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家釀:糧酒·果酒(新版)
- 甘智榮主編
- 1683字
- 2024-04-28 16:49:25
釀酒七要素
影響釀酒成品的因素有很多,除了顯而易見的原料、酒曲、操作外,季節、溫度、水質、容器等也會影響出酒率和酒的品質。哪怕是最簡單的再制酒,也會無可避免地受原料、基酒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從而導致同一配方的成品出現差異。
原料
關于白酒的釀造有這樣一個說法,“水為酒之血,曲為酒之骨,釀為酒之肉,藝為酒之髓”,可見釀酒原糧與白酒品質的關系。我國白酒的釀造歷史悠久,在發現高粱才是釀造我國白酒的最佳原料前,國人嘗試過用大米、玉米、蕎麥、大麥、小麥乃至紅薯等富含淀粉質或糖類的原糧來釀造白酒。原糧不同,其蛋白質和淀粉、纖維素等糖類的含量自然不同,卻與發酵過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最終經過長期的實踐,發現淀粉含量較高的高粱所釀造出的白酒優于其他原釀的成品。即使同為高粱,用貴州的糯高粱釀造出的白酒也優于北方梗高粱做的白酒。
同樣作為釀造酒的葡萄酒中,葡萄也相當重要,行業內更是有著“七分葡萄三分釀造”之說。且不論不同產區的葡萄,就是同一產區的葡萄所釀造出的葡萄酒都大相徑庭。因為那一年的天氣如何,可以直接影響葡萄的生長和成品質量,這也是1982年的拉菲比其他年份的拉菲更出名的原因之一。

對于釀造酒而言,原料很重要,而它對于再制酒也是同樣不可忽視的。無論是基酒的品質,還是浸泡用的食材,都會對再制酒成品的香氣和味道有影響。因此想要釀出好酒,必須在原料上下功夫。
酒曲
在釀造酒的釀制過程中,“曲”起著關鍵性作用,它會直接影響到發酵率、出酒率和釀造成品的風味。釀造時使用的酒曲不多,卻不容忽視,哪怕是小小一塊質量不佳的酒曲,都可以毀掉一整鍋原材料。傳統手工酒曲往往是傳內不傳外的“獨門秘籍”,互相之間特性、形狀各有不同,釀造出來的酒自然也是風味各異。不過傳統手工制作酒曲的條件十分嚴苛,稍有差錯都可能導致制作的失敗,因此其高失敗率也讓傳統酒曲在市面上變得難得一見。如今,由實驗室培育的單一菌種“糖化菌”所制成的酒曲則更容易被大眾購買到。

操作
無論是操作環境,還是操作過程,都要保持干凈整潔,否則會影響酒的發酵品質。原料的清洗、工具的殺菌處理、容器的消毒等每一個環節都應注意避免雜菌的感染,以確保良好的發酵環境。酒曲本就是菌種所制成的,如果稍不留心混入雜菌,釀造成品的風味必然會大打折扣。制作再制酒時,把原材料處理干凈,也是這個道理。
這里所說的季節,是針對在自然環境下釀造的大多數酒而言。所謂“季節”對釀酒有影響,其實是“氣候溫度”對釀酒有影響。有恒溫設備的專業釀酒坊一年四季都可以釀酒,而普通家庭則要好好注意氣候溫度了。當氣候溫度偏高時,釀酒成品味道會偏酸,影響成品風味;而氣候溫度偏涼時,釀出來的成品味道則偏甜。初次嘗試做釀造酒的新手,宜選擇氣候溫度偏涼時制作,如此更容易成功釀制出好酒。
溫度
曲菌要順利發酵培育成功,需要恰當的溫度。在制作米酒時,常常會聽到這句話,“等到飯攤涼后才可以撒酒曲布菌”。然而很多不了解的人對“攤涼”的把握并不對,這里指的不僅僅是不能太熱,同時也是不能太冷。但大多數人都只知道溫度不能過高,卻忽略了溫度不夠也同樣不利于曲菌活動,這樣的結果往往是酒曲菌力道不足,初期階段無法與雜菌的生長力抗衡,從而影響了酒曲的風味和糖化能力,最終影響了成品的品質。最適宜酵母菌活動的溫度約為30℃。在恰當的環境里,曲菌很容易便能發酵培育成功,即可抑制雜菌的生長。而制作果酒時,考慮到酒精發酵的過程,一般宜把溫度控制在18~25℃。
水質
酒諺有云:“水乃酒之魂,好水釀好酒。”有好酒之地往往都有名水相伴,可見水對于釀酒而言的重要性。在家釀酒,自然難有名水相輔,但好的水質依然很重要。如果水里稍有雜質,就會影響發酵的作用,因此每一個用到水的過程都應該注意水質問題。例如制作米酒時,洗米與泡米的水宜使用過濾水;淋水攤涼時,宜使用燒開攤涼的過濾水。
容器
無論是釀酒,還是儲酒,都需要長時間浸在容器里。如果容器的材質沒選對,就很容易在釀制或儲存過程中,使容器材料與酒精發生化學反應,從而影響了成品質量。專業的酒坊里一般以陶瓷瓦罐作為釀酒、儲酒的容器,但這在一般家庭都是無法實現的。所以,普通家庭以玻璃容器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