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議完進軍三魏的細節后,諸將離開中軍大帳,各自散去,回營休整。
而劉群等見天色已晚,便下令全軍就地安營,明日再拔營行軍。
臨近冬日,寒風漸起,中原大地已有了些許寒意,中軍大帳內,劉群緊了緊身上衣裳,正欲和衣而睡。
帳外卻傳來一陣嘈雜聲,劉群被噪聲驚醒,在起身察看的片刻之間,帳外的劉希帶著兩名軍士闖了進來。
伴隨劉希等人進來的,還有一陣寒風,劉群不由地打了個寒顫,其還未反應過來,耳邊便傳來劉希的聲音。
“將軍,鄴城有變!”
“此乃劉平北所遣信使!”
劉希指了指身側兩名狼狽不堪的軍士。
劉群抬眼望去,盯著眼前衣衫襤褸的軍士問道:“鄴城發生何事?”
軍士答道:“羯賊石勒糾合萬余賊寇,席卷三魏,我軍不敵,連戰連敗,城池盡數為賊寇所奪!”
“如今只剩下平北將軍還在鄴城苦苦支撐,還請將軍速速發兵,救救平北將軍吧!”
軍士哭喊著,獻出了劉演親筆所書的求援信。
在三魏大部失陷的情況下,劉演收攏殘兵于鄴城堅守,而后便挑選心腹親兵,向四方求援。
但由于不清楚劉群軍的具體位置,劉演便書數封求援信,朝著冀州派了好幾批求援信使,如大海撈針般,希望能找尋到劉群軍。
萬幸在這危急時刻,有一批求援的親兵為了躲避石勒軍,混在三魏流民隊伍中,最終陰差陽錯間找到了劉群軍。
這才讓劉群等人能得知三魏如今的局勢。
劉群打開劉演的求援信,便見信中所書。
“……襄國羯人反,張詵未能鎮壓,以致襄國盡沒于羯人手中,后石賊突襲三魏,其合三魏羯人之力,倍于我軍,大軍不敵,盡喪羯胡之手,獨鄴城一城未失……”
“……賊軍欲合圍鄴城,形勢危急,望能速發援軍,以解鄴城之困,三魏之危!”
劉群看罷,心中一番苦笑,自己好不容易經營出來的大好局面,竟因張詵一人,而全面崩盤,甚至是更加糟糕。
張詵該死,但事已至此,劉群也只能想辦法解決如今的局面。
劉群將書信遞給劉希后,又向求援的軍士問道:“汝等離鄴時,城中守備如何?至我軍處又花了多久時日?”
“我等離鄴至將軍處,約莫花了半月,離鄴時,城中新老軍士五千!”軍士回答道。
“半月,五千軍士,鄴城!”劉群在心中默默思量著。
在氣勢洶洶的石勒軍面前,劉群都無法估量著五千軍士能守住多久。
片刻后,劉群對劉希說道:“子望,速召伯盛,季武還有邵樂陵至我軍帳中商討對策!”
“諾!”
劉希領命,帶著求援的軍士退了下去。
劉群回到案牘前,觀察著位于三魏之中的鄴城。
雖說劉群未親身在鄴城,但也不用想,如今的鄴城無非是被石勒軍攻破,或是被石勒軍重重圍困這兩種情況。
無論是哪種可能,劉群都必須出兵鄴城,奪回三魏。
原因無他,三魏在劉群手中,劉群便能安心經營冀州和并州,壯大自身實力。
但要是石勒重新占據三魏,那么其就像是一根魚刺牢牢地卡在并州和冀州之間,并冀兩州也時刻暴露在石勒軍的兵鋒之下。
這樣一來,劉群就要日日夜也地去提防石勒的襲擾,不得安生。
況且臥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的道理,劉群不可能不懂。
石勒不滅于劉群來說,終究是個隱患。
在劉群看著輿圖神思之時,徐光等人,也來到了劉群軍帳之中。
劉群將劉演的求援信,給眾人傳閱后,便開口道:“石勒死灰復燃,欲重據三魏,如今已是兵臨鄴城,情況危急,諸君可有何良計破敵,救援鄴城?!”
“羯賊不足為懼,將軍予希三千騎,希為將軍破之,定能生擒石勒賊子,解鄴城之圍!”
劉希出列,信心滿滿地主動請戰道。
劉群抬手示意劉希暫且退下,而后說道:“石賊喪家之犬,麾下精銳也在已損失大半,如今不過一群烏合之眾,我實不慮之!”
“但三魏地近河洛,匈奴在側,吾只恐匈奴趁我軍與羯賊鏖戰之時,趁虛而入,攻襲我軍!”
“這才是我所慮之事!”
就如劉群所說,其現在是真的不擔心并州軍如今能不能擊敗石勒軍。
石勒雖重新糾合兵馬,重整武備,且聲勢浩大,看似恢復了實力。
但明眼人皆能看出來,石勒現在手底下的軍隊不過是一群未經歷多少戰事的新卒罷了,真正的百戰勁卒大部分已死在遠征冀州的路上和薊城之下,根本沒有剩下多少。
就算是羯人乃是游獵民族,天生就是戰士,可未經訓練,其在戰場之上,也不過是空有蠻力的莽夫罷了,毫無配合,一遇勁敵,便不戰自潰。
相比之下,擁有系統訓練與組織的中原士卒就明顯要比以游獵為生的胡人在作戰上要強上不少。
這也是為什么從秦漢,至隋唐,中原王朝始終能憑借強大的國家組織力與動員力,對北方的游牧民族進行降緯打擊。
至于使九州天下一次陷入糜爛的西晉王朝,是真真切切地詮釋了什么是一將無能,累死三軍。
八王之亂,雖嚴重消耗西晉的軍事實力,但這也不代表西晉無法與反晉的胡人勢力進行抗衡。
不然匈奴進攻洛陽,近在咫尺的洛陽,卻需要數年時間,劉淵、劉聰父子兩代人才能攻破。
歸根到底還是上層的世家大族,外戚宗室肆意妄為,無能喪國,令劉淵等坐大,以致禍亂天下。
寧平城之戰,便是這最直接的體現。
十萬西晉軍民在王衍的指揮下,如豬羊牛馬一般,被僅萬人的石勒軍肆意射殺,直到盡數覆沒,都未能有效還擊。
最終十萬軍民因王衍的無能而為其陪葬,西晉王朝及司馬家也為此而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為后人不恥與謾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