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 光是什么

關(guān)于隱形傳態(tài)的第一次實驗是用光來做的。然而,光到底是什么呢?對此問題,人類癡迷已久。想必在文字出現(xiàn)以前,人類便已開始思索,我們是如何通過光來感知到近處和遠處物體的存在的。光自光源——比如太陽甚或是一根小小的蠟燭——發(fā)出,進入我們的眼睛,我們便辨認出了物體。對此,物理學家有兩種基本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光與物質(zhì)一樣,由一個個粒子構(gòu)成。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光是以波的形式存在的。這兩種觀點分別被稱作光的粒子說和光的波動說。

對于光的粒子說,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光就像子彈或彈珠那樣傳播。對于光的波動說,我們則可簡單將光類比為池塘水面上的水波。這兩種簡單說法,分別表達了粒子說和波動說的本質(zhì)特性。

對于彈珠而言,它時刻都有固定位置,在有限的空間內(nèi)移動。同樣,光粒子沿某種軌跡,從光源出發(fā),到達我們見到的物體和我們的眼睛。并且,像發(fā)射連續(xù)不斷的彈珠或子彈一樣,光源——比如太陽——向我們發(fā)射出不計其數(shù)的微小的光粒子。這些粒子會撞擊到馬路對面的大樹,其中一部分被樹木反射并散射開,這里面又有少數(shù)最終被收入我們的眼睛。

相對于彈珠,池塘水面的水波卻非囿于一隅。如果將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池塘,我們最終會看到水波遍及整個池塘(見圖1)。另外,水波并不以片狀或塊狀的固定形式存在,而是可以擴散到池塘任何范圍。比如說,一只蟲子在平靜的池塘表面滑走,會引發(fā)水面泛起漣漪;幾塊巨石翻滾入池塘,則會激起騰飛的巨浪。因此,水波可小亦可大。

圖1 波的本質(zhì)。將一顆石子扔進平靜的池塘中,水波便從入水點開始蔓延。

那么關(guān)鍵問題來了,光到底是什么?波動說和粒子說,哪一個能夠解釋光呢?光到底具備前面我們所描繪的哪些特征呢?

物理學的歷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人類對光的本質(zhì)的探索史。很久以前,人們便開始探索光到底是粒子還是波。艾薩克·牛頓與羅伯特·胡克所分別主張的微粒說[1]與波動說,都吸引了大批擁躉,在18世紀早期,兩方爭得不可開交。當時,微粒說勝出。許多人都認為,牛頓當時在學術(shù)界的權(quán)威性使得勝負的天平產(chǎn)生了傾斜。

波動說

1802年,醫(yī)學博士托馬斯·楊進行了一項實驗,使我們認清了光的本質(zhì)。這項實驗是科學史上最偉大的實驗之一,其設計卻極為簡單。

托馬斯·楊讓光線通過兩個狹縫,然后他便在狹縫后面觀察到了明暗相間的條紋(見圖2頂圖)。今天我們將這些條紋稱為“干涉條紋”。

如果我們將其中一條狹縫遮住會怎樣呢?結(jié)果是我們看不到任何條紋,而只會看到一片亮光(見圖2中圖)。如果遮住另一條狹縫,我們同樣會看到一片位置略微移動的類似的亮光(見圖2底圖)。兩片亮光有大片的重合區(qū)域。

按照微粒說的觀點,當兩條狹縫都開放時,觀測屏上的光應該是兩條狹縫各自開放時觀測屏上光的總和。然而,實際上這一假想?yún)s是錯誤的。在重疊的區(qū)域,楊觀察到了明暗相間的條紋——干涉條紋。也就是說,當兩條狹縫都開放時,產(chǎn)生了沒有光到達的暗條紋區(qū)域。而只開放其中一條狹縫時,這片區(qū)域中又有了光。對亮條紋區(qū)域進行仔細的測量發(fā)現(xiàn),其光強度超過了兩條狹縫各自開放時光強度的和。這該如何解釋呢?

圖2 優(yōu)化版的托馬斯·楊雙縫干涉實驗。激光器發(fā)出的光通過隔板上兩個狹縫開口,最終投射到了觀測屏上。當兩條狹縫都開放時(頂圖),我們會看到一系列明暗相間的“干涉條紋”。如果僅有其中一條狹縫開放(中圖和底圖),我們會觀測到一片沒有條紋的受照面。顯然,在頂圖中,其條紋式樣并不是中圖和底圖受照面的疊加。在暗條紋區(qū),來自兩條狹縫的光相互抵消,在亮條紋區(qū),則互相加強。暗區(qū)光的消失和亮區(qū)光的加強證實了光的波動性。

這一波形圖很好地解釋了“干涉條紋”。我們假設圖中光波自左向右傳播,自隔板一側(cè)穿過兩條狹縫之后,在隔板另一側(cè)形成了新的兩束光波,到達觀測屏。觀測屏的中線到兩條狹縫的路徑長度相等。在這種情況下,兩束光波的振蕩在觀測屏的中線處產(chǎn)生同步,并互相加強,便形成了亮條紋。如果我們將圖中的觀測點向左或向右移動,兩條路徑則會一條變長,一條變短。此刻,從這兩條狹縫到觀測屏上任意給定點的兩條路徑長度便不再相等。

因此,隨著新觀測點位置的變化,這兩束光波的同步性也在變化,它們變得越來越不同步。在某一時刻,兩束光波會完全不同步。此時,一束光波到達波峰,另一束光波到達波谷,兩波相互抵消。我們可以想象相同情況的兩個水波,其中一個的波峰與另一個的波谷相遇,則二者相互抵消。

將觀測點繼續(xù)移動,兩個路徑的長度差便會越來越大,直到恰好達到一個波長。此刻,波峰再次相遇,兩束光波相互加強,便會出現(xiàn)亮條紋。

如果我們再次移動觀測點,這種情況就會重復。兩束光波的波峰和波谷交會抵消的無光暗區(qū)和相互加強形成的亮光區(qū)會再次出現(xiàn),從而形成了我們所看到的干涉條紋。

托馬斯·楊的這一實驗使得物理學家們確信:光是一種波,而不是粒子。

粒子說

后來,1905年,來自瑞士伯爾尼專利局的一位名不見經(jīng)傳的職員發(fā)表了顛覆物理學本質(zhì)的一系列論文。在其中一篇論文中,當時年僅26歲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提出了他的相對論。然而,這只是我們目前所關(guān)注的發(fā)表于那一年的第一篇論文。愛因斯坦在寫給其好友康拉德·哈比希特的一封信中,稱這篇論文是“革命性的”。在這篇論文中,愛因斯坦提出,光是由粒子構(gòu)成的,這一發(fā)現(xiàn)令人猝不及防。

1926年,美國化學家吉爾伯特·牛頓·路易斯將這些光粒子(亦稱光量子)命名為光子。在愛因斯坦時代,光的波動性理論已經(jīng)有了大量依據(jù),雙縫干涉實驗只是其中之一。而當時僅作為瑞士伯爾尼專利局一名年輕職員的愛因斯坦,是如何膽敢提出相反的觀點,提出“光是由粒子構(gòu)成的”想法的呢?要確切解答這一問題,我們需要了解一下物理學家們對有序和無序的描述。


[1]微粒說后因20世紀初光粒子的提出又稱“粒子說”。——編者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两当县| 浮梁县| 禹州市| 柳林县| 正宁县| 阳泉市| 巴中市| 马公市| 前郭尔| 宿州市| 奉化市| 临猗县| 辽中县| 海丰县| 诸暨市| 扎赉特旗| 遂昌县| 伊金霍洛旗| 大同县| 肇庆市| 绥棱县| 平顶山市| 桦川县| 襄樊市| 济源市| 梧州市| 沙坪坝区| 库伦旗| 红原县| 东方市| 绩溪县| 湟中县| 崇礼县| 湟中县| 秦皇岛市| 洞口县| 琼海市| 鄂伦春自治旗| 绍兴县| 天等县| 黑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