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 即興記憶:克洛岱爾訪談錄(法蘭西文藝訪談錄系列)
- (法)保爾·克洛岱爾等
- 6342字
- 2024-01-19 17:29:20
女士們,先生們,此刻我頗為緊張,因為,面對我們這個時代現存最偉大的詩人,我們歷史上最杰出的詩人之一,這是一種非凡的榮幸,也絕非一個小小的考驗。
在超過二十五年的時間里,如今坐在我對面的保爾·克洛岱爾,僅僅是一個由三音節[1]組成的名字,是一個無從接近的神秘人物,需要窮極想象力穿越時光、大陸和海洋才能把他追上。[2]現在,突然之間,他現身此地,所以必須向他提出一系列問題,不是我自己關心的問題,而是你們每一個人都想要提出的問題。因此,必須去刺激他、鼓動他、煽動他,用盡一切辦法去強行攻占他的記憶。為了強迫他不假思索地立刻做出回答,必須表現得圓滑而敏銳,有時候甚至不惜顯得粗魯和冒昧。
如您所見,這就像是一場游戲,一場既激動人心又頗具難度的游戲,我們希望您能夠參與其中。簡單的規則更加凸顯其難度:在這里,沒有或者幾乎沒有任何東西是提前準備好的,游戲參與者之間沒有串通過,保爾·克洛岱爾完全是在即興發言。至于我,在講完這個簡短的開場白之后,當然會參考一下粗略的提綱,不過我很清楚我們肯定不會跟著它亦步亦趨。
現在,我要轉過來向您說幾句了,保爾·克洛岱爾。首先我要感謝您來到這里,感謝您愿意忍受這些多少有些不合時宜的問題與評述。在《認識東方》[3]中的一篇散文中,趁著一次在法國短暫停留的機會,您曾經發出過類似的抱怨:“苦澀的會面!就好像它允許某人擁抱他的往昔!”三十五年之后,您在給雅克·馬道勒[4]的信中又寫道:“您知道我從來不重讀自己寫過的東西,除非被印刷廠逼著非這么做不可。”好吧,現在我想要強加給您的恰恰就是類似的考驗。我希望能夠協助您甚至強迫您為我們講講您的故事,關于您的思想以及您作品的故事。
既然一切必須從頭開始說起,那么我想首先請您談談您的童年和少年時代。
好吧,可以這么說,我的童年和少年時代仿佛已經預示了我將來需要去追尋的事業,既要當一名作家同時也要做一位國務官員。也就是說,我既是一名旅行者,也是一個扎根于本土的人。我之所以說“扎根于本土的人”,是因為童年時光給我的余生留下了深刻的影響,而“旅行者”則是由于我投身其中的外交領事職業要求我必須浪跡天涯。
我出生于法蘭西島大區[5]的一個古老村莊里,隸屬于一個被稱作塔德努瓦[6]的獨特區域,它與周邊的地形都不一樣,無論是向北延伸的蘇瓦松大平原,還是南邊與西邊那一條條攏起的河谷(那是奔向巴黎的馬恩河谷與烏爾克河谷)。在我幾年前寫的一本書里,我恰好描寫過我出生地周圍四面八方的景色。
首先,我必須和你談談這個村莊本身,這個叫作維勒訥夫蘇費爾[7]的村子現在住著三百多戶人家,過去的人口還要多一些。它常常讓我想起勃朗特姐妹口中那個屬于《呼嘯山莊》的村子,庇護了三位天才少女[8]的誕生。換句話說,那是一片無比嚴酷的土地,風永不停息,我想連雨也比法國各地下得更加頻繁。可以這么說,沒有任何地方比維勒訥夫蘇費爾更加樸素、艱苦,也更具宗教氣息了——在這些詞語最嚴格的意義上。到了萬圣節的時候,聽到一座座鐘樓上喪鐘響起,你感受到的絕對不是什么歡快的念頭。
何況,我出生時的那棟房子正對著村里的墓地。我的外伯祖是維勒訥夫的神甫,他親自蓋好了那棟房子,就像我跟你說的,它面對著英語里所謂“God's acre”[9],屬于上帝的一畝地——它圍繞著教堂鋪展開來。
我的外祖父和外伯祖都是農民的后代,來自拉昂[10]地區,更確切地說是來自列斯。家族里有個傳說,1793年那些大事件[11]爆發的時候,祖上庇護了一名拒絕宣誓[12]的教士,家人許下誓愿,如果這位避難者能夠逃脫追捕,就讓外伯祖去列斯的小神學班[13]進修。在這里面你可以發現劇本《人質》[14]最初的痕跡。
后來,每年假期,我都會回到這個村莊,在很多年里,我都和它保持著持續不斷的聯系。
我印象最深的,是和我們家的老女傭維克多瓦·布呂內的交談。她是科瓦尼公爵獵場看守的女兒,邊上那片拉圖內爾大森林[15]曾經都是公爵的,現在則屬于莫羅—內拉頓[16]一家了。我總會想起她給我們詳細解說諸多本地傳統習俗,還為我們描繪各種家長里短以及鄉下人特有的陋習,既隱秘又持久地觸及一些譬如在圣西蒙[17]的書里才會遇到的人物。沒有什么比圣西門筆下關于凡爾賽宮廷的流言與秘聞更能喚起我與維克多瓦·布呂內進行的那些對話了。
您談到的這個叫作維克多瓦·布呂內的人物,我們還能在您的作品中找到嗎?
可以,圖桑·圖赫呂爾[18]的母親身上能找到一點她的影子。
好吧……
他稱呼她蘇珊娜。
您剛才提到的樹林就是著名的舍沃什森林[19]嗎?
不,那是另一片林子。在我的書《接觸與時機》中,我談及了維勒訥夫的四個方向:東邊的景象最為悲涼,那里除了莊稼地,沒有任何令人愉悅的景致,倒是有很多石膏礦,實在是個極度嚴酷艱苦的地方。南邊是拉圖內爾森林,林間有一汪清泉,名字相當神秘,叫作“Sibylle[20]之泉”。我以前一直覺得這個名稱相當神秘,直到我從圣西蒙的書里得知,“Sibylle”在法語中僅僅是“老姑娘”的意思……人們把老姑娘稱作“Sibylle”。
所以和神秘毫無關聯……
完全沒有。“Sibylle之泉”,其實就是老姑娘泉。
西邊,延伸出去的是烏爾克河谷:對我來說,那里是夢想之地,它通向巴黎,還是落日的方向,等等。
最后,在北邊,是一望無際的蘇瓦松平原,它一路直抵海邊,幾乎沒有任何起伏。
因此,自童年時代起,您就習慣了眺望遠方。
是的。還有另一件事:你談到我的一些記憶,它們確實對我的戲劇作品產生過許多影響,尤其是那出叫作《人質》的戲,我最近正在拿起來重讀。我驚訝地在其中發現了一種籠罩我童年思緒的氛圍,而非僅僅是某些具體的記憶。
因此,您童年時代的景色確實深深地浸透了您的頭腦,對嗎?
當然,尤其是在我的早期作品中。
不過還有另外一重影響,我稱之為來自北方地平線的影響,伴隨著那吹個不停的可怕狂風。于是,每次我出門散步時,都會發生一種極具戲劇性的抗爭,對抗這無休止的可怕狂風,暴烈得似乎教堂的鐘樓都被吹歪了。教堂就像一艘出海的帆船,鐘樓則是側傾的桅桿。
您還是孩童時就已經習慣于獨自散步了嗎?
是的,當時在我的腦海中閃過許多想象、許多戲劇、許多貨真價實的武功歌[21]……說到底,就是各種屬于孩子的詩篇。
您很早就把它們寫出來了吧?
我可以這么說,從我稍微大了一點,從我的孩提時代開始,我就從未停止寫作。我還記得一些大概五六歲時寫下的詩歌習作。
當時您是出于本能隨性寫寫,還是已經在有意識地作詩呢?
在很小的時候,自然是信筆寫作;不過,到了十三四歲,我就發現自己萌生了當作家或者當詩人的志向。我還記得自己十四歲寫的詩作,其中使用的幾乎就是我日后常用的韻律節奏,它對我來說完全是與生俱來的。
如果您不覺得過于厭煩的話,現在我想請您回憶幾件在您記憶中印象特別深刻的事情。
好吧!都是些家里的事情,那是一個登記局公務員家庭[22],需要經常搬家。我父親剛結婚的時候,在費爾昂塔德努瓦[23]做稅務員。他就是在那里認識了我母親。外祖父是一名醫生,擁有不少鄉間田產,繼承自一個大貴族之家,是著名的奧爾良公爵的私生子傳下的一脈,你知道,公爵被無畏約翰[24]暗殺之后,家族就沒落了,后代淪為平民。在《人質》中恰好可以找到一些我家族的痕跡。這并不僅僅是一則傳說,我有一個遠房親戚,德·維爾圖先生,現在是寬西[25]的農民,他手里有一套完整的家譜,以最清晰的方式一直追溯到奧爾良公爵。整個家族后來都跌入平民階層,在周邊的各個農莊里都能找到德·維爾圖氏的后裔。
維爾圖是一個我們很熟悉的名字。
啊!我完全相信:維爾圖[26]的領主是加萊亞斯·維斯孔蒂[27],他是奧爾良公爵的岳父,查理六世授予他這一頭銜……
很抱歉,您在這方面的淵博學識讓我跟不上了。(笑)
這些內容讓我覺得很有趣:我承認自己對這個出身頗為驕傲,因為我對奧爾良公爵的這條支脈一直抱有好感;奧爾良的查理[28]就是這一支的后裔……詩人奧爾良的查理。
我想到了在《圣母領報》中提到的維爾圖圣約翰教堂。
對,沒錯。于是,和圖赫呂爾的情形一樣[29],這個大貴族分支與另一個非常平民的分支合流了:與梯也里家族[30]聯姻,于是兩種血脈在我的直系親屬間對戰;既有圖赫呂爾,也有庫封坦家族。我身上便承載著這種雙重血脈……
好吧,如果您允許的話,我想,之后談到《人質》的時候再回頭具體談談這方面的話題。
在1881年您的外祖父飽受病痛折磨去世之后,您就被死亡強烈地困擾著,不僅僅是關于死亡的概念,而且是它的存在本身,我很想問您,您認為這件事究竟有幾分實實在在的確切性。
非常確切!我的外祖父是醫生,死于胃癌。我母親照料了他最后的日子,把我也帶了過去。我不知道她這么做有沒有道理,但多半有些個人狀況要求她不得不如此。于是我就這么眼睜睜看著外祖父,一小時接著一小時,一天接著一天,被這個極度殘忍的疾病折磨至死,這當然對我造成了非常強烈的影響……就像我當時讀過的一本左拉[31]的書,我覺得寫得非常可怕,但也許是他最出色的作品之一,叫作《生活之樂》。
您在那時候就讀過《生活之樂》了!
現在我想問,在您當時的年紀,當您還住在維勒訥夫的時候,您是非常虔誠的信徒嗎?有教會的儀軌、熏香和圣歌嗎?
應該說我有過一個很正式的初領圣體儀式,但并沒有什么特殊的宗教氛圍。我的家庭是出于傳統而信教的。但家里并沒有什么特別虔誠的。
那在您身上呢?
我只記得在初領圣體時,對我影響最大的宗教文本是斯多葛派的克里安西斯[32]向朱庇特的禱告,是我在杜魯伊[33]的《羅馬史》里找到的。它讓我大受觸動,我覺得它寫得美極了,比那些祈禱書里讀到的篇章更加虔誠。(笑)
您童年時和您的姐姐卡米耶[34]關系如何?
你說什么?
您和您的姐姐,家中唯一的藝術家卡米耶的關系如何?
說到這個話題,必須為你描述一下克洛岱爾一家的情形。這是一個十分特殊也十分封閉的家庭,自力更生,帶有一種孤僻易怒的傲氣。我們形成了一個小氏族,總覺得自己比其他所有人都高明得多。(笑)而我們之間也頻頻爭吵。
您的姐姐卡米耶也是這樣嗎?
啊!家里的所有人都在互相爭吵。父親和母親吵,孩子和家長吵,孩子們之間也經常吵。我姐姐卡米耶也一樣。這也許是由于我跟你描述過的那種維勒訥夫的狂風,無休止地延續著它的怒氣:總之,我們之間頻頻爭吵。
注釋
[1]克洛岱爾的全名“Paul Claudel”中包含三個音節。(本書腳注如無特殊說明均為譯者注。)
[2]克洛岱爾由于長期在世界各地擔任外交官,遠離法國本土,因此在法國文壇一度“只聞其聲,不見其人”。
[3]《認識東方》:克洛岱爾1900年出版的一部散文詩集,記錄了他在中國擔任外交官期間的種種感受。引文出自《認識東方》中的《海上遐思》。
[4]雅克·馬道勒(Jacques Madaule,1898—1993):法國作家,克洛岱爾的朋友與研究者,1984年開始擔任克洛岱爾研究會主席直至去世,著有《克洛岱爾的才華》《保爾·克洛岱爾的劇作》《克洛岱爾與隱藏的上帝》等專著,1996年他與克洛岱爾的通信集在法國正式出版。
[5]法蘭西島大區:以首都巴黎為中心的行政區。克洛岱爾出生于維勒訥夫蘇費爾,在他出生時當地隸屬法蘭西島大區,之后由于大區劃分發生變動,現在歸上法蘭西大區管轄。
[6]塔德努瓦:位于巴黎東北方向,如今是馬恩省和埃納省的交界處,是一個多山地帶。
[7]維勒訥夫蘇費爾:位于巴黎東北約一百千米。法語原名“Villeneuve-sur-Fère”意為“費爾河上游的新城”。
[8]勃朗特三姊妹:三位著名的英國女作家,也是嫡親三姊妹,分別是《簡愛》的作者夏洛特·勃朗特(Charlotte Bront?,1816—1855),《呼嘯山莊》的作者艾米莉·勃朗特(Emily Bront?,1818—1848)和《荒野莊園的房客》的作者安妮·勃朗特(Anne Bront?,1820—1849)。
[9]“上帝的英畝”(God's acre):原文為英語,意為屬于上帝的或由上帝管理的一英畝土地,也就是墓地。
[10]拉昂:法國北部市鎮,位于維勒訥夫蘇費爾東北約六十千米。列斯位于拉昂東北約二十千米。
[11]793年是法國大革命爆發后極為動蕩與血腥的一年。一月,國王路易十六被處死,隨即新生的法蘭西第一共和國與歐洲多國宣戰;三月,法國旺代地區在舊貴族煽動下發生叛亂,革命軍開始血腥鎮壓;七月,馬拉遇刺,羅伯斯庇爾上臺,開始了一連串針對政敵的清算活動并開始借助斷頭臺實行恐怖統治。
[12]法國大革命期間,革命政府對全國的宗教勢力進行了清算。1790年,議會通過法律要求所有教士宣誓效忠國家,取消羅馬教皇對法國教會的管轄,隨后羅馬教皇發出教令,嚴禁教士履行該法案,法國教會于是分裂成了“宣誓派”和“不宣誓派”。其中不宣誓派之后受到了政府的驅逐和追捕。
[13]小神學班:教會組織的教學機構,可類比世俗的中學,目的是培養專業神職人員,在十九世紀還有存留。1905年,法國頒布了政教分離法案,從此教會徹底退出了中小學教育機構。
[14]《人質》:克洛岱爾創作的一出三幕劇,發表于1911年。故事背景發生在拿破侖遠征俄國時期,其中重要的情節推動力之一就是追捕教士。
[15]拉圖內爾森林:位于維勒訥夫郊外。
[16]此處可能是指法國著名藝術史家、藝術品收藏家艾蒂安·莫羅—內拉頓(étienne Moreau-Nélaton,1859—1927)的家族。
[17]圣西蒙公爵,路易·德·魯弗魯瓦(duc de Saint-Simon,Louis de Rouvroy,1675—1755):路易十四時代的法國政治人物,著有《圣西蒙回憶錄》,詳細描繪了凡爾賽的宮廷生活。
[18]圖桑·圖赫呂爾:《人質》中的主要人物。
[19]舍沃什森林:克洛岱爾1912年完成的劇作《圣母領報》中提到的地點。
[20]“Sibylle”一詞源于古希臘語“Σ?βυλλα”(sibulla),意思是古希臘的女預言者、女先知,因此讓克洛岱爾感到了古希臘神話般的神秘感。在法語中,該詞后來引申出一個新的意思,專門用來形容上了年紀的丑陋女性。
[21]武功歌:一種中世紀盛行的文學形式,主要歌頌英雄人物的豐功偉績。
[22]克洛岱爾的父親路易—普羅斯佩·克洛岱爾在登記局工作,負責處理抵押和銀行貸款,登記相關文書。
[23]費爾昂塔德努瓦:法國東北部市鎮,毗鄰維勒訥夫。
[24]無畏約翰(Jean sans Peur,1371—1419):勃艮第公爵約翰一世,十五世紀歐洲重要政治人物,致力于維持勃艮第的獨立地位,與奧爾良公爵路易一世(Louis I^(er) d'Orléans,1372—1407)進行了殘酷的政治斗爭,在患有精神病的法王查理六世(Charles VI,1369—1422)在位時期爭奪攝政權。1407年,約翰派人刺殺了路易,正式攝政。
[25]寬西:法國東北部市鎮,毗鄰維勒訥夫。
[26]維爾圖:法國東北部市鎮,位于維勒訥夫東南六十千米。
[27]讓·加萊亞斯·維斯孔蒂(Jean Galéas Visconti,1351—1402):米蘭公爵,米蘭公國的建立者,意大利語寫作Gian Galeazzo Viseonti(吉安·加來亞佐·維斯孔蒂)。1360年迎娶了法王約翰二世的女兒伊莎貝拉,被約翰二世(克洛岱爾誤記為查理六世)封為維爾圖伯爵,婚后育有一女瓦倫蒂娜·維斯孔蒂,后者于1389年與奧爾良公爵路易一世成婚,因此這一支的后代都有奧爾良公爵的血統。
[28]奧爾良公爵查理一世(Charles I^(er) d'Orléans,1394—1465):奧爾良公爵路易一世與瓦倫蒂娜·維斯孔蒂的長子,父親遇刺身亡后繼承了奧爾良公爵的頭銜。1415年,在英法百年戰爭中的阿金庫爾戰役中作為法軍統帥慘敗于英軍,兵敗被俘后在英國關押了二十五年,用英語創作了大量卓越詩作,留名文學史。1440年返法后,用法語創作了一些宮廷詩歌。
[29]在戲劇《人質》中,圖赫呂爾原本是貴族庫封坦家族女傭的兒子,在大革命之后成為行政長官,負責處理警務工作。他愛上了曾經的女主人西妮·德·庫封坦,脅迫對方嫁給自己。此處克洛岱爾把平民圖赫呂爾與貴族庫封坦家族的聯姻與自己的祖上進行了類比。
[30]梯也里家族:克洛岱爾外祖母的家族,依靠經商發跡。
[31]埃米爾·左拉(émile Zola,1840—1902):法國著名作家,自然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生活之樂》是左拉“盧貢馬卡爾”系列中的一本,1883年開始在雜志上連載,1884年出版。小說中,女主人公寶琳娜熱愛生活,盡管生活沒有給她帶來任何滿足;與之相對,她愛上的拉扎爾則顯得意志薄弱、優柔寡斷,充滿對死亡的恐懼。
[32]克里安西斯(Cleanthes,前331——前232):古希臘斯多葛派哲學家。
[33]讓·維克多·杜魯伊(Jean Victor Duruy,1811—1894):法國歷史學家。《羅馬史:從最遙遠的時代直至蠻族入侵》是他1847年出版的著作。
[34]卡米耶·克洛岱爾(Camille Claudel,1864—1943):也譯為“卡蜜兒·克洛岱爾”,克洛岱爾的姐姐,著名雕塑家,羅丹工作室中的重要成員,羅丹的模特、知己、情人,曾為羅丹懷過孩子但意外流產,與羅丹的地下關系導致她與全家決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