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津通識讀本:心理I(共5冊)
- (英)吉莉恩·巴特勒等
- 1652字
- 2024-01-16 15:27:41
歷史背景
盡管關于心理學的問題已經討論了好幾百年,但是對這些問題進行科學的調查,還只是過去一百五十年間的事情。早期心理學家依靠內省,也就是對自己意識經歷的反省,來找出心理學問題的答案。這些早期心理學調查的目的是找出心理的結構。但是,在查爾斯·達爾文于1859年發表《物種起源》之后,心理學的研究范圍擴大了,既包括意識的結構,也包括意識的功能。心理的結構與功能至今仍是心理學家興趣的中心,但是用內省來研究它們,有明顯的局限性。正像弗朗西斯·高爾頓爵士所指出的,它使人“成了一個無助的觀察者,觀察的只是大腦自動工作過程中的極細微的部分”。用威廉·詹姆斯的話來說,試圖通過內省來理解心理,就好像“迅速調大煤氣的氣焰,看看黑暗是什么樣子”。于是,當代心理學家就更喜歡把他們的理論建立在對自己感興趣的現象(如其他人的行為)的仔細觀察之上,而不是建立在對個人經歷的反省之上。
1913年,約翰·華生為心理學發表了一篇行為主義的宣言,在其中他聲稱如果心理學要成為一門科學,那么它所依據的資料必須是可供檢驗的。這種對可觀察的行為而不是內部(不可觀察的)心理事件的注重,與一種學習的理論以及一種強調觀察和實驗的可信方法相聯系,這種觀察和實驗的可信方法至今還影響著心理學。行為主義取向認為一切行為都是條件作用的結果,通過指定刺激、觀察對刺激的反應就可以研究條件作用(刺激—反應心理學)。對于發生在這兩者之間的中介變量,早期的行為主義者認為它們并不重要,但它們后來倒變成了實驗假說的主要來源。檢驗與此相關的假說,使得心理學家總結出了越來越復雜的關于心理結構、心理功能和心理過程的理論。
對20世紀初心理學發展有意義的另外兩個影響來自格式塔心理學和精神分析。在德國工作的格式塔心理學家,對心理過程的構成方式有了一些有趣的發現。這些發現說明,如果我們的經歷僅僅建立在外部刺激的物理屬性上,那么我們的經歷就和所期望的不同,結論是“整體大于各部分之和”。例如,當兩盞很相似的燈依次閃亮時,我們看到的是一盞燈在兩個位置之間移動(這就是電影的原理)。認識到心理過程以這種方式影響經歷的性質,就為當代認知心理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認知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研究的就是這類內部過程。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理論引起了心理學家對潛意識過程的注意。他的理論與兒童早期經歷的持續影響以及理論上的心理結構有關,他把這些心理結構分為自我、本我和超我。潛意識過程包括潛在的和不能被人接受的愿望和欲望,這些過程是從夢、口誤和怪癖中推斷出來的,被認為對行為有一定影響。特別是潛意識沖突,它被假設為心理憂郁的主要原因。精神分析學家可以用協助人們表達這些沖突的辦法來幫助緩解憂郁,并且用基于弗洛伊德著作的心理動力理論來解釋病人的行為。弗洛伊德的理論建立在觀察不到的心理過程之上,這種性質使該理論很難得到科學的檢驗。多年以來,更科學的或更具解釋性的心理學分支沿著各自不同的途徑,獨自地發展起來了。
當代心理學今天正處在一個令人興奮的階段,部分原因是在一些領域,心理學分支之間的分界線正在消弭。怎么才能認識我們不能直接觀察的東西,這不光是心理學要解決的問題,其他科學也有這個問題——想想物理學和生物化學吧。技術和理論的進步已經加快了這個進程,這種發展已經改變了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的性質,并將引起進一步的變化。心理學家現在能使用復雜的測量儀器、電子設備和改良的統計方法,利用電腦和信息技術中的所有設備來分析多種變量和大量的數據。把頭腦當做信息加工系統來研究,已經使心理學家發現了更多的無法直接觀察到的東西,還有介于刺激和反應之間的種種變量,比如與注意、思維和決策有關的變量。心理學家現在能把他們對這些事情的假設不僅僅建立在由內省得來的假設理論上(像早期的分析學家那樣),或建立在對行為的觀察上(像早期的行為主義者那樣),而且建立在以上兩者的綜合上,他們采用了更可信和更有效的觀察和測量方法。這些發展,在作為“精神生活的科學”的心理學中引起了一場革命,它們的持續發展意味著還有很多東西有待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