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孩子的良好情緒與社會適應能力
我的孩子今年上四年級,學習很要強,每次考試沒得第一名就不行。脾氣很大,不如意就會發作,大喊大叫,甚至在地上打滾,脾氣上來時很固執,誰勸都不聽。行動很刻板,不喜歡變化,與人交往也不靈活,別人不喜歡他,他也感覺不到,這該怎么辦?
一位家長
? 孩子會有哪些情緒問題
家長和老師一般都更加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和身體健康,很少關心孩子的情緒問題,往往要等孩子身上發生嚴重事件了,才后悔自己關心得太晚了。例如,有一個14歲的孩子,因為學習壓力過大而自縊身亡;一些孩子因為厭煩學習而離家出走;許多孩子經常和家長發生沖突,如發脾氣、摔東西、大哭大鬧等等。孩子的情緒問題會進而影響孩子的性格成長、人際關系、社會適應能力和將來能否在社會上取得成就,所以,家長和老師要注意對孩子健康情緒的培養。
1. 學齡前的孩子
不同年齡的孩子有不同的情緒問題。學齡前的孩子主要有:膽小、易退縮、愛哭、愛挑剔、怕黑、黏人、不會和人交往、打人、咬人、吃手、觸摸生殖器、挑食、無理取鬧、不聽話等等。這些問題的突出表現為:不適應幼兒園,哭鬧時間長,不能和小朋友友好相處,在公共場合不敢表現自己,在家時脾氣急躁,不愿意離開家長,特別容易有不滿意的情緒。早產、剖宮產、難產、母親撫育時間少、被家長溺愛的孩子更容易出現情緒問題,對這樣的孩子進行責罵和懲罰只會加重問題,家長需要改變自己的教育方法。應該多對孩子進行專門的觸覺訓練,例如,嬰幼兒撫觸訓練,讓孩子玩土、沙子和水,玩大籠球、羊角球、袋鼠跳和海洋球池,還要引導孩子多和同齡的小朋友玩耍。
2. 小學時期
小學生的情緒問題主要有考試緊張、上課不敢發言、心重焦慮、有睡眠障礙、敏感愛哭、愛咬指甲或筆頭、愛打人、愛招惹他人、情緒不穩定、注意力不集中、考試成績不穩定等等。為了改善這些問題,膽小敏感的孩子可以多練游泳、墊上運動、彈跳運動、滑梯、蹦床等,愛打人、招惹他人的孩子要多進行擠壓觸覺訓練,如彩虹筒、大籠球、大陀螺、網纜等。老師要多鼓勵孩子,在孩子有缺點錯誤時不要諷刺挖苦,因為諷刺挖苦不但不會讓孩子改掉毛病,反而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還會使之產生逆反情緒。說孩子“笨”“懶”“沒禮貌”“沒法教了”等都屬于人格侮辱,批評時應該對事不對人,注意維護孩子的情緒。
3. 中學時期
中學生的情緒問題表現得更為突出,如厭學、逃學、早戀、交友不慎、上網看視頻和玩游戲成癮、對家長或老師逆反、內向孤僻不合群、敏感自卑、不能承受困難和挫折、不容易適應新環境、考試緊張缺乏自信、過分關注自我形象等等。這些情緒問題會嚴重影響孩子的學習,需要家長、老師、心理專家一起配合對孩子進行心理輔導,從學校、家庭、孩子本人三個方面進行調整。
孩子的情緒問題會在童年時出現萌芽、青春期初現雛形,青年期開始定型,到25歲時基本穩定。因此即使在青春期,孩子出現了一些看上去很嚴重的問題,老師和家長也不要放棄對孩子的希望,要學習用科學的方法來幫助孩子。
? 怎樣通過觸覺敏感訓練,在早期提高孩子的情緒穩定性
有的家長發現孩子雖然很聰明,膽子卻特別小,上課不敢發言,不會和小朋友玩,考試愛緊張,愛發脾氣,情緒不穩定;還有的孩子愛吃手、咬指甲,愛招惹他人、玩生殖器等,這是怎么回事?
對孩子的健康成長來說,家長的教育方式和早期心理訓練至關重要。家長自身情緒焦慮、粗暴、愛發脾氣、給孩子過多壓力,或者對孩子溺愛、過度保護等,都會影響孩子的情緒。另外,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早期觸覺學習不足也會造成孩子敏感、膽小、容易緊張等問題。
在孩子小的時候,家長一般比較注意對其視覺、聽覺等的訓練,往往忽視了對觸覺的訓練,但觸覺的發展對心理發展有重要的作用,與情緒、性格的發展也有很大關系。人類在胚胎時期,共有三層結構,內層發展為內臟,中層發展為骨骼肌肉,外層形成皮膚和腦神經細胞,所以,嬰幼兒期的皮膚觸覺非常敏感。孩子在出生時就要經過產道的擠壓,受到特殊的觸覺刺激;在成長過程中,吸吮乳頭、受到母親的愛撫、和兄弟姐妹玩鬧等活動,都是觸覺學習。如果孩子是剖宮產、人工喂養(缺乏母乳喂養)、獨生子女(缺乏兄弟姐妹)、早期被過度限制活動等情況,就容易觸覺學習不足,出現觸覺敏感問題。這樣的孩子比較容易神經質、情緒不穩定,容易緊張、愛哭,害怕人多的地方,甚至不愿上學。他們大多比較孤僻,不會交朋友;或者愛招惹他人、黏人、固執,沒有耐心和恒心。如果是嘴巴部位的觸覺過度敏感,就會出現愛吃手、愛咬指甲、愛咬嘴唇,甚至咬人、挑食、偏食、厭食等問題。
家長可以對照下列現象來檢查孩子有無觸覺訓練不足的問題:
(1)對親人特別暴躁,強詞奪理,到了陌生環境就會害怕。
(2)害怕到新場合,常常不久就要求離開。
(3)偏食、挑食、不吃青菜或食物的軟皮。
(4)害羞不安,喜歡獨處,不愛和別人玩。
(5)容易黏媽媽或固定的某個人,不喜歡陌生環境,喜歡恐怖鏡頭。
(6)看電視或聽故事時,容易大受感動,大叫或大笑。
(7)嚴重怕黑,不喜歡待在空房間,去哪里都需要人陪。
(8)早上賴床,晚上不睡,上學前常拒絕到校,放學后又不想回家。
(9)容易生小病,生病后常不想上學,常常沒有原因就拒絕上學。
(10)常吮吸手指或咬指甲,不喜歡別人幫助自己剪指甲。
(11)換床睡不著,不能換被子或睡衣,外出常擔心睡眠問題。
(12)獨占性強,不讓別人碰他的東西,常會無緣無故地發脾氣。
(13)不喜歡同別人談天和玩碰觸游戲,視洗臉和洗澡為痛苦的事。
(14)過分保護自己的東西,尤其討厭別人從后面接近他。
(15)怕玩沙土、水,有潔癖傾向。
(16)不喜歡和人直接視覺接觸,常必須用手來表達其需要。
(17)對危險和疼痛反應遲鈍或反應過于激烈。
(18)對別人的話充耳不聞,過分安靜,表情冷漠又無故嬉笑。
(19)過分安靜或堅持奇怪的玩法。
(20)喜歡咬人,并且常咬固定的友伴,無故碰壞東西。
(21)內向、軟弱、愛哭,并且常會觸摸生殖器。
觸覺訓練應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母親對孩子要多愛撫、擁抱,不能為了自己輕松,把孩子交給長輩或保姆就不管了。要盡可能用母乳喂養,迫不得已用人工喂養時,不要催促孩子“快喝!快喝!”或以緊張、焦慮的心情期待孩子趕快喝完。孩子在兩歲之內愛吃手、吃毛巾、咬東西等是正常的,不要限制,注意清潔衛生即可。多讓孩子在地板上爬行、打滾、翻跟頭,多和其他小朋友接觸。讓孩子玩土、泥巴、沙子、石子、水。孩子洗澡后,用粗糙的毛巾為其擦身體,用毛刷、羽毛刷身體。用冰袋、熱水袋慢慢接觸孩子,用電吹風向孩子身體吹熱風或冷風,讓孩子感覺溫度。用大毛巾被把孩子卷起來,或把孩子放在兩個棉墊之間,輕輕壓,讓孩子感覺身體壓力。大一些的孩子可以進行羊角球、袋鼠跳、游泳等活動。這些觸覺訓練活動可以訓練到孩子12歲。
? 培養孩子的社會適應能力
不少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越單純越好,接觸社會復雜環境越少越好,從小給孩子提供的教育方式、教育內容、生活環境更是純一不雜。但是,我們現在提倡給孩子的教育應該是為了讓孩子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要。
實際上,當代家庭的現狀本來就使孩子接觸別人的機會減少,家長更未有意識地多給孩子提供接觸社會的條件。有的家長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前,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或保姆撫養,而長輩或保姆經常把孩子限制在屋子里活動,或者經常抱著孩子,不讓孩子自由行動,有不少孩子都沒有經過必需的爬行階段。除此之外,他們這兒也不讓孩子摸,那兒也不讓孩子去,這樣的限制下,孩子確實不會接觸到危險因素,但是這大大影響了孩子的身心發育和智能發展。孩子到了學齡期,就極容易因為前庭功能發育不足而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動作拖拉等學習能力障礙。有些家長很少帶孩子去戶外游玩,不讓孩子到別人家串門,孩子只能接觸到有限的幾個家里人,結果孩子的性格變得膽小、內向、孤僻、不會和別人交往,有的孩子一到陌生環境、見到生人就哭,到了公園也不敢玩游樂設施。有位家長忙于工作,把孩子放在姥姥家。姥姥怕孩子出去“學壞”,就把孩子關在家里看電視、看書,這個孩子長大后性格特別孤僻,膽小退縮,好幻想,神經質,最后得了強迫性思維。還有的家庭是由母親帶孩子,父親忙于工作,兒子和母親在一張床上睡覺,總是和母親黏在一起,感情上完全依賴母親,導致孩子的性格偏女性化。
有的家長在價值觀念上對孩子的教育過于單一。有個初中生性格懦弱,在班上一個朋友也沒有,別人問他為什么不交朋友,他說:“他們都不是好孩子,因為他們說話帶臟字,媽媽說,講臟話的孩子不是好孩子,所以我不能和他們玩。”有位模范教師的女兒考上了大學,但不愿意住校,不愿意和同學交往,別人問她為什么。她說是嫌同宿舍的同學吃飯會發出聲音、咳嗽時不捂嘴、睡覺前愛說話等,所以不愿意和其他同學一起生活。原來她媽媽經常要求她吃飯不要出聲,咳嗽要捂嘴,睡覺前別說話。她家庭條件很好,自己有單獨的房間,沒有人打攪她,以致她認為所有人都應該同她一樣,一被人打攪她就覺得厭煩,無法忍受。在學校她也不參加課外活動,她說:“媽媽說過,在學校做與學習無關的事就是犯罪。”這位媽媽對孩子的學習很重視,以為自己對孩子的教育很成功,其實孩子對環境的適應性很差,這嚴重影響了孩子的學習生活。這個結果是這位做教師的母親沒有預料到的。許多家長習慣于對孩子說教,給孩子現成的答案,經常告訴孩子“你不應該這樣,應該那樣,你這樣不對”等,很少啟發孩子自己思考、自己面對困難和解決問題,致使孩子對事物沒有自己的判斷力和價值觀,生理上早熟,心理上幼稚。
有的家長在孩子生活方面包辦代替,什么家務都不讓孩子做,更不讓孩子參加社會活動(打工、外出辦事、交際等),以致孩子的動手能力、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責任心、自信心、社會適應能力都很差,當他們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就不知所措,上大學后不適應學校生活,參加工作后不會解決社會實際問題,單純幼稚,不會處理人際關系,只會死讀課本等。有個五年級的小學生,家長除了讓他學習和練琴之外,什么也不讓他做,包括看電視、玩游戲、運動、與人交往、做家務等。孩子的學習成績很好,小提琴考到了八級,但因壓力過大、生活過于單調而患了精神分裂癥。還有一位某省高考狀元,畢業參加工作后什么實際工作都擔不起來,除了讀書什么都不會,后來精神上出現了幻覺和妄想。
生活是復雜的,但有的家長給孩子的教育、給孩子提供的生活環境過于單調,使得孩子沒有機會發展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這些家長應該深刻反省自己的教育觀,應按社會的需要培養孩子的適應性,而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培養孩子的單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