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比亞史(非洲阿拉伯國家通史)
- 韓志斌等
- 1484字
- 2023-11-27 18:16:40
四、利比亞歷史發展的特點
馬亞·諾爾(Maja Naur)指出,利比亞是一個政治上存在爭議,經濟上富有潛力,社會面臨各種挑戰的“例外國家”(An Exceptional Country)。36地處北非的利比亞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獨特性使之成為世界上多種文明交往的十字路口,在人類文明的演進中做出了巨大貢獻,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利比亞的歷史發展特點主要體現在:
第一,利比亞位于阿拉伯世界、非洲與地中海三個世界之間,其政治文化與認同具有多元性、流變性、歷史悠久以及分裂性地緣結構的特點。利比亞處于阿拉伯半島、非洲與地中海三大世界的邊緣區域,這一獨特的地理位置對其核心領域的歷史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利比亞地理范圍包括三個區域:即東部的昔蘭尼加,具體城市包括班加西、德爾納(Derna)、貝達和圖卜魯格(Tobruq);西部的的黎波里塔尼亞,具體城市包括扎維耶(Zawai)、米蘇拉塔(Misarata)和塔朱拉(Tajoura);西南部的費贊,主要城鎮是塞卜哈(Sebha)。37在以馬和駱駝為交通工具的時代,三者之間距離遙遠。從的黎波里到昔蘭尼加的主要城市德爾納要行走三周,二者要想到費贊地區要走兩個月。38從歷史脈絡演變來看,昔蘭尼加傾向于同馬什里克(Mashriq)或伊斯蘭世界東部交往,而的黎波里塔尼亞則認同馬格里布與伊斯蘭世界西部。39由于利比亞南部延伸到撒哈拉沙漠深處,因此與非洲鄰國享有相似的社會經濟特征,費贊自然就同南面的非洲中西部國家交往甚密。因此有學者指出,利比亞成為一個國家純屬偶然,利比亞的歷史就是各地區歷史的簡單相加。40從歷史視野來看,利比亞處于馬格里布(包括突尼斯、阿爾及利亞、摩洛哥和毛里塔尼亞)和馬什里克(包括埃及與中東其他國家)之間,這兩大區域力量使利比亞處于被東西方國家競逐的狀態,利比亞不知道自己應該屬于哪一方,更不知道應該與哪一方聯合。41而更不幸的是,利比亞歷史上遭受了一連串殖民者的入侵:奧斯曼帝國、意大利、德國、法國、英國都曾在利比亞進行過殖民活動。
第二,利比亞既具有非洲的地緣性,也具有阿拉伯的民族性,還具有伊斯蘭的宗教性,是阿拉伯世界有影響力的大國,利比亞伊斯蘭社會主義現代化模式在中東非洲地區具有獨特性和代表性。20世紀下半葉,利比亞在第三次現代化浪潮中開啟了現代化的漫漫征途。各國發展條件和歷史遭際不同,選擇工業化與現代化的道路也不盡相同。從中東現代化視野來看,利比亞的歷史發展道路經歷了一系列曲折而富有革命冒險的民族主義轉型:從君主制早期現代化的兩條道路之爭到革命民族主義體制的系統構建,從傳統部落集聚的落后國度到具有現代鮮活氣息的文明社會。
第三,卡扎菲“伊斯蘭社會主義”的特點與變革對世界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借鑒意義。20世紀70年代以來,利比亞的歷史發展主要是在卡扎菲的“伊斯蘭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同時雜糅了納賽爾社會主義和古典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概念。用曼蘇爾·吉希亞(Mansour O.El-Kikhia)的話說,是一種極為特殊的意識形態(Idiosyncratic Ideology)。42這種發展模式首先是要在意識形態上對利比亞社會實施自上而下的徹底改造,它帶有明顯的“烏托邦”和“理想化”色彩。同時,利比亞現代化發展的各種舉措又被完全置于政治需要和政治考量的前提之下,目的在于無條件地樹立和確保卡扎菲個人的絕對權威,并由卡扎菲人為地來設定利比亞的發展方向。從本質上看,利比亞伊斯蘭社會主義和現代化發展動力并未超越傳統權威主義的范疇,經濟領域主要是國家資本主義模式。由于聯合國和國際社會的制約,卡扎菲在利比亞的現代化實驗大都成為空洞的政治表演,很難實現既定的發展目標。在遭遇了一系列碰壁和挫折后,利比亞伊斯蘭社會主義的現代化進程在伊拉克戰爭后開始改弦易張,探索新的變革。卡扎菲政權被推翻后,利比亞處于各種政治力量群雄逐鹿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