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后,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高中時經常去的教堂里做事。數月前,我還在這里舉行了婚禮。我的很多同事在我還未成年時就認識我了,而今我已經長大成人,成家立業。
我渴望證明,我已經長大了。
我們每月舉行一次員工晨會,由員工輪流為每個人準備早餐。絕大多數晨會時的早餐,都是從食品店里買來的一些松餅、水果沙拉。我當時一直在想:“要是由我來準備早餐,我一定做得更好。”
終于輪到我準備早餐了,這么急切倒不是為了顯示自己的慷慨大方,而是想“我的”早餐將會成為晨會早餐的典范。如果讓我當眾說出這個狂妄的想法,我肯定會為此感到羞愧。但作為自以為是的完美主義者,我一心想的就是,超過別人,獲得成功,得到贊美。畢竟,攀比和評判乃是成人之間常有的事情。
絕大多數同事都選擇了結對準備早餐。但這不是我的風格。我要獨自準備這場“盛宴”。在我看來,只有那些能力不夠、資質平平的人才會找人幫忙。而外表自信、內心脆弱的人總是獨來獨往。
毫無疑問,完美是我的標準,只有食物精美是遠遠不夠的。盡管我們夫妻二人囊中羞澀,但是我依然不惜重金從陶瓷谷倉(Pottery Barn)[1]買了兩只大淺盤,這樣食物裝在里面就會顯得特別賞心悅目。因為教堂里的塑料桌布與新買的盤子看起來不搭,我還買了一塊亞麻桌布與之搭配。我還買了一臺在美食雜志《南方生活》(Southern Living)上登過廣告的玻璃飲水器——因為完美的人絕不會用塑料桶來裝飲料。當然,我還買了一些鮮花、高檔紙巾——按照我的標準,你懂的。
至于早餐主食,我想起幾周前在一位朋友家吃早餐的經歷,所有人都被這位朋友做的法式夾心吐司所折服:這種吐司口感筋道,色澤金黃,絕對是我們吃過的最佳早餐。因此,早餐主食用這種吐司再好不過了。
但問題是,我不知道怎么做這種法式夾心吐司。我會做上好的意大利面醬,也會做近乎完美的巧克力薄片曲奇餅,但我的廚藝遠未達到無所不能的程度。可以想見,當時我要是照著食譜來做,事情的結果也許就不是這樣了。
哎,我那時認為食譜也是為那些能力不夠的人準備的。于是我在沒有任何指導的情況下著手為三十個人做夾心吐司——而且不是只做一種吐司,我還要做兩種不同的吐司。
如果你們不了解如何烤制法式夾心吐司,那么我先簡單地介紹一下。首先,做一個三明治:拿一塊類似布里歐面包的黃油面包,再把如奶酪、果醬或者巧克力醬這類美味的東西抹在面包里。然后,將這個三明治浸在由雞蛋、糖和全脂牛奶做成的奶油凍里,再淋上熱黃油,然后放在烤箱中烤制,直到面包變得酥脆金黃。最后,淋點兒糖漿或撒點兒糖霜,用叉子或勺子送入口中。那滋味美妙極了。
而我是這么做的。
第一種“法式夾心吐司”:在沃登面包[2]中間涂上美式奶酪,再把這些面包摞起來放到烤盤里,也就是一塊接一塊地堆起來。就這么簡單。
第二種“法式夾心吐司”:仍然用萬能的沃登面包做了奶油干酪和覆盆子果凍三明治,同樣摞起來放到烤盤里。
然后把烤盤放進烤爐,開始烤制。
整個過程中,我沒有放一個雞蛋,也沒有放一根黃油棒。本質上來說,我只是加熱了這些奇怪的三明治,還幻想自己就是廚藝女神瑪莎·斯圖爾特(Martha Stewart)。把三明治從烤爐里端出來后,我發現跟我的朋友做的有點兒不一樣:興許這是一件好事,說明我做的比朋友的好呢?我把這些三明治切成三角形,放在那些漂亮的盤子里。但盤子再漂亮,也無法改變這些三明治難吃的事實。
一小時后(回想起他們當時肯定因為難吃的早餐而反胃的事實,我無地自容),員工晨會開始了。我坐在房間的后排,希望別人不會注意到我——倒不是因為難為情,而是因為不想讓大家察覺到我的小心思:“我想讓他們知道”這次早餐是我的烹飪杰作。
看著我的朋友和同事排隊領早餐,我坐在桌邊,“謙遜地”等著贊美之辭如潮水般涌來。
想必你也能猜到,這一幕并沒有發生。
那天的早餐太難吃了。我的意思是,真的很難吃。我感覺到了房間里彌漫的失望,還有大家礙于情面不好處理這份早餐的尷尬。因為他們在感謝完準備早餐的神秘大廚后,還得去吃一些燕麥卷來充饑。
也許我差點兒因這次早餐鬧劇而辭職有點兒小題大做,但這個反應大致上反映了我當時的沮喪。我為此感到很丟臉。我試圖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向所有人展示我能做到一切:布置了完美的餐桌,做了完美的早餐,以完美的謙遜姿態接受了他們的贊美之辭。然而,我卻差點兒讓大家食物中毒——因為我把太多的精力花在了不該關注的事上。
消耗我們生命的完美主義
當你在意一件事情時,你會努力把它做好。但是,當你在意所有事情時,你會什么事情都做不好——這又會驅使你更加努力,但是最終卻使你精疲力盡。
如果你和我一樣,并非天資過人,但又想努力做一個事事完美的人,就很有可能會如我一樣失敗。從理智上說,我們知道自己無法做好所有的事情,但我們仍然努力去做。最近十年,我做了很多自我反思和心理治療,試圖弄清楚為什么我總是想要將一切做到完美。
每個人的經歷都不盡相同,而我的故事更是涉及虐待(我這么說確實有點兒唐突,接下來我將快速地介紹下我的經歷)。父親是我的家庭生活中的不定時炸彈。還在孩提時,我就明白我的每個選擇都將關系我的安全。如果我安靜乖巧,考試得高分,保持房間整潔,父親就不會情緒失控。雖然我的行為并不總是與他的行為直接相關,但我把它當作是直接相關的。我將安全等同于價值和愛,從而將自己的表現視為評價自我的唯一標準。我認為,我必須做完美的女兒、完美的學生、完美的朋友,這樣我才會顯得重要。
我盡力做到令人滿意,但父親依然不停地對我說怎樣才能做得更好。記得小時候,我總覺得自己一文不值,不明白他為什么認為我應該擁有金色而不是棕色的頭發,不明白為什么我的全優成績被認為是理所當然而不值得慶祝,不明白他和媽媽為什么如此不開心。我自然地以為這些都是我的問題,是我不夠努力、不夠完美,沒有讓我們家成為幸福的地方。這種覺得自己不夠好的感覺讓人窒息,而這種感覺也滲入了我與其他人的關系中。
我是每位老師最喜歡的學生。我總是早早地就做完作業,而且沒有一個錯誤。我是最可靠的小隊長、班長,每次標準化測試都能得99分。沒有學生是完美的,但我幾近完美,只因為我認為這是獲得愛的唯一方式。
我也努力地成為完美的朋友。我從不招惹是非,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在每一段關系中,我像變色龍一樣迎合別人。沒人知道我為父母離異而感到羞愧,沒人知道我多么想變得漂亮,也沒有人知道一點兒小錯誤就能讓我崩潰。我甚至覺得,如果朋友看見我的不完美和支離破碎的內心,友情就會岌岌可危,而我決不能讓這種事情發生。
這就是追求完美的諷刺之處:你建起一堵墻,想阻擋別人看到你的脆弱,但與此同時,也讓別人更難了解你。我總是試圖躲在“完美”的背后,因為我認為自己始終做得不夠好。
也許你也有同樣的感受。
我不是要多管你的閑事,但是你或許也對一些事情感到羞愧、恐懼或不安,并且花了很大的力氣想要隱藏自己的感受。我們都會這么做,因為我們都是普通人。除了童年受虐這種陰暗的經歷以外,許多經歷都可能造成這種結果。但要記住,那些經歷常常伴隨著謊言,我們信以為真,對自己有了錯誤的認知。我們都曾有讓自己在錯誤的事情上努力的經歷,其結果卻是,我們越努力,謊言越難以戳破。
“你太吵了,你占的地方太多了。”
“你太不像你姐姐了。”
“你和你父親一模一樣。”
“你不夠聰明,不夠漂亮,體格不夠健壯。”
“她走了,這都是你的錯。”
即使你年歲漸長,那些令人羞愧的想法和感受也不會因此消除,只是換了一種形式存在而已。
“你的廚藝不夠好。”
“你竟敢不想生小孩。”
“你工作得太努力了。”
“你還沒結婚,那你一定有什么問題。”
“你居然讓孩子看電視,真是個糟糕的媽媽。”
“沒人想和你做朋友。”
不管是想努力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還是想隱藏或對抗那種反復刺痛你內心的羞愧感,所要付出的能量都會超出你的承受極限。若再加上洗衣服,輪流開車送大家上班等這些其他負擔呢?還是放過自己吧。
如果努力不起作用,那你似乎就只剩下一個選擇,那就是完全放棄。
不是每件事都值得拼盡全力
在教堂早餐失敗后不久,我就徹底認輸了。我再也不想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了。我再也不去努力了。我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我騙自己相信,人生只有兩個選擇:要么竭盡全力,要么完全放棄。我忘了,努力本身并不是問題。為真正重要的事情而努力,是一件美好的事情,而我卻不分青紅皂白,認為所有的努力都沒有意義。
即使我喜歡下廚做飯,表達我對家人和朋友的愛意,可朋友來訪時,我還是怕顯得太盡心,于是選擇了訂比薩外賣。盡管家里保持干凈整潔有助于我寫作,可我嫌為此打掃衛生顯得太努力了,就故意讓家里變得亂糟糟的。
我再也不操心,再也不努力,但不知何故,我還是感到無盡的疲憊。
那時我并不知道,徹底放棄和完美主義同樣讓人筋疲力盡。不管是漠不關心、敷衍了事,還是循規蹈矩、追求完美,所消耗的精力相差無幾。我借著“頭發亂就亂吧,我不在乎”這種狀態來掩藏自己其實很在意的事實。我一會兒過于在意錯誤的事情,一會兒又漠視任何事情,我需要用某種方法來阻止這種讓人抓狂的搖擺不定。
慶幸的是,我找到了解決方法,那就是“懶人天才法則”——你可以去“在意”,你可以盡情“做自己”。不必苛求完美,也不必徹底放棄。
不再在無關緊要的事情上耗費力氣,也不再畏懼為重要的事情而努力。
這才是拯救完美主義的真正良藥。
并非只有困境才是真實的
我們的文化迷戀真實,而對于“什么是真實”,卻一直在使用錯誤的評判標準。
當我敲出這些文字的時候,我的二兒子因患胃病在家休息。他和我女兒一起看電視,因為我懶得跟他們說話。我正在跟丈夫斗氣,而且已經幾天沒有洗澡了。如果我在照片墻(Instagram,一款運行在移動端上的分享圖片的社交軟件)上分享這幅畫面,你可能會想:“我好喜歡她的真實。”
但是如果我分享另外一幅場景:我和孩子在戶外踢足球,四點前就準備好了晚餐,而且我還化了妝——你覺得我還真實嗎?
是的,我還是真實的,你也是真實的。
盡管已經不苛求完美,但是不知為何,我們潛意識里會將井然有序等同于弄虛作假。我也經常這樣。我曾看見一位漂亮的媽媽推著小推車,車里有倆乖巧的孩子。這位媽媽佩戴的是喬安娜·蓋恩斯(Joanna Gaines)精品店的全價飾品。我心里想:“哼,她身體苗條,孩子吃的是蔬菜,而不是鮭魚罐頭。她買了我想要的東西,但是她說不定有飲食失調癥,家里可能背著巨額的信用貸款,這么看來,我過得并不差。”[3]
但是,我不想再評判那些過得好的女人,不想假定她們隱藏了什么真相,也不想因為能夠暴露她們脆弱的一面而去稱贊混亂。
我們需要停止互相“虛構”彼此的生活,停止像選美比賽一樣,把你的掙扎不安和我的困窘拎出來相互比較。正是這種存在于假想中的生活讓我們變得如此疲憊。我們是時候停下來了。
所以下次當你發現自己在尋找那些看似完美的人身上的缺點,希望借此安慰自己時,千萬別這樣做。告訴自己你比別人過得好,和告訴自己你過得不如別人,是一樣的傷人。我們不能根據一個人的困境有多么真切來衡量他的外表是否真實。這個標準是不對的。
相反,不管家里是凌亂不堪還是干凈整潔,你都可以邀請別人到家里做客。雖然你有時會大聲地訓斥自己的孩子,但是也不妨礙你做一名令人稱贊的媽媽。你可以喝一杯綠色的果蔬汁,但無須覺得必須發誓永遠不吃甜品。
生活井然有序時,你是真實的;生活一地雞毛時,你同樣是真實的。生活就是二者兼容的美好存在。
只在重要的事情上做個“天才”
雖然我并不認識你,但是我知道,你也想過有意義的生活。我們都想過有意義的生活,這是人之常情。在當下盛行走捷徑的文化中,人們都喜歡“速成”。但是,有意義的生活是無法“速成”的。
這本書的主旨,不是幫你成為一個事事都能做好的“天才”,也不是讓你當一個什么事情都不上心的“懶人”,而是幫你成為“懶人天才”。
幾年前,我在“懶人天才播客”(The Lazy Genius Podcast)做了一期關于烤制面包的節目。我收到了幾十條評論,都表示:“這聽起來并不懶。”當然,這不是懶惰。我覺得自制面包很重要。親手混合面粉,捏揉面團,然后整個下午看著面團發酵。數百年來,人們就是這么做面包的……我何必要簡化這個過程呢?但是,如果你覺得自制面包并不重要,那就選擇快速做好面包,然后快樂地享受這一天。
本書給出的懶人天才法則不僅幫你判斷在哪件事上走捷徑、怎么走捷徑,還會教你如何找到重要的事情,并幫你在一天中留出必要的時間和精力來做這些重要的事情。
記住,不是全部拋棄,也不是全部選擇。你必須做出一些抉擇。如果我們在處理事情時,對要保留的事項和要摒棄的事項不做篩選,最后我們就會面臨艱難的選擇:要么疲憊不堪地應對所有事情,要么選擇放棄,選擇對一切都不在乎。
懶人天才法則為我們呈現了一個不一樣的思路:關注那些重要的事情,拋棄不重要的事情。也就是說,我們在重要的事情上努力做一個“天才”,在不重要的事情上安心地做一個“懶人”。
無論你選擇做什么,請確保你關注的正是對你來說重要的事情,而不是對別人、對你的婆婆或對“大腦里說你不夠好的那個聲音”來說重要的事情。
每個選擇都是重要的,因為每個選擇都會對相關的某個人很重要,但是你只需要選擇那些對你自己重要的。當你活成了獨特迷人、充滿能量的樣子,去擁抱重要的事情,摒棄不重要的事情時,你將帶動你生活中的其他人做出相同的選擇。
我很高興能與大家一起努力。
本章小結
·表現完美讓你能安全地隱藏自己,但也阻止別人真正了解你。
·井然有序并不總是弄虛作假,混亂不堪也并不總是脆弱的象征。
·關注重要的事情,摒棄不重要的事情。
·第一次做法式夾心吐司時,記得按食譜來做。
邁出一小步
在商場向一位美麗的陌生女士微笑,試著不評判她,也不拿她與自己做比較。如果你恰好今天要去逛街,不妨去試一下吧。
接下來,我們來看第一條懶人天才法則。
注釋
[1]陶瓷谷倉(Pottery Barn)是北美地區的家居連鎖品牌,定位中端。——編者注。
[2]沃登面包(Wonder Bread)是一種切片白面包。——編者注。
[3]如果這本書能插入動圖的話,珍妮弗·勞倫斯(Jennifer Lawrence)一定在使勁兒瞪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