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光陰如水 光陰如火,我們在大地上只唱一生
- 光陰如火 只唱一生:中國當代民謠小史
- 郭小寒
- 1716字
- 2024-02-07 15:13:26
2015年10月25日,工人體育館,野孩子樂隊二十周年音樂會現場,最后大舞臺的屏幕上打出了張佺的這樣一段話:“如果不提二十周年,我真的沒有意識到有一件事情讓我身在其中那么長的時間。所有過去的失敗和驕傲,所有的聚散離合,就像是發生在昨天。和很多人一樣,我也奢望下一個二十年后我們還能坐在臺上,像我們年輕時總會想起的詩句那樣,光陰如水、光陰如火,我們在大地上只唱一生?!?
當時的我坐在臺下聽到這句話,全身汗毛豎起,喜歡民謠這二十多年,這句話一下子就點明了我心中民謠的意義和價值。
就像古希臘寓言說的那樣,“音樂是保存記憶最好的方式”,民謠一直在記錄著我們的生活,給予更有序的展示,或者更浪漫的升華。這些民謠音樂可以更精準地表達出我們平時可能心里想說卻說不出來的那些感情,或者是它能夠很好地記錄一些我們可能即將遺忘的寶貴瞬間。而這些豐富的情感彌補了我們生活的一些空白,也適當地為我們的生活做出了一些留白。如果沒有這些民謠的記錄,我們可能會忘了發生在昨天的事,甚至是忘了我們當下在做的事,以及會忘了我們未來必須要去做的事。
梳理中國當代民謠的發展過程,也是梳理這些民謠音樂人人生故事的過程。在不同的民謠歌者的作品里,我們能夠看到生活的很多不同方向的樣貌,比如在“野孩子”的音樂里,聽到的是人跟土地之間深情的連接;在老狼的音樂里,能感受那些閃閃發光的純真年代;在“五條人”的音樂里,能觸及一個個鮮活的世間小人物;在程璧的音樂里,可以抓住那些轉瞬消失的美好……
2020年,我出版了第一部關于中國民謠的作品《沙沙生長——中國當代民謠走唱錄》,我主觀地以個人經歷和青春回憶出發,記錄我和民謠音樂人一起走過的日子。這本書出版之后,收到了很多正向的反饋,但也有一個聲音是:“中國的民謠(音樂人)不止你寫的這些,還有其他很多人,他們為什么沒被寫進去?”我覺得這樣的意見是一種非常積極的鞭策。我希望能看到更多的寫作者書寫中國民謠,我自己也要把《沙沙生長——中國當代民謠走唱錄》作為開始而不是總結,步履不停地繼續去觀察、探尋和記錄。
又用了將近兩年的時間,我做了更多樸素踏實的采訪和梳理工作,更沉靜廣泛地聆聽和學習,重新梳理了中國民謠的這些人物、歷史和作品,希望可以用更客觀平實的方式展現中國民謠在不同時代、不同社會背景下所呈現的不同的樣貌和肌理,不同地域的生活與音樂風格的關系,以及我們最隱秘的內心與民謠音樂的共鳴。這一本和中國民謠相關的小史有幸在金兆鈞老師主導的“華語流行音樂坊”系列叢書里出版,我也斗膽引用張佺老師的詩句,以“光陰如火,只唱一生”為其命名,在此感謝金兆鈞老師及張佺、老狼、周云蓬、小河等諸多前輩的一路關照,還有好友甘勇的編輯支持。
再次梳理書寫中國當代民謠小史,我以兩個章節呈現。第一個章節是“關于時間的歌”,采用了“三十人三十曲”這樣一種表現方式。它本來是一種演出形式,就是三十個人只用一把木吉他,每個人唱一首歌來完成一場演出,非常經典,我覺得它也很適合民謠。不管你是誰,也不管你來自哪里,有沒有代表作,你在舞臺上只有這一把吉他和一首歌的時間,你要通過它去展現你的音樂。我選擇了三十位在中國當代民謠領域非常有代表性的人物,記錄了他們的成長史,并將他們的作品進行編年梳理,輔以一些盡可能客觀的音樂介紹和評價,希望這個章節就像一個樸素而有力的“三十人三十曲”的舞臺,為大家呈現出民謠最本真的質感和張力。
另外一個章節叫作“看得見民謠的城市”,是記錄我以往經歷中跟著民謠音樂走過的中國的不同城市和鄉村。這個章節以我自己與民謠相關的走唱經歷出發,它可能更主觀,但是可能更有一些內心的波瀾。在這些第一人稱的行走和觀察中,我得以感性地了解不同地域、不同風土、不同民情給予民謠和音樂人的不同養分,也更真切鮮活地體會到民謠音樂的地緣性,以及音樂與世間萬物的連接。
我一直認為,一曲曲民謠就是一部部歷史,它抽象總結了我們的生活,并展示以非常多元化的面貌,這些音樂始終是鮮活的、流動的、有趣的,它提醒我們是誰,我們從哪里來,要用什么樣的方式去生活??赡茉龠^幾十年,當我們回看這些作品的時候,會發現這些音樂的流傳比它在誕生的一刻更加重要,這些音樂和音樂人不僅記錄了時間,終將有一天也會超越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