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白芍補,赤芍瀉,用法別出錯

白芍、赤芍有什么區別?

桂枝湯作為群方之冠,您看著很簡單,就3味藥加上生姜、大棗,但是這個方子的含義還是比較深的。

因為張仲景開方寫的是芍藥,到底是白芍還是赤芍?許叔微為什么說要用赤芍?我來跟大家解釋一下。

從我們對文獻和《神農本草經》(簡稱《本草》)的研究來看,在張仲景的時代,是不分白芍、赤芍的,后來人們才逐漸認識到有白芍、赤芍之分。所以,您現在去藥店看,白芍是一味藥,赤芍也是一味藥。

它倆都是芍藥,那白芍、赤芍怎么區分?

南北朝時期,寫《輔行訣》的陶弘景說有白芍、赤芍之分,白芍是白山、將山、茅山(江蘇)的最好,大概分布在今天的江南一帶。現在,白芍的最佳產地其實在杭州一帶,浙江的杭白芍最好。但是非常遺憾,因為杭州附近現在太富裕了,大家不屑于種這種芍藥,所以杭白芍特別少了。浙江附近的白芍產得很多,比如說儀征,那里就非常多。

陶弘景說,其他地方也有赤芍,“赤者小利,俗方以止痛”,它是通的、瀉的,止痛的。后世越區分越多,唐朝基本上就已經明確,白芍是斂陰的、補陰的,赤芍是瀉的。到宋代,許叔微就曾經問那些名醫這個問題,大家都覺得很混亂。

后世,大家把兩者的功用實際上已經區分得比較清楚了。白芍是斂陰的,它酸甘,微寒,擅長養血、調經、平肝、止痛,能夠斂陰止汗。赤芍的作用和白芍有重疊的地方,但是它主要的作用是通,它的藥性是微寒的,能夠散瘀、止痛、活血、清熱、涼血。

白芍和赤芍到底是什么植物?實際上說法不一樣。古代,李時珍等有一種說法,就是開白花的是白芍,開紅花的是赤芍。這是說法之一,但是因為白芍開出來的花有白,有紅,所以這個說法是不確切的。

還有一種說法是,我們養殖的、種植的是白芍,野生的是赤芍。現在確實有一些野生的芍藥,采來當作赤芍。

根據陶弘景講的,在南北朝時,江南一帶產的是白芍,其他都是赤芍。實際上后來根據文獻調查,可能西北高原、海拔稍微高點的地方,產的是赤芍。

張錫純也持這個觀點,他以前沒見過赤芍長什么樣,后來到了東北,開設立達中醫院,在那里看到了赤芍。所以張錫純就知道了,赤芍是這樣的。

現在我們基本上認為,把根切片,煮完了再曬干的是白芍。像西北、東北的山里邊野生的,不需要炮制,拿來直接曬干的就叫赤芍。有時我們會把它們放在一起用,讓效果更全面一些,有時候也會互相換一下。比如說,養血的四物湯里邊就是熟地黃、當歸、芍藥、川芎。如果患者瘀血不嚴重,需要斂肝陰的話,我們一般就用白芍;如果患者有瘀血,氣血不通暢,我們就用赤芍。

張仲景的桂枝湯里到底是赤芍還是白芍?

張仲景的桂枝湯里到底是赤芍還是白芍?

我客觀地跟大家講,臨床中絕大多數醫生,在桂枝湯里用的都是白芍。但在張仲景那個時代,他只講芍藥,實際上在《神農本草經》里邊,他講芍藥的功效是以通為主,化瘀等等。

我覺得和張仲景的時代對比,很可能張仲景用的是赤芍,許叔微的觀點是對的。但是隨著中醫的發展,大家把芍藥細分出來好多功效,發現白芍很有特點,用在桂枝湯里邊可以調和營衛,效果很好,所以白芍就越用越多。

我覺得每個病例是不一樣的,像馬亨道這個病例,他發熱了,這說明他的營衛不和很嚴重,身體想要往外排邪,但排不出來,這時候患者就需要通,所以許叔微主張給這樣的患者用赤芍。

對于一般的,剛剛受風寒,怕風、怕冷、流鼻涕、身體出汗、胳膊骨節酸痛的人,需要用桂枝湯時,我的經驗是,如果沒有發熱的人,簡單地調和營衛,用白芍就可以了。

為什么現在很多人都用白芍?因為現在的人一般都得的不是特別重的感冒,所以用白芍,效果就可以了。如果您有發熱,可以換用赤芍把經絡、氣血一通,營衛通開了,效果也非常好。

許叔微的醫案里面,馬亨道這個人第一個癥狀就是發熱,說明他發熱的癥狀比較明顯,所以方中用赤藥。

喝完桂枝湯,一定要喝一碗熱粥,再蓋上被子

桂枝湯是《傷寒論》里的第一個方子,講得特別細,張仲景說這個藥是要弄碎的,這樣它的量就很大了。

當時,桂枝用三兩,將近50克(我們現在把這個方子變小了,我一般用20克或者30克桂枝。),炙甘草用將近30克,生姜切50克,大棗用了12個。

然后用小火慢慢煮,把7升水煮剩3升,把渣去掉以后,放溫,服一升。服完了以后,喝熱稀粥一碗。

喝什么稀粥?我的經驗是什么稀粥都行,大米粥、小米粥都可以,因為五谷是養胃的,喝點粥,能和脾胃之氣,讓脾胃有些力氣。

患者喝完粥以后,拿被子或者衣服蓋上,使身上微微出汗時最好,不能嘩嘩地流汗。

有人說,“邪氣不出來能痛快嗎?”

不是的。嘩嘩地流汗,營陰外泄會導致您的體內津液不足,身體反而沒法防御外邪了。所以,要保護營陰,不能嘩嘩地外泄。并不是說汗出多了邪氣就跟著排出來了,我們讓他微微出汗,就代表營衛已經調和了,氣血運行通暢了。

出汗不是目的,出汗只是一個結果。營衛調和,氣血運行正常,可能比平時要興奮一點,通暢一點,這是“抗敵”的最好狀態。您如果跟平時一樣也不行,這時候還是要興奮一點。

不可嘩嘩地出汗,這樣會傷自己的陰分,病反而更嚴重。如果您出汗了,張仲景說后邊就不用喝了;如果沒出汗,您就再用前面的方法再喝點粥。

有的人喝一次就出汗了,有的人喝好幾次,還要加上泡腳,還得艾灸一下穴位才能出汗。所以,體質不一樣,中邪的程度不一樣,用藥也是不一樣的。

張仲景把這個方子后邊怎么喝,給您寫得很詳細。所以,我覺得作為中國人,每家都要有一本《傷寒論》,這就是古代的瑰寶,沒認真讀過,您看一眼也行。

服桂枝湯時要注意什么?

忌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張仲景說,病重的人,一劑藥,你就不斷地服,一定要把汗發出來,讓經絡通暢,營衛調和才行。

這時候應“忌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因為桂枝湯要通過氣味來調和內臟,所以他的禁忌也寫得很清楚。現在我們喝中藥沒那么多忌諱了,但能忌諱的就忌諱一下,那種油膩的、辛辣的東西都要控制一下。

張仲景的這段話給我們指出了幾個要點。

第一,不要空肚子發汗。實際上桂枝湯是疏肝、調脾胃的。很多人空肚子喝桂枝湯,沒加粥,就發不出汗來。當有谷物、粥進到脾胃以后,脾胃才開始啟動,我們叫啟動衛氣。這時候您借這個勢把脾胃吸收營養的功能發動,脾胃吸收食物的精微后,就會向全身輸布營養物質了。

所以,不可以餓著肚子發汗。我曾經嘗試過,當年做學生時想泡腳發汗,在東北天很冷,泡腳,怎么泡都不出汗。后來我想明白了,我餓著肚子,汗就出不來,所以我趕快吃了碗飯,喝粥,然后渾身開始出汗了,就真的這么神奇。所以,要有胃氣,胃氣是營衛之氣的來源。胃里邊有點食物精微進來了,營衛之氣才能運行起來。

第二,不要發大汗。張仲景原文的那一段話明顯在告訴我們,大家有一個誤區一定要走出,就是大家總覺得我們的邪氣是隨著汗出來的,所以我就使勁發汗,但不是這樣的,這是您的想象。張仲景說,大汗淋漓,“病必不除”。

微微出點汗代表身體氣血通暢,運行比較旺盛了,營衛開始調和,運行順暢。

大家一定要記住,這時候不能發大汗,發大汗可能表虛會更明顯,您可能更容易得病。

第三,中藥的劑量。好多人說,西醫的藥,一天就吃半片、一片或兩片,它是一定的,這合理嗎?一個特別高大的人,跟一個瘦小的人,吃同樣的劑量,合理嗎?所以中國古人特別聰明,他是根據您的身體的反應來定您的劑量的,您可以多熬,但是您的劑量在汗微微一出來就到量了,沒出汗就說明沒到量,您得接著喝。

因為人的體質不同,身體的根基不同,一年四季您遇到的邪氣可能不一樣,中邪的深淺也不一樣,您能吃一樣的藥嗎? 不能。今年用的藥,您可能吃一服就行,明年這個時候您可能就不是這個藥和量了。所以,您吃的藥和量是隨時在調整的。

這個是桂枝湯給我們建立的法則,大家一定要了解。您別看我抓那么多藥,不是都喝的,出汗以后就不用喝了。

外感風寒,第一時間喝桂枝湯,基本上一次就能解決問題

桂枝湯中的外感叫表虛證,為什么汗出來了?因為體表虛,營衛氣不調和,所以一動就出汗。

如果這種表虛證碰到了風寒外襲,您第一時間喝桂枝湯,基本上一次就能解決問題,很少說要再喝的。

我怎么用桂枝湯調脾胃、扶正,讓經絡更通暢,讓營衛運行更加順暢?怎么用桂枝湯把外邪祛除出去?這是張仲景教給我們的法則,非常好用。

后世張錫純他們在這個方子中加了點別的,這都是可以的。桂枝湯的基礎在這兒,平時如果有點正氣不足,氣虛,容易喘、累,風一吹開始微微出汗,總怕風、怕冷,鼻子有點堵,一憋還有聲,這時候我們用桂枝湯,效果就很好。

從古代開始,大家就發現桂枝湯這個方子不僅可以用于外感,您有了別的內傷疾病,用桂枝湯也一樣好。后世醫家徐靈胎都說過這樣的話,治療外感時,桂枝湯調和營衛;治療內傷病,桂枝湯調和陰陽。

桂枝溫熱的,生姜熱的,芍藥酸斂,斂陰的,大棗養血,加上甘草調和它們,就形成了這個調陰陽的方子。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原县| 宜宾市| 兴城市| 桐庐县| 铜川市| 惠安县| 鹤壁市| 乌兰浩特市| 天门市| 个旧市| 满洲里市| 临武县| 治多县| 兴化市| 栖霞市| 上杭县| 海盐县| 沂水县| 出国| 巫溪县| 依安县| 巩义市| 彰化市| 阳春市| 松阳县| 呼图壁县| 酒泉市| 岢岚县| 四川省| 漳州市| 成都市| 偏关县| 苍梧县| 福安市| 丰顺县| 石家庄市| 长寿区| 抚顺县| 武山县| 林西县| 华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