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京營
- 明末思宗
- 陸思宗
- 2119字
- 2023-12-02 05:19:25
“京師武英殿中”
新樂侯劉文炳與新城侯王國興對視一眼,旋即劉文炳躬身拱手道:“啟稟圣上,京營之事臣不敢隱瞞”
“據臣所知,如今之京營羸弱不堪,十萬大軍,實際僅存不到兩萬,而且京營士兵已無日常操練,以致于士卒全無號令,不諳步伐。而神機營所倚重的火器更是數量缺失嚴重,偶爾操練時也是仰天虛發!軍中緊缺的戰馬也多“損耗”殆盡。甚至裝備也時常被士官私自販賣”
“部隊的軍費更是被京營的勛貴和將領克扣,也就是所謂的吃“空餉”,使得國家每年空耗數十萬兩白銀。而來京共同操練的班軍也從以前的十余萬變成了如今不到五千”
新樂侯劉文炳說完后便嘆息一聲。新城侯王國興則是憂慮道:如今內有流賊肆虐,外有建虜環肆,正是用兵之時,而京營如此糜爛,我等之前雖然憂心,但也無可奈何。隨后又道:“天啟年間,先皇也知道京營不堪一用,于是調李邦華入京整頓營務?!?
“在李邦華躬親力行的改革下,京營面貌大為改觀,李邦華一方面裁汰老弱士卒,征召良家子入伍,另一方面,禁止士兵參與工程,不準戰馬借出,嚴明軍紀,使得京營的戰斗力迅速攀升!”
朱由檢聞言想起了歷史上崇禎二年的一段歷史記載:“李邦華對京營的改革觸動了勛貴集團的利益,崇禎二年清軍入寇京畿,勛貴和朝廷官員上書彈劾,將李邦華趕下了職位,不過那時的崇禎心里也明白,罪責不在李邦華身上,不過迫于壓力還是將他調任御史臺擔任右儉都御史?!?
李邦華之后,繼任者們引以為戒,都知道這是個吃力不討好的活,所以再也難以開啟強有力的改革措施,以致于京營境況越發糜爛!
思及此處崇禎也是嘆息一聲:“京營糜爛之禍根,在于我國朝三百年來都以勛貴掌控京營,開國之時太祖皇帝和高祖皇帝都以京營為依仗橫掃漠北,自英宗“土木堡之變”后,京營被一掃而空,后來于謙雖然整頓京營防守北京,但于謙之后,京營還是落沒了下來?!?
“看樣子這百年來承平日久,勛貴已是被豬油蒙了心,只知一日比一日奢靡,對于京營事物卻毫不上心,只顧克扣軍餉“喝兵血”以滿足自身,時至今日,國朝動蕩至此依舊不知悔改”
話音落下,朱由檢將目光看向兩位侯爺:“兩位愛卿,朕知京營之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改變的,其中牽扯之事甚多。但如今內憂外患,流賊和建虜不會給朕時間慢慢解決此事。”
“朕今日只問一句,若將京營托付于二位,可否將京營徹底改革,使京營恢復國朝初期之盛榮”
王國興和劉文炳聞言,立即起身跪伏道:“臣等世受國朝恩惠,如今之局勢,早已是憂心而無所可為,今日蒙陛下相召,臣等感激涕零,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辭?!?
朱由檢見狀立刻起身相扶:“愛卿之忠心朕從未懷疑?!?
待得眾人起身,朱由檢又道:“今日之事就此定下,不過兩位愛卿暫且勿要透露今日之事,待得時機合適,朕必會委以重任?!?
“微臣謹記于心,決不將今日之事透露于他人!”
朱由檢微微點頭:“兩位愛卿暫且回府,可一同商討京營改革之方案,到時也好著手整改,不至于臨時慌亂!”
“微臣遵旨,臣等告退”說完王國興和劉文炳便趨步退往殿外,轉身離去。
朱由檢目送兩位侯爺離去后,看向空曠的大殿陷入沉思:“京營的未來發展還是當以火器為主,說到火器就不得不提明末的兩位火器大佬。
“徐光啟和畢懋康”
徐光啟,明末的近代科學先驅,著名的天文學家、數學家、農學家、政治家,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驅之一。
著有《農政全書》《火攻要略》《制火藥法》等農政和軍事著作,同時對西學也有著極深的研究,翻譯過《幾何原本》,著作《中國古代數學》等。
崇禎元年,徐光啟任南京戶部侍郎。徐光啟特別注重火炮的制造,曾經不斷上疏崇禎,希望能夠引進火炮的制造技術。并且在寧遠之戰中,主導了向澳門購買紅夷大炮,送往遼東守城的事宜!徐光啟還對火器的實踐和運用有著極深的了解!
“畢懋康,萬歷二十六年進士,天啟四年任御史,后不滿魏忠賢辭官歸鄉,崇禎元年被起復,明末的火器專家,撰寫有《軍器圖說》,并且發明了“燧發槍”這一跨時代產物?!?
在“燧發槍”被發明出來之前,也就是現今這一時代,火器還都是以火繩槍和三眼統為主,火繩槍就是靠燃燒的火繩來點燃火藥,士兵發射時,用手將火繩點燃,進而將槍膛內裝填的彈丸發射出去。每分鐘可發射一至兩發子彈。
“這種兵器其實有著明顯缺陷,發射慢且下雨天不能用,否則火繩點燃不起來?!?
而燧發槍則是依靠扣動槍膛內的火石,來擊發射出子彈,每分鐘可以發射三至四顆子彈,相比于火繩槍,雨天也可以擊發,且子彈發射的效率是它的兩到三倍!射程也更遠。
“說實話,在我個人看來,燧發槍被吹的有點厲害了。即便是用燧發槍代替了火繩槍,也只能說對付流賊可以說是利器,但對付以騎兵為主的建虜就沒有那么好的效果了。但是如果能更換成燧發槍,在消滅流賊后,以大明的體量,集合經濟和兵力的優勢全軍壓上,一路穩扎穩打的橫推過去,建虜要是不想挨槍子,唯一的辦法只能是跑路!”
這種想法有點想當然了,畢竟騎兵的優勢在古代是無解的,不過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去干,以大明的體量,相信只要按計劃穩步發展,一切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思及至此,崇禎開口詢問道:“大伴,徐光啟和畢懋康現任何職?”
“稟陛下,徐光啟于崇禎六年升任禮部尚書,但在同年的年底病逝于京師!圣上感念其功勞,釋放了其因守城失利而下獄的弟子孫元化?!?
崇禎聞言一愣,合著我穿越晚了?徐大牛已經入土為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