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人民中走來:毛澤東的平凡故事
- 史全偉
- 2608字
- 2024-01-19 17:46:25
樂于助人的少年
1893年12月26日,湖南省湘潭縣韶山沖農民毛貽昌家生了一個男孩兒,取名“澤東”,字“詠芝”。他們家的頭兩胎嬰兒都在襁褓中夭折了。母親文素勤生怕這個男孩兒也不能長大成人,便抱他到娘家那邊的一座石觀音小廟叩拜一塊巨石,認作干娘,還取了一個小名,叫“石三伢子”。
毛澤東出生時,韶山沖的環境同舊中國其他閉塞而貧窮的鄉村沒有什么兩樣。祖父毛恩普是個老實厚道的莊稼人,因為家境窘迫,不得不把祖傳的一些田產典當給別人。父親毛貽昌17歲開始當家理事,因為負債,被迫在湘軍里當了兵,長了不少見識,也積累了一些銀錢,還鄉后,贖回了毛恩普典當出去的田地,又買進了一些,使家里的田產增加到22畝,每年能收80擔稻谷,自己家吃不完就賣出去,并在附近鎮上一爿米店入了股,還曾賣豬販牛,忙不過來時就雇個長工,農忙時還得請短工。慢慢地,毛家成為當地數得著的殷實人家。
在舊中國,靠自身奮斗擺脫貧困的農民大多克勤克儉,精明剛強。父親毛貽昌的這種性格自然對從小目睹這一切的毛澤東產生了影響。在毛澤東6歲的時候,父親就帶他下地學習諸如送秧苗、除雜草等簡單的農活了。父親插秧,他管送秧苗;父親耕田,他管除雜草;父親割禾,他拾谷穗……戽水、撒肥等什么活都干。他還負責放牛。盡管毛澤東干活認真、起勁,牛也喂養得健壯有膘,父親卻從不輕易表揚他,后來,他明白這是父親在培養他吃苦耐勞的品格。
毛貽昌有一次跟別人打官司,本來理在自己這邊,卻因為自己文化有限,被擅長捉刀弄筆又能說會道的對方打輸了,這使毛貽昌決心讓兒子讀書識字、學習文化,以便以后家里做買賣,有人會算賬;打官司,有人會寫狀子說理。在毛澤東8歲那年,毛貽昌把他送到私塾上學,盤算即使不能使兒子以后做個有知識、有文化的人,至少也要讓他知書達禮,會算賬、記數。毛澤東聽從父親的話,認真讀書,同時開始學習珠算,為家里記賬。空閑時,他還幫助家里干一些農活,以緩解家里勞力不足的困難。
毛澤東自幼就生活在農民中間,貧苦農民受剝削、受壓迫的悲慘生活,在他幼小純樸的心靈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對農民的苦難遭遇深切同情,在陜北時,他曾總結:“我這個人平時不愛落淚,只有幾種情況下流過淚:一是我聽不得窮苦老百姓的哭聲,看到他們受苦,我忍不住要掉淚……”從小,毛澤東就樂于幫助窮苦的農民,寧愿自己挨罵、自己家受損失。

1919 年春,毛澤東同母親文素勤和弟弟毛澤民(左二)、毛澤覃(左一)在長沙合影。
在私塾念書時,由于離家不遠,毛澤東本來可以不帶中午飯,但發現有個家里很窮的名叫“黑皮伢子”的同學離家最遠,卻不帶午飯,而一些離家較近的同學都帶了午飯,便向母親提出帶午飯的要求。母親感到奇怪,就問:“你帶飯干什么?(回家吃午飯)就是幾腳路,還怕遲到嗎?”毛澤東解釋說:“中午帶了飯自然好些,一放下飯碗就讀書寫字,不會耽誤工夫。”父親在一旁聽了,對兒子這樣肯用功讀書感到十分高興,馬上表示贊成,接著補充了一句:“記著!我們莫和那些人家比闊氣,不要帶什么葷菜,只帶點兒酸菜子,再加點兒剁辣椒就是。”盡管父親這樣要求,但母親還是瞞著丈夫,每次都夾帶一點兒葷菜埋在米飯下面,好讓兒子吃得好一點兒。沒料到,幾天下來,毛澤東放學回來總是嚷肚子餓,一到吃晚飯時就狼吞虎咽,好像中午沒有吃過東西似的。母親感到奇怪,就問兒子。毛澤東如實地告訴了母親:班上有個叫“黑皮伢子”的同學,離家遠,家里窮,沒飯帶,自己就把帶的飯菜分一半給他吃了。母親聽后,慈愛地笑笑,贊許地說:“你這樣做當然好,就是不應該瞞著我,早應告訴我,我好給你一個大籃子,每天帶兩個人的中午飯,免得你們兩伢子都吃不飽。”
一次,在上學路上,毛澤東遇到一個窮苦少年。少年身上只穿了一件單衣,在風雪中凍得直打顫。毛澤東非常同情他,同他邊走邊談,了解到他家境貧寒,于是脫下自己身上的夾衣送給了他。第二年,母親給毛澤東曬衣服時,發現少了一件,詢問起來,毛澤東才把實情告訴了母親。
秋收時節,家家戶戶都在曬新谷。一天下午,吹了幾陣風后,忽然烏云密布,暴風雨即將來臨。毛澤東正要去搶收自己家里的谷子,突然發現在鄰居的曬谷場上只有毛四阿婆一人收谷子,他立刻趕去幫忙,搶在下雨前把谷子收好了。當他回到自己家的曬谷場時,瓢潑大雨嘩嘩地下了起來,自己家快曬干的稻谷被淋濕了,還被雨水沖走了一些。父親對此十分惋惜,向渾身水淋淋的毛澤東發火,責問他跑到哪里去了。毛澤東回答在下面禾坪里幫毛四阿婆收谷子。父親聽后非常生氣,大聲說:“哼!自己的谷子流到溝里去了,你倒好,胳膊肘往外拐,幫人家去收!”說著,揚起手來就要打毛澤東。毛澤東站在原地一動不動,理直氣壯地說:“人家是佃了別個的田,要交租,沖走一點兒都了不得;我們是自己的,又比人家的多些,沖走了一些也不太要緊……”父親氣得不得了,吼道:“你說不要緊,你還吃飯不吃飯?”毛澤東倔犟地說:“好嘍!我一餐少吃一口,這總可以了吧!”這時,母親趕來勸解,還在生氣的父親也就不作聲了。
有一次,鄰近一家農民把一口大豬賣給了毛澤東家,說好了價格,并交了預定金。過了六七天,豬價上漲了,父親毛貽昌叫毛澤東帶錢把豬趕回來。毛澤東到了農民家,一個衣衫襤褸、面容憔悴的老阿婆唉聲嘆氣,直埋怨自己運氣不好,說:“唉!該你們家賺錢啰!”毛澤東問是怎么回事,老阿婆說:“我家的豬訂給你們時,價錢低,現在豬價漲了。”她還進一步說,“有錢人家損失這幾塊錢算不了什么,我家少收幾塊錢就是一個大空缺啊!”毛澤東聽了這番話,很同情她,便說:“我不趕你家的豬了,你賣給別人吧。”父親見毛澤東空著手回到家,就急問是怎么一回事,毛澤東只好照實講了。父親生氣地罵他有錢不賺是傻子,是敗家子!后來經過母親的一番勸解,才算了事。
在毛澤東11歲那年,父親毛貽昌要買進堂弟毛菊生賴以活命的7畝田產。毛澤東聯合母親一起反對這樁買賣,覺得應該設法周濟毛菊生一家,并在年關時節悄悄送去了白米、臘肉。而毛貽昌認為用錢買田天經地義,自己家不去買,別人家也會去買的。母子二人勸說無效,最后還是父親說了算。這件事在少年毛澤東的腦海里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新中國成立后,毛菊生的兒子毛澤連來到北京,毛澤東曾幾次給他講這件事,說:“舊社會那種私有制,即使是兄弟間也不顧情面。我父親和二叔是堂兄弟,到買二叔那7畝地時,就只顧著自己發財,什么勸說都聽不進去。后來我想,只有徹底改造這個社會,才能根絕這類事,于是便下決心要尋找一條解救窮苦農民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