的受害者(或者任何事情的受害者)或許非常困難。無論任何時候,當一個人受到傷害,他都會感到無助,這種無助會讓人感到羞恥。承認自己是受害者會讓人深感自己軟弱,甚至認為自己不如其他人。許多人認為受害者是一個貶義詞,是軟弱或“失敗者”的同義詞,但受害者的實際定義是,“一個人因犯罪、事故或其他事件和行為而受到傷害乃至被殺害”。在我們習慣憎惡與指責受害者的文化中,這個詞更多是一種侮辱,而非準確的定義,以表明一個人遭受了(另一個人)或多個人的創傷。我們對這個詞的糟踐,已經到了用它來貶低、詆毀和中傷那些遭受過人性最壞一面之人的地步。

而我特意采用“受害者”這個詞,就是因為不想讓你所遭受的虐待被輕視。你確實是個受害者。你是遭受著伴侶情感虐待的受害者,還伴隨著受虐經歷帶來的耗損性羞恥感。承認自己是情感虐待的受害者,實際上已經向療愈邁出了第一步,因為沒得到承認的事情根本談不上療愈。

根據《韋氏詞典》的解釋,“幸存者”(survivor)一詞主要有兩個定義:①“存活或存在著”,②“繼續運作或持續繁榮”。事實上,“幸存者”這個詞并未真正描述大多數情感受虐者會如何闡釋自己與伴侶當下的經歷。他們當然依舊存在且正常生活著,我卻很難說他們處于“繁榮”和最佳狀態。

我相信“幸存者”這個詞或許會對人們理解受害者及其療愈產生誤導。這個詞鼓勵受害者去“克服”,而非解決并因這種痛苦而同情自己,但這是療愈過程中最重要的一步。當你能夠療愈自己的羞恥感,足夠勇敢地面對施虐者或是結束這段關系時,你就會成為“幸存者”。

多年以來,我收到了許多來訪者的反饋,他們都表示被稱作幸存者時會感到受了冒犯,尤其是在剛開始修復受虐創傷的時候。他們告訴我,他們想自己決定這個稱呼,在體驗到實質性的康復之前,幸存者這個詞還不適合他們。而另一些人之所以愿意被稱作幸存者,是因為這樣能掩蓋他們受的傷,幸存者這個詞相對于承認自己是受害者要令人舒服一些。

在很大程度上,我之所以用受害者來形容受到情感虐待的成年人,并非在削弱你的力量感。不是我不相信你在痛苦的虐待中幸存了下來,而是我想讓你意識到,你確實被自己的伴侶傷害了。

若是你對受害者一詞有很強烈的反應,那請你自問為何會這樣。有沒有可能你還在為自己確實是受害者這一事實而苦苦掙扎呢?是否因為你的內心深處還在深深自責呢?是否你自認為受害者太軟弱,認為受害者本就是失敗者,因此你才厭惡成為受害者?

如果上述問題中任何一個的答案是肯定的,我希望本書能夠幫助你重新斟酌這些愚昧的想法。我希望你能明白,成為受害者并非軟弱的表現,而是你在人生中可能遇到的一種狀態。我們都會在生活中的某一刻淪為受害者,大多數人都會不止一次成為受害者。我們無法阻止自己成為受害者,但我們能夠向自己承認這點,明白自己應該抗爭,同情自己的遭遇,并使用各種需要的方法讓自己擺脫受虐的境地。本書將幫助你完成上述事情。


[1]自我關懷,self-compassion,根據語境,compassion有時譯為“同情”。——譯者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乡县| 黄龙县| 禄劝| 茂名市| 麻阳| 石狮市| 金塔县| 武邑县| 高州市| 新化县| 唐山市| 祁门县| 南漳县| 安龙县| 武山县| 论坛| 左权县| 和顺县| 西乡县| 叙永县| 文登市| 泌阳县| 赣榆县| 北票市| 永清县| 府谷县| 湖北省| 左云县| 如皋市| 香港| 肥东县| 汾西县| 合江县| 定州市| 泾阳县| 青冈县| 西和县| 彝良县| 保亭| 雅安市| 石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