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老年人各系統的老化
老年人各系統的老化包括外表形態、感覺器官、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內分泌系統、神經精神系統、運動系統、免疫系統的改變。
皮膚的老化
皮膚是保持身體正常生理活動的第一道防線,從面積而論,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老年人皮膚的觸痛、溫覺減弱,反應性減弱,對不良刺激的防御功能降低,再生和愈合能力減弱,通常在 40 歲左右皮膚開始出現老化特征。
毛發改變
毛發失去光澤,頭發脫落,眉毛、鼻毛變白脫落。
皮膚
老年人皮膚因皮脂腺分泌減少而無光澤、易裂、瘙癢,由于表面粗糙、松弛、彈性降低而出現皺紋,下眼瞼腫脹形成眼袋,皮膚毛細血管減少、脆性增加、易出血(老年性紫癜)。隨著增齡,皮膚神經末梢的密度顯著減少,致皮膚調溫功能下降,感覺遲鈍,脂褐素沉積形成老年斑。
感覺的變化
隨著增齡、機體的細胞數減少,組織器官發生退行性變,致多種生理功能減退,如聽力下降,視力減退、視野變小,嗅覺不靈,感覺遲鈍,行動遲緩,步履蹣跚,對周圍環境的適應能力降低,易發生感染性疾病,因而人們會用“老態龍鐘”“老氣橫秋”等形容詞來形容老年人因衰老所表現出的缺乏朝氣的狀態。
呼吸系統的老化
鼻
鼻軟骨彈性減低,黏膜及腺體萎縮,鼻腔對氣流的過濾和加溫功能減退或喪失,加重下位氣道的負擔,使整體氣道防御功能下降。
咽
咽黏膜和淋巴細胞萎縮,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
氣管、支氣管
支氣管黏膜萎縮,彈性組織減少,纖維組織增生,黏膜下腺體和平滑肌萎縮,支氣管軟骨鈣化、變硬,管腔擴張,小氣道狀細胞數量增多,分泌亢進,黏液潴留,氣流阻力增加,易發生呼氣性呼吸困難,常使小氣道萎陷、閉合。由于管腔內分泌物排泄不暢,發生感染的機會增多,內徑變大呈桶狀。
胸廓
因肋骨、脊柱鈣化而變硬,黏膜上皮及黏液腺退化,管腔擴張,前后徑變大呈桶狀。
肺
肺泡壁變薄,泡腔擴大,彈性降低,肺組織重量減輕,呼吸肌萎縮,肺彈性回縮力降低,導致肺活量降低,殘氣量增多,纖毛運動功能退化,老年人咳嗽和反射功能減弱,使滯留在肺的分泌物和異物增多,易感染。
循環系統的老化
心臟
心臟增大,80 歲時左心室比 30 歲時增厚 25%,心肌細胞纖維化,脂褐素沉積,膠原增多,淀粉樣變,心肌的興奮性、自律性、傳導性均降低,心瓣膜退行性變和鈣化,竇房結P細胞減少,纖維增多,房室結、房室束和束支都有不同程度的纖維化,導致心臟傳導障礙。
血管
隨著增齡,血管動脈內膜增厚,中層膠原纖維增加,造成大動脈擴張而屈曲,小動脈管腔變小,動脈粥樣硬化,由于血管硬化,可擴張性小,易發生血壓上升及體位性低血壓。
消化系統的老化
口腔
牙齦萎縮,齒根外露,齒槽管被吸收,牙齒松動,牙釉質喪失,牙易磨損、過敏,舌和咬肌萎縮,咀嚼無力,碎食不良,食欲下降,唾液腺的分泌減少,加重下消化道負擔。
食管
食管肌肉萎縮,收縮力減弱,食管顫動變小,食物通過時間延長。
胃
胃黏膜及腺細胞萎縮、退化,胃液分泌減少,造成胃黏膜的機械損傷,黏液碳酸氫鹽屏障的形成,致胃黏膜易被胃酸和胃蛋白酶破壞,減低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和滅菌作用,促胰液素的釋放降低,使胃黏膜糜爛、潰瘍、出血、營養被奪,加之內因子分泌功能部分或全部喪失,失去吸收維生素B12 的能力,導致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和造血障礙。平滑肌的萎縮使胃蠕動減弱,排空延遲,是引發便秘的原因之一。

腸、小腸
腸、小腸絨毛增寬而短,平滑肌層變薄,收縮蠕
動無力,吸收功能差,小腸分泌減少,各種消化酶水平下降,致小腸消化功能大大減退,結腸黏膜萎縮,肌層增厚,易產生憩室,腸蠕動緩慢無力,對水分的吸收無力,大腸充盈不足,不能引起擴張感覺等,造成便秘。
肝
肝細胞數減少,變性結締組織增加,易造成肝纖維化和硬化,肝功能減退,合成蛋白能力下降,肝解毒功能下降,易引起藥物性肝損害。由于老年人消化吸收功能差,易引起蛋白質等營養缺乏,導致肝部脂肪沉積。
膽
膽囊及膽管變厚、彈性減低,因含大量膽固醇,易發生膽囊炎、膽石癥。
胰
胰腺萎縮,胰液分泌減少,酶量及活性下降,嚴重影響淀粉、蛋白質、脂肪等的消化、吸收。胰島細胞變性,胰島素分泌減少,對葡萄糖的耐量減退,增加了發生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的危險。
泌尿系統的老化
腎
腎重量減輕,間質纖維化增加,腎小球數量減少,且玻璃樣變、硬化,基底膜增厚,腎小管細胞脂肪變性,彈性纖維增多,內膜增厚,透明變性,腎遠端小管憩室數隨增齡而增加,可擴大成腎囊腫。腎單位減少,70 歲以后可減少30%~ 50%。腎功能衰減,出現少尿、尿素,肌酐清除率下降,腎血流量減少,腎濃縮,稀釋功能降低,腎小管分泌與吸收功能隨增齡下降,腎小管內壓增加,從而減少有效濾過,使腎小球濾過率進一步下降。腎調節酸堿平衡能力下降,腎的內分泌功能減退。
輸尿管肌層變薄,支配肌肉活動的神經減少,輸尿管弛縮力降低,使泵入膀胱的速度變慢,且易反流。
膀胱
肌肉萎縮,纖維組織增生,易發生憩室。膀胱縮小,容量減少,殘余尿增多,75 歲以上老年人殘余尿可達 100 毫升。隨著增齡,膀胱括約肌萎縮,支配膀胱的植物神經系統功能障礙,致排尿反射減弱,缺乏隨意控制能力,常出現尿頻或尿意延遲,甚至尿失禁。
尿道
肌萎縮纖維化變硬,括約肌松弛,尿流變慢,排尿無力,致較多殘余尿、尿失禁,由于尿道腺體分泌減少。男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液分泌減少,使尿道感染的發生率高。
神經精神系統的老化
隨著年齡的增長,中老年人腦組織開始萎縮,腦細胞數減少。一般認為,人出生后腦神經細胞即停止分裂,自 20 歲開始,每年喪失 0.8%,且隨其種類、存在部位等的不同而選擇性減少。60 歲時大腦皮質神經和細胞數減少20%~ 25%,小腦皮質神經細胞減少 25%。70 歲以上老人神經細胞總數減少可達 45%,腦室擴大,腦膜增厚,脂褐素沉積增多,障礙細胞代謝,腦動脈硬化,血循環阻力增大,腦供血減少,耗氧量降低,致腦軟化,約半數 65 歲以上的正常老人的腦部都可發現缺血性病灶。老年人多種腦神經遞質的能力皆有所下降,導致老年人健忘、智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睡眠不佳、精神性格改變、動作遲緩、運動震顫、癡呆等,腦神經突觸數量減少發生退行性變,神經傳導速度減慢,導致老年人對外界事物反應遲鈍,動作協調能力下降。隨著增齡,植物神經變性,功能紊亂,導致體液循環、氣體交換物質吸收與排泄、生長發育和繁殖等內臟器官的功能活動的平衡失調。老年人的觸覺、本體覺、視覺、聽覺的敏銳性均下降,味覺、嗅覺的閾值明顯升高,向中樞的傳導信號明顯減少,從而使老年人的勞動能力下降,只能從事節律較慢的活動和較輕的工作。
內分泌系統的老化
下丘腦
下丘腦是體內植物神經中樞。一些學者認為“老化鐘”位于下丘腦,其功能衰退,使各種促激素釋放激素分泌減少或作用降低,接受下丘腦調節的垂體及下屬靶腺的功能也隨之發生全面減退,從而引起衰老的發生與發展。隨著增齡,下丘腦的受體數減少,對糖皮質激素和血糖的反應均減弱,對負反饋抑制的閾值升高。
垂體
隨著增齡,垂體纖維組織和鐵沉積增多,下丘腦—垂體軸的反饋受體敏感性降低。
甲狀腺
老年人甲狀腺重量減輕,濾泡變小,同化碘的能力減弱,T3(三碘甲狀腺原氨酸)水平降低,血清抗甲狀腺自身抗體增高,甲狀腺在外周組織的降解率降低,垂體前葉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TRH)刺激的反應性亦降低。
甲狀旁腺
老年人的甲狀旁腺細胞減少,結締組織和脂肪細胞增厚,血管狹窄,PTH(甲狀腺素)的活性下降,Ca2+(二價離子鈣)轉運減慢,血清總鈣和離子鈣均比年輕人低。老年婦女由于缺乏能抑制PTH的雌激素,可引起骨代謝障礙。
腎上腺
老年人腎上腺的皮、髓質細胞均減少,不論性別,隨著增齡,腎上腺皮質的雄激素分泌皆直線下降,使老年人保持內環境穩定的能力與應激能力降低。
性腺
男性 50 歲以上,其睪丸間質細胞的睪丸酮分泌下降,受體數目減少,或其敏感性降低,致使性功能逐漸減退。女性 35 ~ 40 歲雌激素急劇減少,60 歲降到最低水平,60 歲以后穩定于低水平。
胰腺
隨著增齡,胰島功能減退,胰島素分泌減少,細胞膜上胰島素受體減少和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致 65 歲以上老人中 43%的糖耐量降低,因此糖尿病發生率高。
松果體
老年人垂體產生的胺類和肽類激素減少,使其調節功能減退,下丘腦敏感閾值升高,對應激反應延緩。
免疫系統的老化
隨著增齡,人體免疫功能與機體衰老呈平行下降。
胸腺
老年期胸腺明顯萎縮,血中胸腺素濃度下降,使T細胞分化、成熟和功能表達均相應降低。
T細胞
在抗原刺激下轉化為致敏淋巴細胞的能力明顯減弱,對外來抗原的反應減弱。

β淋巴細胞
β淋巴細胞對抗原刺激的應答隨增齡而下降,抗原和抗體間的親和力下降,需要T細胞協助的體外免疫應答也隨增齡而下降。
自身免疫
老年人自身免疫功能大大增強,免疫細胞的識別能力隨增齡而減弱,除攻擊外來病原體外,還攻擊自身組織,引起機體衰老甚至死亡。
運動系統的老化
骨老化
骨老化的總特征是骨質吸收超過骨質形成。骨皮質變薄,髓質增寬,膠質減少或消失,骨內水分增多,碳酸鈣減少,骨密度減低,骨質疏松,脆性增加,易發生骨折、肋軟骨鈣化、老年人骨質畸形,越活越矮。
關節老化
老年人關節軟骨含水量和親水性黏多糖減少,軟骨素亦減少,關節囊滑膜因沉積磷灰石鈣鹽或焦磷酸鹽而僵硬,滑膜萎縮、變薄,基質減少,液體分泌減少,關節軟骨和滑膜鈣化、纖維化而失去彈性,血管硬化,供血不足,加重變性,韌帶、腱膜、關節素纖維化而僵硬,使關節活動受到嚴重影響,引起疼痛,骨質增生形成骨刺。
肌肉老化
隨著增齡,肌細胞水分減少,脂褐素沉積增多,肌纖維變細,重量減輕,肌肉韌帶萎縮,耗氧量減少,肌力減低,易疲勞,加之脊髓和大腦功能衰退,活動減少,反應遲鈍,笨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