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在晚稻田大學的演講
- 日本文豪,開啟日本文學新時代
- 我是燃燒瓶
- 2053字
- 2023-12-10 23:41:44
距離《斜陽》的發布已經過了好久,此前引起的各種事態也逐漸平息,一切好像都已經重歸正軌。
而江橋也坐在書房里,享受著獨屬于自己的侘寂。
奈何一陣敲門聲打斷了江橋的侘寂。
“江橋老師。”
竹中編輯一臉賠笑站在門口。
“很抱歉打擾了您的空閑時間。”
“不會吧,我才寫完《斜陽》沒多久,又要交新稿?”
“交稿的事還不急。”
竹中編輯否決了江橋的猜想,連忙解釋道:
“事實上,是晚稻田大學希望能邀請您,參觀他們的學院。”
“你幫我婉拒掉吧。”
江橋裕之不想參加這么麻煩的活動。
“我覺得也沒有什么好參觀的。”
“話可不能這么說。”竹中苦口婆心的勸道:“晚稻田大學可是有無數您的仰慕者,正在翹首以盼您的到來呢。”
“那他們看我的書不就好了嗎?”
“那里還有無數對文學充滿熱愛的青年,渴望能夠獲得您的指導。”
“可是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寫出這些文字的呀,怎么指導他們?”
“這正好說明您寫作品都是由心而發啊;您就告訴他們,您不是用大腦構思作品,是用心抒發情感呀。”
“這也可以?”
總之,在竹中編輯的軟磨硬泡之下,江橋裕之還是站在了晚稻田大學的門口。
而看著眼前“熱烈歡迎江橋裕之老師蒞校指導”的橫幅,和一眾在橫幅前接見的校領導。
江橋裕之已經尷尬到,連想死的心都有了。
“果然是‘自古英雄出少年’呀。”
久保教授看著面前意氣風發的江橋裕之,滿眼羨慕。
“行了,再羨慕也沒用。”
山內吐槽道:
“你還有個好徒弟呢,我才是真正應該滿眼羨慕的那個人。”
走進校園,
一眾學生圍在周圍,渴望瞻仰江橋老師的真容。
他們高聲呼喊著江橋裕之,更有甚者還在舉著一本《文藝春秋》瘋狂揮舞。
如果不是有保安攔截,
恐怕這群學生已經把江橋裕之,扒到連褲衩都不剩了。
“我還能回去嗎?”
江橋裕之問向旁邊的竹中編輯,可惜被竹中編輯無情拒絕。
“來都來了,哪還有半路走的道理?”
眾人領著江橋裕之走過一個個景點,向江橋介紹著其中的人文歷史,
盡管江橋裕之什么也記不住,也必須裝作認真聆聽的樣子應付過去。
就這樣應付到太陽幾近下山,
旁邊的校領導突然對江橋裕之說道:
“江橋老師,過去每一位參觀我們學校的名人,最后都要去學校禮堂演講,這是我們的傳統,而且我們的學生也都萬分希望,您能夠向他們發表一場演講。”
“什么,演講?”
這一下讓江橋裕之措不及防,
“可是我什么都沒有準備過呀。”
“沒有關系的,江橋老師您可以隨心所欲,想講什么就講什么,只望您不吝賜教。”
就這樣,江橋被半推半就的走進學校禮堂,發現禮堂里已經人滿為患。
調整好自己的呼吸,江橋裕之開始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演講。
“非常感謝學校領導與各位同學,能夠給我這次機會,讓我能夠在這樣一所充滿文化氣息的學院發表演講。”
江橋裕之的語速適中,不急不慢。
“時間寶貴,我就不在此過多的自我介紹了。直接步入正題,我希望在此與各位分享,我對日本的根本文化特征的理解。”
此言一出,座下皆驚。
任誰都沒有想到,江橋裕之竟然沒有選擇探討文學,而是將調子起的那么高,張口便是日本的根本文化特征。
江橋裕之沒有在意座下的驚嘆,仍然自顧自談論著。
“以我之見,我們的文化,起源于一種對中國文化有意的誤解”
“在一種自上而下的,以‘各守本位’為特征的等級思想的影響下,我們有意無意的曲解了中華文化。”
“將儒家思想從以‘仁’為核心變為以‘忠’為核心。從而形成了一種‘報恩論’,在我們的意識中,我們每個人都是‘負債者’,對父母有債,對上級有債,對天皇有債。
由此,子女要服從父母,下級要服從上級,人人都要服從天皇。”
“在這種‘報恩’邏輯的推衍下,我們又誤解了儒家文化中的‘知恥’,從而形成了日本獨特的‘恥感文化’。
在中華文化中的‘恥’來自內心,是一種明辨是非善惡的能力,和棄惡揚善的意識。
而在我們的誤解下,羞恥僅僅是對別人批評的反應,缺乏固定的善惡觀,所以我們會過分的強調集體主義,強調自己要迎合世人的‘期望’,而不惜放棄自己。
我們的道德感不是靠內心良知的約束,而是靠外部的強制。
我們的道德觀念是他律的,這讓我們在公共場合彬彬有禮,卻大多在私下里放蕩形骸。
我們的文化是缺乏缺乏自省力的文化,錯誤只要不被發現,內心就絕不會受到譴責。
我們過去的文學也大多強調“不堪受辱”這一主題。強調自身在面對侮辱時,或奮起反擊,或自我毀滅。
以我之見,我們新一代的文學不僅需要刻畫日常與物哀之美,還需要擺脫過去統治階級給我們的思想鋼印,反思我們的民族性,并重新構造一個真正健康的民族性。”
江橋裕之講的很流暢,可越是流暢,越讓臺下的觀眾們感到心驚。
“早知道就不讓他來了。”竹中編輯萬分懊悔。
他已經不敢想象,明天的社會輿論將會是多么的激烈。
------
與眾人的想象不同,江橋裕之對霓虹社會的理解,不是靠文藝的直觀理解;而是采用了嚴謹科學的社會學方法,對霓虹社會進行深入解剖,
這種解剖,讓江橋裕之對當時的霓虹文化有了最根本的理解,而不是僅僅流于表面。
——今井朝一《江橋裕之的思想來源》
------
無論過了多久,江橋老師的那場演講,在我心中仍是恍如隔日。
那場演講讓霓虹的所有人,第一次直面了自己內心的民族烙印。
——著名社會學家松尾健人《名人專訪》(第二十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