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輻射物理與生活
最新章節
- 第43章 中國核技術國貨新名片——華龍一號為什么厲害?
- 第42章 28個年輕人要看電影,鄧稼先怎么辦的?
- 第41章 什么是核聚變?
- 第40章 把核廢料送往太空靠譜嗎?
- 第39章 我國高放射性核廢料怎么處理?
- 第38章 廣島投彈的轟炸機是怎么逃走的?
第1章 內容簡介
本書共設置三大部分,囊括了公眾最關心的幾乎所有核話題,通過對這些問題的解讀,使讀者對核不再陌生。第一部分,講人們對核的擔憂和害怕,生活中的核知識,用來解惑;第二部分,講怎樣防護核事故;第三部分,講一些有趣的核故事,腦洞大開的設想。本書的各個章節,均為公眾關心度較高、具有普遍性的核問題,針對這些話題,用通俗的筆法寫出專業的解讀,以期在更多的層面解答問題、向社會宣傳核科普,讓更多普通人知核、懂核,不再談核色變。
人類第一次核爆炸,是1945年7月16日,美國進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核爆炸實驗。1945年8月6日,美國投放“小男孩”原子彈轟炸日本廣島。1945年8月9日10點58分,美國“胖子”原子彈被投放于日本長崎。1949年8月29日,蘇聯的核爆炸試驗打破了美國的核壟斷。1952年10月3日,英國在海上試爆原子彈,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1960年2月13日,法國在西非撒哈拉大沙漠試爆成功第一顆原子彈。1964年10月,10月16日15時,在人跡罕見的羅布泊,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1998年5月11日下午3時45分,印度在西部拉賈斯坦邦地區成功地進行了三次地下核試驗,13日,印度又在該地沙漠試驗基地進行了兩次地下核試驗。2006年10月9日至2013年2月12日,朝鮮共進行了三次地下核試驗。
人類第一座民用核電站,是蘇聯于1954年6月建成并首次向電網送電的奧布寧斯克核電廠。人類將核技術應用于醫學成像診斷領域比較早,20世紀50年代出現了研制成功的γ相機,而商業化的應用則要到20世紀70年代了。
為了讓民眾了解核事故的嚴重程度,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在1990年制定了一個判定核事件等級的標準——國際核事故分級標準(INES),這個標準共分七級,最嚴重的就是七級,如果我們將這個標準開始使用的短短歷史進行梳理,會發現作為特大事故的七級以上核事故實在不算少見。七級以上的核事故包括:1986年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現屬烏克蘭)事故,國際核事故分級標準(INES)就是因為這個事故才制定的,然后是2011年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兩次特大事故僅僅間隔了25年。
核事故不論在什么時候發生,必然會有兩個明顯特征,就是事故爆發的突然性和事故影響的全球性。這樣的事故必然會在一個我們完全毫無察覺的時間點突然出現在世界公眾面前,讓人們猝不及防,在全球發展進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它的災害影響力也必然會波及全球。
核輻射有諸多特點,甚至比病毒更難防護,一旦發生大規模的核災害事故,以我們現在對于核輻射的了解能夠應付嗎?需要用到哪些防護用具?等等,是否有很多問號,讓我們一一來解答。
作者
202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