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前言
- 為什么我總是改不了
- (英)加比亞·圖萊克
- 4035字
- 2023-12-13 16:10:24
你是不是許下過許多美好的新年愿望?比如,減肥、攢錢、創業、定期鍛煉、換個工作、健康飲食或者戒煙。你可能覺得自己渾身上下都充滿了熱情,你相信,這一年肯定會和以前不一樣。
好,咱們來快進一下,看看一個月后發生了什么??赡芎痛蠖鄶等艘粯?,你又回到了原來的起點。來找我指導的客戶、我研討班的學員、我的朋友,說實話,包括我自己,大部分人都有這樣的表現。我們都是如此。
在我的指導實踐中,我遇到過很多人,他們一年年甚至幾十年地掙扎著,想改掉那些有害的習慣。我最初開始做心理指導的時候,來找我的主要是大學教授、部門主任和講師。
你猜怎么著,他們竟然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有些人想改掉拖延癥,卻總是把事情留到最后一分鐘,錯過很多重要的截止期限;還有些人想健康飲食或者多運動,卻也做不到,因而健康問題日益嚴峻;也有些人一期一期地參加講座,想更好地發揮領導力,卻總是在壓力面前無法很好地把他們學到的那些真知灼見應用到實踐中去。
這個不斷想做出改變卻又不斷失敗的過程真讓人灰心喪氣。本來我們都覺得,只要努力去做,有堅強的意志力,我們就應該能做出改變。可當我們做不到的時候,便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和性格,自尊心因而受挫。我們的大腦所產生的這些不切實際的期望對我們正確認識自己產生了負面的影響,同時,給我們帶來了額外的壓力。這樣一來,想真正、持久地做出改變就更難了。
因此,要打破這個惡性循環,我們就要了解大腦能給出哪些切實可行的期望,又有哪些腳踏實地的做法能真正給我們帶來改變。
基于多種原因,我們的大腦會對突然的改變做出抵制。人是習慣使然的生物,自動地按習慣行事既節省了很多體力,也節省了很多腦力,使我們的大腦得到解放,可以去關注其他事情。另外,熟悉感也能使大腦的情感中樞得到滿足。習慣一般都是在不知不覺中形成的,因而要改變習慣往往就需要做出一番斗爭。每當我們想去改變卻沒成功的時候,失望感就會堆積,我們便開始失去希望。每個人都是這樣。
要想不再重復過去的錯誤,我們首先需要搞清楚為什么養成了這些習慣,我們從中得到了什么。我們的行為總是為了滿足某些重要的需求而產生,像安全感、多樣性、重要性和關聯性。如果從行為中什么也得不到,我們就肯定不再去做。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想著去擺脫某些舊習慣,而是首先要明白這些舊習慣有什么用。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找到一種更好的方式來滿足同樣的需求。這就是我寫這本書的初衷。
要想實現長久的改變,我們需要同時管理大腦的不同區域。根據大腦的進化發育,大腦區域主要分為3塊,分別是爬行腦、哺乳腦和人腦。這3塊其實只是把大腦的多個區域進行了簡單分組。
爬行腦操控一些自覺的功能,像呼吸、心跳、消化等,在我們出生以前就基本就位了。哺乳腦能培養一些自動化的行為,像習慣、身體技能、記住過去發生的事情等,幫助我們適應環境存活下來。哺乳腦的主要功能是確保我們安全,通過創建不同的情緒來給大腦的其他中樞發出安全或不安全的信號。人腦是最聰明也是最后進化發展成型的部分,它能使我們感知這個世界,去學習,形成個人的性格特點,會使用語言,會抽象思考,有同理心。
這3個大腦中樞一起工作,能保證我們做出正確的決定,抵制誘惑,控制脾氣,理解他人。但是大腦內部的這種功能劃分有時也會產生問題。比如,哺乳腦總是關注安全和快樂,人腦卻想要做出最好的選擇,去學習、改變自我、不斷成長、優化我們的生活,這往往就引起大腦內部的沖突。
在不確定或受到威脅的情況下,哺乳腦能生成一些我們討厭的情緒,像生氣、妒忌、恐懼和焦慮,目的是推動我們遠離這些情況。哺乳腦覺得僅僅激發這些負面情緒好像還不夠,它還會暫時“關掉”大腦的理性區域,讓我們在不能理智地進行判斷的情況下,做出之后會后悔的事情。換句話說,這種情況下,人腦,也就是我們大腦中能像成人一樣負責任的部分被關掉了。
為了在生活中做出最好的決定,擁有最充實的人際關系,創造持久的改變,我們需要給大腦提供3樣東西:人腦,尤其是人腦中最聰明的部分前額葉皮層(PFC)所需要的能量;哺乳腦所需要的安全感;創建強大的神經網絡,也就是“大腦高速路”所需要的足夠的重復次數。
此外,要想改變在決策、溝通和關系發展等方面的行為,我們還需要知道,哪些條件能保證大腦優化運轉。
我把這本書分成9章,內容包括“自我”各個方面所涉及的神經學基礎以及如何在這些方面做出行為改變。
本書第一部分討論的是“改變自我”。其中,第一章“改變你的習慣”,講的是為什么我們會養成一些習慣,為什么又想方設法去改變這些習慣。這一章分析了我們為什么會有一些壞習慣,我們如何用其他更好的習慣來取代這些壞習慣。如果你對改變不是很熱心,這一章能幫你提升動機,放眼未來,看到你真正想達到的目標。
第二章“改變你的情緒”,主要探討為什么我們有這些情緒,這些情緒想告訴我們什么,我們如何能改變這些情緒。情緒主要由哺乳腦生成,人腦中最聰明的部分,也就是前額葉皮層,對其起到了控制或者抑制的作用。有關我們存在的情緒成分是最難改變的,因為這是由大腦的潛意識中心生成的。要改變情緒,我們首先要明白為什么產生了這些情緒,這些情緒在“告訴”我們什么,我們的行為如何能影響它們。
第三章“改變你的性格”,分析了我們的個性形成的神經學基礎,即我們如何感知世界、記憶世界以及使用這些數據來構建自己世界的內部模式。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階段都充滿了偏差,每一個人都形成了自己與眾不同的世界觀。不用說,這些世界觀會塑造我們的性格特點,影響我們所做的決策。因此,如果我們想在性格方面做出真正的改變,就需要接受各自世界模式中的缺陷,并向這些缺陷發起挑戰。在本章末尾,基于卡羅爾·德韋克(Carol Dweck,2017)的研究成果,我將討論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的特點以及這些思維模式如何影響我們做出改變的能力。
本書的第二部分“改變結果”,主要討論如何在我們的生活中創造更好的結果。
第四章“改變你的效能”,講述了做事必備的一些核心品質,如記憶力、注意力、意志力、優先選擇權等背后的神經系統科學知識,以及我們應該如何逐步提升這些品質。當然,這一章我還會講到為什么我們有拖延的習慣,并提出一些減少拖延的實際做法。這個話題在我的公共演講中很受歡迎。
在第五章“改變你的腦健康”中,我講述了我們的大腦需要一些條件,來使其感覺敏銳、狀態良好,并擁有做出改變的能力。在這一章,我將和大家一起來看看大腦活動的化學基礎(即大腦的化學物質,術語叫作“神經遞質”),同時看看吃、喝、運動、睡覺、冥想等日常行為如何影響這些化學物質。
第六章“改變你的決策力”,主要講述理性決策和感性決策的神經學基礎。本章我將幫助讀者理解什么是理性決策和感性決策,它們各自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將兩者結合起來以做出更好的決策。本章首先介紹了丹尼爾·卡內曼(Daniel Kahneman)2011年在《思考,快與慢》(Thinking,Fast and Slow)一書中提出的兩個系統模式:系統1(感性、快速)和系統2(理性、緩慢)。接下來介紹了《笛卡爾的錯誤》(Descartes' Error,2006)一書的作者安東尼奧·達馬西奧(Antonio Damasio)以及其他神經科學家的實驗,研究究竟是大腦的哪些區域在理性分析和感性分析中發揮作用,并質疑這兩個系統完全各自為政的觀點。這一章也分析了為什么我們有時候在決策過程中卡住了,也就是出現了“分析癱瘓”,并且提供了走出困境的實際操作方法。
本書的第三部分“改變人際關系”包括3章內容,這3章內容對于理解和改變人際關系、職場關系的發展動態至關重要。
在第七章“改變你的領導力”中,我從個人和職場兩方面來討論領導力,這些觀點是我在另一個很受歡迎的研討班上逐步形成的。領導力有兩種不同的類型:以任務為中心的不和諧領導風格和以關系為中心的共鳴領導風格。當我們展現其中一種領導風格的時候,我們的大腦產生了什么變化,和我們互動的其他人的大腦產生了什么變化,可以以此來判斷哪一種類型的領導風格更有益。在第七章的最后,我將探討在壓力狀態下我們的大腦如何反應,以及壓力如何影響我們的領導風格。當然,就如何緩解我們自身的壓力以及我們周圍的人的壓力方面,我會提供一些實用的技巧。
在第八章“改變你的人際關系”中,我們來討論早期的童年生活如何影響將來各種關系的發展,以及如何有效地處理各種關系。大腦的哺乳腦中樞非常需要安全感,一旦我們觸發了過去的某些創傷,它就要“崩潰”。要想治愈這些創傷,讓哺乳腦翻過過往的篇章,就需要找到能夠提供安全感和可預測性的環境和關系。當然,這首先要看我們能否找到適合我們的人。因此,第八章首先談到了關系的第一個階段——愛情的浪漫階段,分析了為什么我們往往會被那些給我們帶來痛苦的人所吸引。接下來講述了我們如何進入關系的第二個階段——權力斗爭階段,以及怎樣做才能使我們繼續發展到關系的第三個階段——擁有持久的愛情和真正的伴侶關系。
最后,我在第九章“改變你的交際”中和大家一起討論哺乳腦主導的思維模式和人腦主導的思維模式,以及在這兩種模式主導下不同的談話類型。簡單來說,當我們疲憊或者情緒上受到挑戰時,就會落入哺乳腦主導的思維模式,這樣我們在談話中要么進攻要么退縮。然而,當我們休息得很好或者情緒不錯的時候,我們參與到人腦主導的思維模式中,這時能產生比較有建設性的談話類型,比如辯論(彼此分享觀點和知識)和對話(彼此既分享信息也分享感受)。我也介紹了這些不同的談話類型能在其他人身上激發出什么樣的思維方式和交流技巧,并且就如果我們自己或其他人陷入哺乳腦主導的交際模式中,我們應該如何去做,提供了實用的技巧。
這本書的“結語”部分將以我的客戶艾米莉為例來展示這9個話題是如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最終,讀者應該能理解自己的行為,明白自己之前為什么卡住了,以及如何切實地做出改變。我真心希望這本書能引導著各位去了解大腦的內部機制,進而真正了解自己。我也希望書中提供的這些實用的技巧能幫助大家創造出與大腦需要相一致的持久變化——尊重自己的性格、價值觀和歷史。最后,我希望大家在讀這本書的時候不覺得枯燥,在自我改變的旅程中,即便有時沮喪,也能少些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