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此間乃奉天殿,唯論朝政!
- 大明:朕乃朱允炆,大明天子!
- 青方星
- 2025字
- 2024-01-11 08:00:00
盛庸,朱棣并不將其視為真正的威脅,認為可暫時忽略。
然而,朱棣不能忽視另外兩位重要人物!
首先是瞿能!
從小隨父親參軍,瞿能積累了豐富的戰斗經驗,擅長騎術和射擊,對戰略戰術有深刻理解,聲望遍布朝野。
隨后,朱元璋將其任命為四川都指揮使,負責西陲的軍事,協助蜀王朱椿管理巴蜀地區。
“二百年川中免戰”,這其中瞿能功不可沒。
他是一位文武雙全,善于謀略與戰斗的杰出人物!
相比瞿能,朱棣更加忌憚的是第二位人物:
那便是平安!
朱棣的眼神中流露出明顯的不安。
平安絕非普通人物,先不提他是朱元璋的養子這一身份,單就他本人而言,其戰斗能力和勇氣極為出眾。
他曾與朱棣一同出征邊疆,深諳朱棣的戰術和戰略!
朱棣深知平安的實力,而平安同樣清楚朱棣的能力!
朱棣的手輕輕顫動了一下,不論是回去還是留在原地,這個棘手的局面似乎都難以輕松解決!
朱允炆,這位聰明絕頂的侄子,居然出手如此果斷犀利!
那個夜晚,朱棣輾轉反側,難以入眠。
......
次日清晨。
朱允炆光臨奉天殿,宮廷官員依序站立兩側。
早已在等候室等待的朱棣,換上了親王的正式禮服,身邊陪伴著的是朱高熾等人。
禮官出現,引導燕王入宮。
朱棣隨著禮官,登上了丹墀,坐上了早已備好的王座,同時旁側的朱高熾三人緩緩跪下。
隨著禮樂的響起,朱高熾等人向北方行禮致敬。
朱棣定睛朝北,表情變幻不定,但他沒有屈膝行禮。
見到這一幕,丹墀兩側的官員們除了感到疑惑,也為朱棣感到緊張。
如果朱棣不遵守禮儀,這將是對皇上的極大不敬,皇上完全有理由以此為由,剝奪朱棣的親王身份!
朱允炆的視線穿過宏偉的大殿,凝視著未行禮的朱棣!
歷史記載他為明君,是永樂盛世的奠基者,一個赫赫有名的戰神!
然而,他現在似乎并不愿意向自己致敬!
朱允炆的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絲微笑,但其中混雜著冷酷無情。
如果他不屈服。
那就讓他永遠安息吧,與朱元璋相伴也未嘗不可。
朱允炆并非歷史記載的建文帝那樣對朱棣心慈手軟,遲疑不決,膽怯如同婦人。
朱允炆明白朱棣的野心和他可能帶來的未來風險!
為了天下太平,犧牲一人,朱允炆不會有絲毫手軟!
朱棣在此刻躊躇不決。
向北面行禮,代表著他認同朱允炆的皇帝身份,這對他未來的計劃將是一大障礙。
至少,他無法再以朱允炆“篡位”為由來影響民意。
因為他已經曾經表示過臣服和同意。
然而,若是他不向朱允炆行禮,一旦朱允炆借此采取行動,他又該如何應對?
他的這位侄子所依靠的力量,已不再是那些陳腐的文官,而是一種令他感到震驚的力量!
是應該屈服,還是堅持不屈?
朱棣處于進退維谷的境地,他的視線穿越了空間,凝視著奉天殿上寶座上的朱允炆,以及朱允炆身下——那把象征著權力的寶座!
殿外的官員們震驚地張大了嘴巴,互相交換著不敢置信的目光。
這些官員的慌亂聲響滲透進大殿。
但大殿內的官員們因為禮儀約束,無法轉身查看外面的情況。
當第一輪禮儀結束后。
內贊官顫抖著引導朱棣前往奉天殿御座前,緊張得渾身冒汗,然后迅速退下。
此時,宮樂再次響起。
根據禮儀,朱棣需要帶領他的三個兒子向皇上行跪拜禮。
朱高熾等人隨著音樂節奏跪下,但朱棣依然站立,更是帶著不屈的神情,直視著朱允炆!
大殿里的官員們此前并未見證朱棣的不跪,現在目睹了這一幕,大殿立刻沸騰起來,議論聲此起彼伏。
方孝孺邁步向前,憤慨地質問:“皇上,燕王入殿卻不行禮,對禮儀一無尊重,完全缺乏臣子之禮,實為蔑視君主,臣請皇上嚴懲燕王不敬之罪!”
“臣亦同意!”禮部尚書陳迪隨即站出。
作為禮部的領頭人,陳迪的表態自然引導著下屬們的意見。
見到這一幕,殿中官員也紛紛表示贊同。
朱允炆眼神凝重地注視著朱棣,方才由于距離較遠,未能看得清晰,如今朱棣近在咫尺,朱允炆得以更仔細地觀察。
朱棣眉毛濃密,鼻梁挺拔,眼睛深邃明亮,留著濃密的胡須,除了威嚴外,更顯一股不屈的氣質。
朱允炆的目光定格在朱棣身上,突然,他笑了起來。
這一笑,令朱棣心中震動!
他所理解的朱允炆,應當在此時憤怒至極,無言以對,尷尬萬分。
然而現在,朱允炆竟然面帶微笑!
這笑容中蘊含著自信和力量,以及難以名狀的壓迫感,讓朱棣感到不安。
大殿上的官員們也陷入沉默,困惑于朱允炆此刻的笑意。
朱允炆收斂了笑意,目光如炬,凝視著朱棣,緩聲道:“此地乃奉天殿,非偏殿,若燕王身疲,未復清醒,可往偏殿安歇片刻,朕待爾醒來再議?!?
朱棣瞬間啞口無言,面露驚懼之色。
朱允炆此言意味深長,此處乃君臣議事之地,朱棣身為燕王,亦須遵守君臣之禮!
倘若因“奔喪受阻”而懷有不滿,愿抒情緒,盡可。
然須明了,家族之事當于偏殿論及。
但,此間乃奉天殿,唯論朝政!
沒有父子,沒有兄弟,沒有任何親戚,只有,君臣!
朱棣被朱允炆這番話,堵住了一切后路。
實際上,朱棣原計劃以朱元璋駕崩,自己未能及時奔喪作為挑戰之由。
倘若朱允炆表明是遵循遺詔行事,便可質疑為何讓他藩王入京而自己卻被阻。
如此,朱棣雖無禮,但仍有情感牽扯,可獲同情。
但如今,朱棣喪失此條途徑,談論家事于奉天殿乃不妥。
若朱棣強行持此理由,恐朱允炆不會接受,朝堂上的眾人亦不會輕易放過!
朱棣首次意識到,其侄子已非往日之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