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序
在我年近百歲之時,欣聞拙作《憤怒的囚徒》中文版即將出版,這讓我雀躍不已。期盼本書能為中國的讀者們帶來有關憤怒與仇恨的嶄新理解和啟迪。
我的研究領域大部分集中在抑郁、焦慮等臨床認知問題,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我也發現它們很多會伴隨憤怒的問題。所幸心理學的發展和進步有益于我們更有效地處理這些問題,甚至可以推廣到全人類的范圍去重新理解憤怒與仇恨是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和整個世界的。
這些進步所匯聚成的方法之一是我所提出的認知療法,它為人們如何運用大腦解決問題、制造問題或加劇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當我們的認知能夠保持靈活,具有適應性時,我們將有能力活在真實的客觀世界里達成目標,走向成功,以及享受我們的人生。而當我們的認知變得扭曲、脫離現實且不具備適應性時,則會讓我們陷入“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的褊狹主觀陷阱里,杞人憂天,害人害己。當現實沖突和認知歪曲交疊時,憤怒與仇恨的種子就已埋下,傷害自己或至親的同時,可能還會招來令人痛苦的報復。
全世界有很多精神科醫生、心理學家和社工都是我的學生,就如擔當本書審校與翻譯工作的黃熾榮博士和汪瞻博士一樣,他們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及科研底蘊。在與他們共事期間,我發現認知療法能夠有效消解由認知扭曲帶來的誤解,解開仇恨的心結,降低人們的易激惹[1]傾向,并實實在在地幫助了很多陷入憤怒困境的“囚徒”。
過去的數十年間,隨著認知療法完善為認知行為療法并在全球范圍內廣泛運用,大量的臨床案例和實證研究結果表明,認知行為療法的確能解決很多憤怒與仇恨的問題。希望本書的中文版面世后能夠幫助中國的心理工作者們重新審視憤怒和仇恨,并以更為精確的方式定義它們的性質,開闊解決這些問題的思路。
當今世界因為疫情、戰爭、恐怖主義等負性事件而仇恨頻生,對全球的民眾而言,在此刻掌握更多心理學對于憤怒與仇恨的知識、見解及應對方式尤為緊要。由衷地期待本書可以為中國的讀者們帶來切實的幫助和改變。
[1]易激惹指反應過度的一種精神病理狀態,如煩惱、急躁或憤怒,經常見于疲勞狀態或慢性疼痛,或者作為器質異常的臨床特征伴發于老年、腦外傷、癲癇狀態和雙相障礙患者。——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