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和楊紹春,其實都聽清楚了李大湖在說啥,那個反問,只是在催促他盡快把要提的條件說出來。執行命令還要講條件,也只有李大湖這個杠頭有這個膽,話說回來,如果杠頭就這樣輕易被打發走了,那還叫杠頭嗎?
李大湖早年投身幫會,學得一身好武藝,冷熱兵器都能玩得轉。22歲那年,為了打鬼子,加入共產黨,出任新四軍二、七師交通聯絡巢北站站長,后因身份暴露,便由地下轉入公開,在桴槎大山拉武裝,組織巢二區抗日游擊隊。
他為人豪爽,處事機警,打仗神勇,曾親手干掉為害一方、無人敢惹的國民黨蘭衣社和日本弘部(駐巢日軍特務機關)的雙料特務楊棟臣,處決以“剿資敵”為名下鄉搶奪群眾財物的桂系頑軍,尤其是計賺國民黨巢湖中統特務頭子鄧進三,更是使七師政委曾希圣贊嘆不已,為此,曾希圣在向華東局的報告中,特地為巢二區游擊隊記上一功:“殺掉鄧進三,打掉特務網。”
與此同時,李大湖的威名在巢北地區不脛而走,當地國民黨軍政頭目的太太、公子、小姐,坐轎子經過李大湖的家鄉大李村時,老遠就跳下轎子,膽戰心驚地步行而過,以示不敢得罪。誰家的孩子哭鬧時,只要有人在旁邊喊上一聲“李大湖來了!”哭聲便嘠然而止。
正因為有這么個前提,當隊伍北撤到藕塘地區進行整編,從巢湖和合肥的幾個區級游擊隊,抽調精兵組建獨立連時,李大湖理所當然地被上級任命為獨立連連長。這次黃山書記讓他返回巢湖,擔任皖江聯絡隊隊長,也是形勢所逼,出于無奈,不然的話,怎能在這個大敵當前之際,把這個戰神放走。
李大湖生性剛強,認準的理兒,不論你是多大的官,也要和你爭個輸贏,久而久之,這“杠頭”也就出了名。所以,在執行命令前他還有話說,還要講條件,對于熟知他的兩位首長來說,也就見怪不怪了。
“有什么要求,盡管說。”
“人,我可以自己找。”李大湖拍拍腰間掛的大肚匣子,“家伙,還要請首長給我配齊。到敵后去,要隱蔽穿插,扛著根長槍晃悠,也太顯眼了。”
“獨立連沒有短槍嗎?”
“有是有,也就那么七八支,除了我這支自己帶走外,其余的,一支都不能帶。不能我走了,把獨立連的戰斗力也帶走了,是吧?”
這個理由,聽起來十分充足,兩位首長竟一時無言以對。最后,還是楊紹春包攬下來,說,這事到團里去解決,不要在這里耽擱了,這才作罷。
兩人剛出門,迎頭碰上旅參謀長李甲。李甲事先已經知道,李大湖要帶一個皖江聯絡隊返回巢湖,開展敵后斗爭,現在一見李大湖,連說:“可惜,可惜!戰事在即,卻放走了你這員虎將。”
“老首長,您就別說了,再說,我就要違抗軍令,不走了。”
“那也不必。”李甲連忙改口,“敵后斗爭也很重要,我等著你的勝利消息。”說罷,伸出大手,和李大湖握別。
在巢合團團部,李大湖提出,另外7支手槍,必須是和他一樣的大肚匣子,其他槍型不要,而且每支槍要配備200發子彈。這事讓楊政委很費了一番口舌,要知道,這種槍只有連排以上的干部才有,現在讓人家把這心愛之物貢獻出來,談何容易。
8支手槍,外加一千多發子彈,裝在兩個麻袋里,份量也不輕,好在指導員曹俊山也在團部,他是被叫來安排李大湖走后的獨立連工作,現在正好同道而歸,一人背一個麻袋,不甚吃力。
一路上,李大湖心里樂滋滋的,有了這些家伙,皖江聯絡隊的火力是不成問題的了。這個大肚匣子,既能打單發,又能打連發,射程在50至150米之間(一般小手槍的有效射程只有50米左右),射速高達每分鐘900發。之所以稱為大肚匣子,是因為一個彈夾能壓上20發子彈,面對密集的敵人,能打出機槍的效果。
就像能人有許多綽號一樣,這種槍也有不少別稱,駁殼槍、自來得、快慢機、盒子炮、匣子槍、大鏡面,說的都是它。又因為它是著名的德國毛瑟兄弟兵工廠生產的,所以又有個毛瑟槍的泛稱。諸多優勢加上威猛的火力,使它成為人人都想擁有的軍中之愛。所以,當他倆回到獨立連,把那兩麻袋的槍彈倒出來時,戰士們都歡呼起來。
李大湖和曹俊山回來已是傍晚時分,西山的太陽只剩一丈來高,連隊所在的村莊已炊煙四起,后崗上部隊的訓練卻仍在進行。連長、指導員不在,訓練由一排長莢存義負責。
今天的訓練項目是單兵對剌,因為從連長到戰士們,目標都盯著打頭陣,所以對這個短兵相接的戰技尤為上心,山崗上一片喊殺聲。遠遠地看到連長、指導員負重而來的身影,莢排長連忙叫停訓練,集合隊伍,并和大個子孫家斗一道,把兩個麻袋接了下來。
按照李大湖的吩咐,莢排長把麻袋里的槍取出,在隊伍前面一溜擺開,每把槍下面壓著個長長的子彈袋,看得大家眼都直了。
此情此景,很容易讓戰士們產生這樣的錯覺:連長在團部,已經把打頭陣的任務爭到手了。在嗥嗥叫的亂哄哄中,有人開始請命:“連長,是不是要組織敢死隊呀,算我一個!”
“我報名!”
“我也報名!”
幾乎所有人都舉起手,蹦跳著。
李大湖擺擺手,讓大家靜下來。他不想多解釋,因為時間不早,吃過晚飯就要立即趕路。進皖江聯絡隊的人員,在路上已經和指導員曹俊山商量過了,此行的任務,也不宜在隊前宣布,暫時還得保密,剩下的事,就只有公布入隊的名單了。
他清了一下嗓子,盡量以平靜的語氣說道:“下面,我叫到誰的名字,誰就上來領取一支大肚匣子。”
隊伍騷動起來,“山猴子”王有福個子矮,生怕連長看不到他,踮著腳后跟,伸長脖子,眼珠子都快掉下來了。
第一個被叫到名字的是一排長莢存義,這個一貫穩重,從不喜形于色的“老大哥”,此時竟難得一見地面露微笑。他今年31歲,比李大湖還年長3歲,他的“老大哥”尊號,就是李大湖叫出名的。老大哥打仗有一套,不蠻干,愛動腦,盡朝敵人的軟肋下手。
第二個被叫出來的是大個子孫家斗。孫家斗是一班班長,他身大力魁,拼剌刀能一敵三。
聽到連長叫他名字時,他嗡聲嗡氣地答了一聲“到”,便搖晃著身子,漫不在乎地把大肚匣子背到肩上,那架式好像早已胸有成竹,這事兒咋會少得了他,看得大家牙根癢癢。
接下來,三排的副排長陳杰,五班長戴志忠,八班長蔣維金,六班副趙文祥,被一一點名叫出來,這幾個背上槍后,和莢排長、孫大個站在一起,個個精神抖擻。
場面上只剩下最后一把槍,隊伍里的“山猴子”王有福終于忍不住了:“連長,還有我呢!”
李大湖歪著頭,盯了他一會,不確定地問:“你想要?”
“那還用說!”王有福躍躍欲試。
“行,這把槍可以給你。”
李大湖說著,彎腰撿起最后那把大肚匣子,在手上掂了掂,“但是,得有個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