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
甘羅輕哼一聲,“我原以為公子沉思良久,又尋高人問道,必有所得,豈期出此陋問。我有一言,公子靜聽:變與不變又何妨?左遷上郡已成定局,無論如何都難過此劫。何哉?亂策擾命,其行難辨。況且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知錯就改,善莫大焉。公子卻拘于小節,而忽大義,左右失據,進退維亟,實乃可笑!”
韓非子曾斷言:儒以文亂法。不管怎樣,秦朝打壓儒學在民間的影響力已成定局,非人力可違。扶蘇這般頭鐵地往上撞,可不是螳臂當車,被貶謫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大丈夫做事,悔不改其行,死不改其志。彷徨之人,弱不禁風!”
扶蘇被懟得一陣失神,好在并不是身體原主,對此并無太多感觸。但是其中微妙,卻被覺察。于是順著由頭訕訕道:
“先生愿意提點,我自當虛心納諫。不過,我的憂慮遠非如此,還請賜教。”
“哦?”
甘羅有些詫異,“不妨說出來聽聽。”
然后作洗耳恭聽狀。
“不知先生從何處得知我即將監軍上郡的消息?”
從談話一開始,扶蘇就敏銳地感覺到一絲不妥,這甘羅不光自來熟,而且還極度熱心,說話多多少少還帶了點爹味兒。若不是方才訓斥不慎透露出的細節,自己還無法這么確定他就是皇帝派來的嘴替。
“貶謫之事,除卻宮中之人,所曉不過一人而已。先生涉江湖之遠,閑云野鶴多年,怎會如此迅捷獲悉?”
公子的意思這么直白,甘羅怎能不知,大大方方地承認了。
大隱隱于市,小隱隱于野。
“先生好興致,陛下好手段啊!”
扶蘇咋舌。
秦國在招才納士方面確實有獨特的優勢,統一六國之后,始皇帝盡收天下九流為博士,自己的老師淳于越就曾為齊國博士。
既然明確了甘羅的底細,這席談話就此陷入了冷寂,扶蘇也將招攬之心放下。
“陛下可還有其他諭令,還請先生一并說了吧。”
甘羅輕搖頭,“除此之外,公子就沒有想問的嗎?在下定會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本來這次拜訪就是始皇帝專心安排的“心理輔導”,同時他確實也看好這位長子,所以才在言語中不慎過失,露了底細。
聽聞此話,扶蘇有些錯愕,抬頭望向對面風度自若的中年人,一時間不知道說些什么。但是看著其不似作偽的真誠,才放下好像一點點戒備心。
“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山有橋松,隰有游龍。不見子充,乃見狡童。我之名便取自此。扶蘇,香草佳木之意。陛下以此賜名于我,可見其喜愛,寄托著無限的期望。
可我實難不負期望。”
扶蘇計上心頭,有些哀怨地說道:
“我天資愚鈍,幸為帝王之胄,賴陛下集天下名師授課,方知大略。其中,淳于師甚為悉心,我才得以登堂入室。嘗以寬厚待人,僥得庶民愛戴。
而后陛下焚書坑儒,我甚為惶恐!韓非之流教我明法理,孔孟之徒教我知廉恥,黃老之輩教我曉天道,此三類者,皆為我師,我不敢厚此薄彼。若陛下惡之,他日又怎會憑此教我,故斗膽勸諫,以期上聞之。
奈何成拙,未知陛下先見之明。不過貶謫上郡,幸而茍活。每每念此,常嘆‘幸甚至哉!’”
亡羊補牢,為時不晚。是時候打感情牌了,甘羅作為始皇帝的耳目,正好送上門來。
扶蘇將心中腹稿傾訴而出。
“陛下今年四十有七,秦國國運萬世而難終,是我盡孝于陛下之日短,報國之日長也。烏鳥私情,愿乞終養。臣之仁孝,非獨秦川之人士及儒生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鑒。”
說著,扶蘇還以袖覆面,努力擠出了幾滴眼淚。
“公子仁孝,我自知,必當陳情陛下。”
甘羅起身上前,輕撫著扶蘇的背脊,安慰道:“公子信人奮士,百姓愛之,已有賢明,陛下心中自有思量。”
扶蘇見火候到了,擦了擦眼淚,順勢拉著甘羅的手,好似癔語:
“今日覽閱:昔堯德衰,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舜囚堯于平陽,取之帝位。若使丹朱復見堯,則誰登帝位未可知也。我不日北上上郡,此為天意,天意啊......”
這是取自《汲冢紀年》的一段話,不同于儒生所推崇的上古禪讓制,反而揭露了上古權力更替的血腥。
這也是扶蘇目前猶豫的心結所在:自己走后,小公子胡亥便會侍奉皇帝左右,然后隨陛下龍巡天下。雖未有舜囚堯之事,但行偃塞之實。
一旁侍立的甘羅警覺,公子這句話可不像是無的放矢。目前除了長子,始皇帝如同尋常百姓家的老翁一般極其寵愛小公子胡亥。至于取之帝位,在甘羅看來不過是杞人憂天,絕無可能之事。
看來太子之位已成了公子的魔障。
甘羅一邊反握著公子的手,一邊心中思忖著該如何開導。
“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而天下譽之。公子可知其何哉?蓋威足以臨天下,利足以蓋世,天下從之。陛下為何使公子監蒙恬諸將守邊?予你威,允恬利。陛下之心昭然若此,公子多慮了。”
扶蘇內心這時才安定,看來身邊的人都認為自己已然已是秦國太子,無儲君之名,卻有儲君之實。
于是,吐出心中不快,仰頭凝視甘羅,鄭重道:“我有一言欲一吐為快,但又恐干涉朝政,觸怒陛下,請先生酌情告訴陛下。
上之所壽,國之所幸也。右丞相馮去疾,良實忠純,其兄弟二人皆奉陛下。左丞相李斯,性行淑均,曉暢政事,昔日以廷尉之職辨郡縣之利,陛下稱之贊之……
愚以為事分輕重緩急,輕、緩之事,陛下可悉數予之二人,此二人之責也。陛下勿親躬諸事,當蓄養精力,以備重、急之事……
不日遠離,還請先生多替我看扶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