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比亞史(非洲阿拉伯國家通史)
- 韓志斌等
- 4033字
- 2023-11-27 18:16:39
三、教育體系的演變
利比亞的教育起步于奧斯曼帝國時期,形成于意大利殖民時期,動蕩于英法管理時期,型塑于賽努西君主制政權時期,發展于卡扎菲執政時期。
第一階段:奧斯曼帝國時期利比亞的精英教育體系。
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的利比亞,統治者并不關心教育,這種狀況在19世紀后期逐漸改變。起初,教育被宗教勢力所壟斷,老百姓接受教育必須到古蘭經學校等宗教場所。這些宗教機構大都位于獨立的地方社區,講授阿拉伯語、古蘭經、伊斯蘭教法和圣訓,教育主要體現了伊斯蘭教的宗教訴求。奧斯曼帝國時期,利比亞教育的課程設置有限,女性由于受性別歧視缺乏受教育的機會。19世紀最后10年,奧斯曼帝國政府開始向利比亞引進現代教育制度。創辦了四類學校。一是小學。利比亞的小學主要由私人創辦,學制為三年,辦學地址在班加西和的黎波里。課程包括:阿拉伯語、土耳其語、伊斯蘭教、土耳其歷史、地理和數學等。二是成人學校(mature school)。學制三年,招收完成小學學業的生員,入學年齡為11—14/15歲。學校分為軍事和民事兩類,由土耳其教師講授科學課程。奧斯曼帝國在利比亞成立了5所成人學校,地點分別在的黎波里、班加西、胡姆斯、德爾納和費贊。的黎波里還專門成立了一所女子學校。三是預科學校(preparatory school)。相當于中學階段,學制四年,學生學習阿拉伯語、土耳其語、波斯語和法語。土耳其語為主要語言。四是技術學校,如1898年創辦的藝術與工業學校,1909年創辦的農業學校,二者都位于的黎波里。此外,奧斯曼帝國于20世紀初還在的黎波里和班加西成立了一些師資培訓學校,學制兩年。
奧斯曼帝國在小學、成人、預科和技術學校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利比亞學生要接受高層次教育就必須到埃及的艾資哈爾清真寺,突尼斯的宰圖納(al-Zaituna)清真寺求學。但由于巨額學費,只有富家子弟才有上學的機會。學校主要向學生灌輸忠于奧斯曼帝國的思想,目的是長久維持帝國霸權,培養政治精英。奧斯曼政府鼓勵利比亞人到軍事院校學習。
第二階段:意大利占領時期的“意大利化”教育體系。
意大利占領時期,利比亞的學校數量增加。這些學校講授意大利語,在學生中傳播意大利政治文化。這也是其對利比亞“意大利化”(Italian)殖民項目中的一部分,目的是培養效忠意大利政府的“順民”。塞勒姆·哈賈吉(Salem Hajjaji)在其《新利比亞》一書中指出,意大利歷史、語言和文化成為學校必修課,如果阿拉伯語不及格,意大利語及格就可以拿到學分。反之,則不可以。23意大利在利比亞成立衛生學校、小學、中學和技術學校。意大利成立了阿拉伯學校,目標有二:一是吸引阿拉伯學生學習意大利文化;二是讓意大利學生學習阿拉伯語,從而為有效控制利比亞創造條件。學校課本主要宣揚意大利對利比亞民眾的保護、尊重以及古羅馬統治時期利比亞的繁榮狀況,從而暗示意大利殖民利比亞的歷史繼承與法西斯意識形態的合法性。
利比亞民眾反對“意大利化”教育政策。利比亞人采取的措施:一是由于擔心小孩喪失伊斯蘭信仰、傳統和文化,拒絕讓孩子上學;二是堅決抵抗,許多人為此被意大利人殺死;三是出資成立古蘭經學校,保留并繼承伊斯蘭傳統。
第三階段:英法管理時期的不穩定教育體系。
1943年,意大利法西斯政權被推翻,英國占領昔蘭尼加和的黎波里塔尼亞,法國占領費贊。此時,利比亞各地區實行不同的教育體系。法國占領的費贊地區采取法國在突尼斯的教育政策,而昔蘭尼加采用埃及的課本。的黎波里地區起初采用英國委任統治下巴勒斯坦的教育政策,由于利比亞人反對,也采用埃及的教育制度。
這一時期,利比亞又開辦了一些學校。由于民眾接受知識的渴望,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被關閉的學校重新開放。英國人非常重視世俗教育和成立職業學校,為利比亞培養技術人才。英國人從其他阿拉伯國家引進教師,利比亞青年人開始接受阿拉伯民族主義和阿拉伯民族認同等較前沿的思想觀念。利比亞女性接受教育的機會增加。1950年,利比亞成立女子師范學校。女教師數量也快速增加。
第四階段:賽努西王朝時期利比亞教育初具規模。
盡管在奧斯曼帝國、意大利殖民以及英法占領時期,利比亞教育有所發展,但獨立之初,教育事業仍十分落后。除了幾所中學外,沒有一所像樣的大學。賽努西王朝時期,利比亞教育面臨著諸多困難:
一是需要接受教育者數量龐大。1954年的利比亞官方人口普查顯示,81.1%的利比亞人是文盲。駐利比亞的聯合國官員艾德里安·佩爾特(Adrian Pelt)在1951年的提交給聯合國的年度報告中指出,利比亞“需要接受教育的學生超過10萬”。到1953年,的黎波里塔尼亞省約40%的學生都接受教育。20世紀50年代后,利比亞教育的發展步伐逐漸放慢。數據顯示,6—14歲的學齡兒童有268086人,而入學人數僅144511人。學生的復讀率較高,輟學現象十分普遍,女孩的輟學率比男孩更高。24到1961年,接受過小學教育的人口為13.1萬。251969年“九月革命”爆發時,利比亞全國200萬人口中受教育者只有29萬人,占居民總數的14.5%。26
二是師資缺乏與教師“埃及化”。的黎波里塔尼亞僅800名教師,200名教師接受過正式的師資培訓,其余的僅接受過1—2年的教育。1964—1969年間,中小學教師需求量分別為291名和4484名,而師資培訓學校僅能培訓1844名,占需求量的39%。27利比亞人只好向埃及等國家聘請師資,課本也是使用埃及的。其結果是埃及教師宣傳的阿拉伯民族主義等政治意識形態在利比亞學生中扎下了根。正如摩赫拉比(El-Mogherbi)所說:“課本中根本沒有塑造一種利比亞認同和民族主義情感,而是充滿了阿拉伯歷史和阿拉伯民族主義的話語體系,呼吁阿拉伯民族統一,反對帝國主義”。28課本內容突出宣傳阿拉伯人的優秀、阿拉伯民族的杰出,阿拉伯帝國歷史的輝煌,弱化利比亞國家觀念。埃及化的教育體系為利比亞培養了一批反對西方殖民主義,推翻賽努西王朝的中流砥柱。
三是基礎設施落后。據1965年的黎波里公立學校提供的數據顯示,利比亞小學十分擁擠,1年級一個教室容納87個女生,6年級一個教室容納66個男生。僅在1969/1970—1975年,62所新建學校就需要修建1740間教室。29
賽努西王朝時期在教育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就:
一是從制度上保障教育的發展。1952年,賽努西王朝頒布利比亞教育法,規定各省負責教育的具體實施,人人有接受免費義務教育的權利,學生必須學習阿拉伯語。1958年,利比亞頒布免費教育法,要求私立學校都必須處于教育部的監管之下。
二是高等教育初具規模。獨立之初,利比亞僅有14人擁有大學學位。1957年,利比亞成立兩個高等研究院:即班加西商業和經濟學院和的黎波里科學學院。1961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支持下,利比亞成立高等工學院。1962年,班加西成立法學院。貝達(Beida)的杰格布卜(Jaghboub)大學設立講座教授。盡管如此,利比亞高技能專業領域,特別是油氣行業的人才仍十分缺乏。1964—1969年,利比亞國有和私人部門缺乏21998名油氣行業畢業生,僅利比亞政府就需要1760名接受過大學教育的專門人員。1965年,利比亞332名醫生中有316名是外國人。30
三是財政投入、學生入學率增加,文盲率下降。20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利比亞日出口原油300萬桶,石油收入的增加使得國家有更多的資金投入教育。例如,1967/1968年利比亞財政預算1.01億利比亞鎊,其中撥付教育費用2081.2萬利比亞鎊,占總預算的2.06%。學校人數成倍增加。1960—1968年間,利比亞有學生25萬人,有1000所公立和私立學校。1964年,利比亞人口普查顯示,僅0.13%的利比亞學生順利畢業。男子文盲率從1954年的72%,降到1964年的59.6%,女性文盲仍有95%。31
第五階段:卡扎菲時期利比亞教育的快速發展。
1969年上臺的卡扎菲政府十分重視文化教育事業。1977年利比亞憲法規定教育的目標為:維護阿拉伯利比亞文化的優秀傳統和加強民族意識,適應政治和社會變革的需要,推進利比亞的現代化大業。為此,利比亞采取各種措施大力支持教育事業。
第一,從制度和財力上大力支持教育事業的發展。1975年利比亞頒布教育法,要求6—15歲的兒童必須接受免費的初等教育。全體利比亞公民有接受教育的權利。在制度上提供保障的同時,利比亞革命政府還利用石油美元為發展教育事業提供財政保證。1999年由于聯合國解除對利比亞制裁,再加上國際油價飛升,利比亞加大教育投入。2000年和2002年,教育投入占財政收入的20%,2004年,又降到16.8%。32
第二,大力推進中學和高等教育的發展。革命政府成立初期,利比亞中學和大學生人數較少,小學生占學生總數的84.9%。隨后,利比亞加大中學和大學的建設力度。20世紀80年代初,初高中學生分別占學生總數的22.1%和4.9%,小學生占學生總數降到67%,師范學院和大學生分別占學生總數的2.7%和1.99%。女學生規模明顯增加。1974—1975年,利比亞女學生數量增加到45萬人,占學生總數的45%,而前5年,女學生為8.9萬人,為學生總數的30%。1979—1980年,利比亞有4800名女大學生,而前十年僅400名女大學生。33利比亞師生比率也是教育投入和質量的重要指標,從1969年到2000年,基礎教育的師生比率從25%減少到10.2%,初中教育師生比率從9.2%減少到5.9%。
第三,發展職業技術教育,開展成人教育和掃盲工作。卡扎菲革命政府建立之初,全國各行業百廢待興,技術人員和專業人才十分缺乏,直接影響了政權的穩定與經濟的發展。因此,革命政府發展職業技術教育,開展成人教育。1987—1988年,高中技校學生增加到2.71萬人,而前8年,利比亞全國技術學校學生僅1975人。革命政府重視開展成人教育,在全國建立培訓中心和夜校,對成年人進行專業和技術培訓。革命政府的掃盲工作也成效顯著。據1992年統計,利比亞成人識字率已經達到66.5%。34到2004年,利比亞文盲率為12.6%,大多數是年歲較大的老人。利比亞年輕人的識字率較高,男女識字比率并沒有多大差距。據2000—2004年的數據顯示,利比亞15—24歲青年人的識字率達到99.8%,35高于阿曼、約旦和巴林。
第四,加強師資培訓。學生質量的好壞,與教師水平的高低息息相關。20世紀90年代,利比亞教育部門加強了師資培訓。1995年,成立師資培訓機構。主要有如下目標。一是培養教師個性,提高他們的職業道德、科學水平、教育水準和專業能力。二是培養基礎教育的各專業學生。三是采取選擇性的方式接受這些機構的教師和學生。四是給這些教師提供足夠的專業和文化培訓。五是定期為工作期間的教師提供培訓。因此,利比亞的師資培訓機構迅速擴大。1998—1999年間就有44所,招收學生25518人,包括學前教育、專業教育和應用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