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江南遇見二十四節氣
- 沈衛林
- 1044字
- 2023-12-13 17:47:02
序一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傳統智慧的集中體現,是展示我們祖先認識自然規律并用于指導農事活動和發展農業文明的窗口。
江南和二十四節氣,這兩個主題碰撞在一起會是什么樣的呢?如何有機地把這兩個主題糅合在一起?過多地寫江南易落俗套,過多地寫科普又不免枯燥。作者從一個普通江南人的角度去觀察和思考,反倒有所收獲,這個人可能是個孩子、是個農民、是個清潔工、是個技術員,再由小及大,透過這絢麗多彩的節氣畫面去感受其背后所散發出的自然與文化之魅力。作者從一個全新的角度進入并徜徉在節氣之中,同時在節氣之外給了人們三點啟示。
敬畏自然。這是貫穿全篇的主題,我想作者絕不是要表達一種保守的宿命觀,而是要說張弛有度、攻守有道之理。即使像今天這樣擁有高度發達的科技力量、看似無比強大的人類,不論是在時間還是空間的維度上,在大自然面前都渺小得不值一提。面對狂風暴雨、海嘯地震,人類都做不了主,但若人們懂得敬畏,便可以提前讀懂大自然給予的信號并有所防備甚至有所收獲。從古時候的“數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時入山林”到現代的節水灌溉、土壤改良、低碳出行等均是如此。如今,全球氣候面臨前所未有之變化,如何通過傳統節氣的知識去認知這一變化是一個充滿挑戰性和趣味性的話題。
敬畏生命。作者把每一個節氣的三種物候都單獨做了篇章,從飛禽到走獸,從水族到昆蟲,從鮮花到浮萍,無不想說明生命鏈的通達與神奇。比如我們在餐桌上看到的一顆小番茄,從一粒種子到育苗到結實采摘,其間有多少生命參與了它的成長。如果不敬畏這些在自然工廠中進行大生產的生命群體,那么可能在某一天,由某個細微的點所觸發的失衡,會讓人們花費巨大的精力和物質去彌補。而這些,往往最容易被繁華所掩蓋,被人們所忽視。
敬畏耕耘。食物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從播種到收獲再到餐桌,不只是一個三點一線的過程,更是一個和人類健康以及生態系統健康緊密關聯的復雜過程。這個過程所蘊含的是勞動者的辛苦和大自然的饋贈。我們必須敬畏耕耘,必須珍惜我們今天所能擁有的豐富多樣的食物。在我們生活中,在前進的路上,每一位耕耘者都應當受到尊重。
泥土的醇香遠非鋼筋水泥所能比,對泥土的眷戀是人類從遠古進化至今至深的自然烙印。如今,人類面臨三大環境挑戰: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和化學污染。應對三大挑戰的根本在于人類如何與自然和平共處,認識二十四節氣可以更好地喚起人們對天地之敬畏。正可謂“呴諭覆育,萬物群生;潤于草木,浸于金石”,讓我們在二十四節氣中,尋找江南的美,尋找天人合一的自然之道。
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比希獎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