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部分
游戲分析

第一章
———
結構分析

通過觀察人們在社交活動中的自發行為(大多是在某些心理治療小組中進行的,且十分有效)可以發現,人們在姿態、觀點、聲音、詞匯及其他行為方面不時表現出明顯的變化。上述行為的變化通常伴隨著情感的變化。就特定的個體而言,一組行為模式對應著一種精神狀態,另一組行為模式對應著另一種精神狀態。通常,后者與前者有所不同。這些變化和差異產生了“自我狀態”的概念。

在技術語言中,自我狀態在現象上可以描述為一種連貫的感覺系統,在操作上可以描述為一組連貫的行為模式。用通俗的話來說,自我狀態是一套與相關行為模式相伴的感覺系統。每個人似乎都有一個有限的自我狀態系統,它并非一組不同的角色,而是一種心理現實。這一系統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別:①類似父母形象的自我狀態;②自動對現實進行客觀評價的自我狀態;③過去遺留下來、依舊活躍且固定在幼兒期的自我狀態。從技術上講,它們可以稱為“外在精神的自我狀態”“現今精神的自我狀態”和“早期精神的自我狀態”。通俗地說,可以將其稱為“父母自我狀態”“成人自我狀態”和“兒童自我狀態”。除了最為正式的場合之外,這些簡單的術語適用于各種討論。

我們認為,在任何特定時刻,社會群體中的每個個體都會表現出父母自我狀態、成人自我狀態或兒童自我狀態。而且,每個個體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從一種自我狀態轉變為另一種自我狀態。這些觀察結果給我們帶來了某些診斷說明。“那是你的父母狀態”意味著“你現在的精神狀態和你父母(或父職人物/母職人物)當年的精神狀態一樣,有著同樣的姿勢、手勢、詞匯、感覺等”;“那是你的成人狀態”意味著“你剛剛對情況做出了獨立客觀的評估,并以公正的方式陳述了你的思維過程、你所理解的問題或你所得出的結論”;“那是你的兒童狀態”意味著“你的目的和反應方式與小時候一模一樣”。

其含義在于:

(1)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父母(或父職人物/母職人物);他的自我狀態再現了父母當年的自我狀態;父母的自我狀態能在特定的情況下激活(即外在心理功能)。通俗地說,“每個人的心中都住著自己的父母”。

(2)每個人(包括兒童、智力遲鈍者和精神分裂癥患者),在自我狀態激活的情況下,都能夠進行客觀的信息處理(即現今精神功能)。通俗地說,“每個人的心中都住著一個成人”。

(3)每個人都年輕過,心里都存留著早年生活的影子,在特定情況下,可以激活(即早期精神功能)。通俗地說,“每個人的心中都住著一個兒童”。

此處,不妨用圖展示一下。圖1(A),叫作結構圖。從目前的觀點來看,該圖可以展示個體的完整人格,包括他的父母自我狀態、成人自我狀態和兒童自我狀態。三種狀態完全不同,前后不一,相互獨立。對于一個經驗不足的觀察者來說,這種區別起初可能并不明顯。不過,愿意鉆研結構診斷的人很快就會發現,這種區別十分突出,又非常有趣。圖1(B)是該結構圖的簡化形式。(原文中parent、adult、child三個單詞反復出現。出于行文考慮,首字母小寫的代表“父母”“成人”和“兒童”;首字母大寫的代表“父母自我狀態”“成人自我狀態”和“兒童自我狀態”。由于英漢兩種語言的差別,首字母小寫的譯為“父母”“成人”和“兒童”;首字母大寫的譯為“父母自我狀態”“成人自我狀態”和“兒童自我狀態”。——譯者注)

圖1 結構圖

在結束結構分析這一話題之前,還要提及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

(1)結構分析中從來不使用“孩子氣”這個字眼兒,因為它“不受歡迎”的意味太濃,是一種需要立即停止或者擺脫的東西。因此,在描述“兒童自我狀態”這種早期的自我狀態時,我們會使用“孩子般的”或“孩子似的”這一說法,因為它們更具生物性,不帶任何偏見。事實上,在許多方面,兒童自我狀態是個性中最有價值的部分,其對個人生活的影響就像現實中的孩子對家庭生活的影響一樣,充滿魅力與快樂,富有創造性。如果個體的兒童自我狀態非常混亂,很不健康,那么,后果可能十分不幸。不過,對此我們應該做些什么,也完全可以做些什么。

(2)“成熟”和“不成熟”這兩個字眼兒也是一樣的。在這個體系中,根本不存在“不成熟的人”這種現象。不過,有些人兒童自我狀態的發展占據上風。但是,不管怎樣,這些人都有一個完整的、結構良好的成人自我狀態,有待發現或激活。相反,所謂“成熟的人”,指的是他們能在大部分時間里保持或控制成人自我狀態。但是,他們的兒童自我狀態,也像其他人一樣,偶爾會占據上風并常常帶來令人不安的后果。

(3)需要注意的是,父母自我狀態有兩種表現形式:直接的和間接的。也就是說,一種是主動的自我狀態,另一種是被動的自我狀態。當它呈主動狀態時,個體的反應就像父母的實際反應一樣(“照我做的去做”)。當它呈被動狀態時,個體的反應會像父母期待的那樣(“不要照我做的去做,照我說的去做”)。在第一種情況下,個體成為他們中的一員;在第二種情況下,個體努力適應父母的要求。

(4)兒童自我狀態也有兩種表現形式:適應型兒童和自然型兒童。適應型兒童受父母影響,刻意去模仿父母的行為。他的一舉一動完全像父母所期待的那樣,如順從或早熟等;或者,通過退縮或抱怨,使自己盡量適應。因此,父母影響是因,適應型兒童是果。自然型兒童是一種自發的表現,如反叛精神或富有創造力等。結構分析在酒精中毒的結果中得到了證實。通常是,首先解除父母自我狀態的控制,隨后,適應型兒童才能擺脫父母的影響,釋放天性,轉化為自然型兒童。

就人格結構而言,有效的游戲論分析無須超越上述內容。

自我狀態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人腦是精神生活的器官或組織者,其產品是以自我狀態的形式組織和儲存的。彭菲爾德及其同事的發現已經為此提供了實證。[1][2]當然,還有其他層面的儲存系統,如事實記憶。不過,經驗本身的自然形式表現為不斷變化的精神狀態。對人體組織來說,每一種自我狀態都有其重要的價值。

兒童自我狀態中存在著直覺[3]、創造力、自驅力和樂趣。

成人自我狀態是生存所必需的。它能夠處理信息,能夠計算出與外界打交道的效率及成功概率。成人自我狀態還要經歷自身的挫折與滿足。例如,想要穿越一條繁忙的高速公路,需要處理一系列復雜的速度數據;只有當計算表明可以安全到達對面時,才會采取行動。類似計算的成功給人帶來了滿足感,于是便有了滑雪、飛行、航海等運動所帶來的樂趣。成人自我狀態的另一個任務,是管控父母自我狀態和兒童自我狀態之間的活動,對其進行客觀調解。

父母自我狀態有兩個主要功能。其一,它能使個體作為孩子的父母開展有效活動,從而確保人類的延續。其在這方面的價值體現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幼年時失去雙親的孤兒似乎比平穩進入青春期的幸運兒更為艱難。其二,父母自我狀態可以做出許多自動反應,從而保存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許多事情之所以那么做,是因為“就應該那么做”。這樣,就可以避免成人自我狀態做出無數瑣碎的決定,使其把精力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面,從而把日常事務留給父母自我狀態。

因此,人格的這三個方面都有很高的生存價值。只有當其中的一個方面打破了健康平衡時,才有必要進行分析和重組。否則,三種自我狀態都有權得到平等的尊重,并在充實豐富的生活中擁有合法的地位。

注釋:

[1] Penfield,W. “Memory Mechanisms”. Archives of Neurology & Psychiatry,67:178–198,1952.

[2] Pen?eld,W. and Jasper,H. Epilepsy and the Functional Anatomy of the Human Brain. Churchill,1954,Chapter 11.

[3] Berne,E. “The Psychodynamics of Intuition”. Psychiatric Quarterly, 36:294–300,196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彭州市| 武安市| 东阿县| 崇信县| 揭西县| 乌拉特后旗| 迁安市| 乐安县| 乌恰县| 崇仁县| 德江县| 尉犁县| 临潭县| 紫阳县| 青龙| 西乌珠穆沁旗| 甘孜县| 石泉县| 金秀| 新民市| 寿宁县| 嘉禾县| 榆树市| 南汇区| 五常市| 马边| 普宁市| 长沙市| 黎城县| 太白县| 淮安市| 开原市| 获嘉县| 永丰县| 云和县| 潍坊市| 临沭县| 滨海县| 班玛县| 突泉县| 昆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