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聰明卻坐不住的孩子:多動型兒童養育指南
- 拉比
- 1636字
- 2023-12-11 17:01:43
第6章
問題不只是“多動”
很多父母堅持認為“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即便孩子被診斷為多動癥”也不以為然,認為自己小時候也是如此,等孩子大一些自然就好了,并不需要特別在意。誠然,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各種能力常常呈現出發展不均衡的特點,多動–沖動的問題也確實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表現得趨于穩定,即便與同階段的其他孩子相比依然有差距,但是他們完全可以適應一般的社會規則和學習生活。所以,倘若能夠在這些孩子的成長早期,為他們打造與之特點相匹配的教育環境,那么他們很可能與正常孩子無異。只是,這只是個假設!
首先,人的發展不僅關乎于“擁有怎樣的能力”,還更多關乎于“具備怎樣的心理”。當孩子發現自己的需求無法通過自己的能力得到滿足時,就會產生挫敗感,長此以往,就會引發他們的習得性無助感和自卑感。即便他們的能力提升了,也無濟于事,就像一只從小腳被綁在木樁上的大象,只要輕輕用力就能掙脫桎梏,但是它早已喪失了信心。
另外,塑造理想化的成長環境本身也是一種悖論。我們姑且認為,只要條件得當,便可以打造出適宜的教育環境,但是只要涉及環境的變化,被掩蓋的問題就會被無限放大。原有的一切理想條件都變成了阻礙適應的因素,成年后的孩子會把體會到的挫敗感歸因于曾經的教養方式。
因此,我們再次強調社會適應性與人格獨特性之間的平衡,雖然鼓勵大家采取平常心來面對問題,但這并不意味著對孩子違背基本社會規則的行為放任不管,相反,對此我們需要更加重視,并幫助孩子適應社會。從目前的臨床研究來看,絕大多數多動癥兒童都具有一系列行為、情緒和心理問題,多動型兒童也常常因不當的教育方式,成為行為、情緒和心理問題高發的群體,具體常見問題及成因分析如下。
抽動類相關障礙
有些孩子總是不自覺地、頻繁地做出一些奇怪的面部表情(如眨眼睛、舔嘴唇等),有時還會伴隨著嗓子里發出奇怪的聲音或嘀咕聲,這些都是抽動癥的表現。雖然在最新的疾病診斷學中有更復雜的細分,但從心理動力學的角度來看,這些癥狀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動力被嚴重壓抑所導致的軀體化表現。比如,眨眼睛意味著想看不讓看,動嘴巴意味著想說不能說,聳肩膀意味著想動不能動。雖然缺乏科學的論證,但這些說法符合現象學的論調。
臨床上很多多動癥兒童都是因為抽動癥狀而來尋求治療的,這是因為這些孩子頻繁的失控行為導致他們常常被過度約束并因此感到手足無措,原本炙熱的發動機突然熄火,車體被憋得像一個失控的炸彈,不是這里出問題,就是那里出問題。所以,我們若單獨解決“抽動”的表象問題,不但不容易緩解癥狀,而且常常“按住”這里,那里又出現了問題。
即便沒有發展到抽動癥的水平,多動癥兒童或多動型兒童依然常伴有一些小動作,比如,吃指甲、啃手皮、搓書角、咬橡皮等,這都是他們為了克制自己的行為而產生的自我調節方式,其背后的心理動力學病理邏輯是一致的。
情緒情感障礙
有調查表明,多動癥與抑郁癥“共病”的比例高達50%,這讓我們感到匪夷所思:明明大大咧咧、“記吃不記打”的孩子,怎么就抑郁了呢?原因在于,很多多動癥兒童的內心世界豐富且敏感,只是他們不善于表達情緒,這就讓我們覺得他們的情緒“來得快走得也快”。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當接收到更多的消極評價后,他們會自暴自棄,畏難的情緒逐步升級,在極端情況下,就會發展成抑郁癥。
另外,我們需要知道的是,兒童抑郁癥并不全都表現出與成人一般的“消沉”和“孤僻”,而是可能表現為“情緒、行為失控”,只不過我們難以將這些行為與他們日常的乖張表現區分開來,因此他們也不會得到寬慰和重視。這導致病情悄無聲息地惡化,直到不可收拾時才被發現。我們知道抑郁是心理疾病中的“殺手”,而患有多動癥的兒童往往天生缺乏控制情緒的能力,這導致他們因抑郁產生的沖動性自殺的比例極高。
除了上述問題以外,多動癥及相關氣質問題還可能引發其他問題。這就提醒我們,作為家長,我們不僅要關注孩子的行為表現,也要關注孩子的情緒是否異常。如遇問題,請及時就醫。
大圣心法
一個腐爛的柿子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斷有人把它端上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