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花開:又是三年,走過高中
- 祝立英
- 1664字
- 2023-11-17 17:50:33
個性 2016-8-24
擁有一個個性鮮明的孩子,是幸還是不幸?
游學團的帶隊老師經常在家長群發布一些實況圖片,所以孩子們在那邊干什么,家長們幾乎都了解。但是,再怎么高清無碼的照片里,都很難找到張小萌。仔細搜索仍然一無所獲,于是只好告訴自己——真的沒有!
其實,我倒也并不在乎是不是了解她的行蹤,只是明明大家都在框里,偏偏沒有她,便在心里責怪她沒有組織紀律性、不參加集體活動,于是要求她多拍點照片。
然而,她拒絕了。一大堆理由,其中有一條就是:鏡頭對準的活動都不自然,無聊!
或許吧!她是對的。而明明我也是這么認為的——去享受,去投入,去真正地參與,然而我被家長群的環境影響了,開始變得在乎一些表面的東西,比如那些該死的照片。
熱愛生活,必須遠離家長群啊!哈哈~~~
很少有人可以勉強萌,改變她的堅持。小時候,這種固執己見是不聽話,讓外公外婆無奈;少年時,這種義無反顧是逆反,讓爸爸搖頭……而在這其中,我一邊猶豫一邊依然保護著她的“己見”——所有大人的意見只是建議,你有權利做出自己的選擇。
一直以來,我都希望她能成長為一個不受別人擺布的人,一個自由獨立的人,一個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能表達清楚的人。我竭力避免在她面前說“你必須這樣做”或者“你不可以那樣做”,我會跟她說“媽媽給你個建議”……我一直深感欣慰的是,她總是主動選擇和我一樣的觀點。
是的,我仿佛更多等著她來征求我們的建議,習慣了她對我的信任,所以對于她直接做出自己的決定并沒有做好心理準備。直到她越來越獨立,我的建議被否決的次數也越來越多,我開始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教育讓她變得叛逆、不聽話;開始暗暗“嘲諷”自己“咎由自取”,但又一遍安撫自己“聽話的孩子有什么用”……
我想,我對于民主和自由的理解終究還是帶著對權威和經驗的尊崇,那些“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長”的思想實際上不動聲色地產生巨大的磁場效應。那些“我是為你好”的理論何嘗不是“說服力”的最強大的依據。
其實,她何嘗不是正在朝著獨立女孩的方向前進。
記得有一次,她和妹妹鬧矛盾。妹妹很委屈,一個人默默待在角落里。我責怪張小萌沒有姐姐的樣子,希望她主動示好。萌就是不肯示弱,而且越來越生氣,索性自己跑開了。事后我說,一點小事低個頭認個錯,大家開心了就好了,干嗎這么較真。她說,這是原則——“我不是不能道歉,但我討厭妹妹受了委屈以后可憐的樣子。我討厭人人都認為是我錯的樣子,看起來好像她受委屈。實際上你們都在責怪我,真正受委屈的是我,是我!”
這話讓我如夢初醒。不是嗎?示弱的一方總是贏得更多的支持和同情,可誰又知道逞強的一方在孤軍作戰?我說:“如果你受了委屈,那你會怎么表現?”
她大義凜然地說:“我要是生氣,我就一跺腳轉身離開;‘哼,我不要你們了’,我才不要別人可憐自己。”
不知為什么,她說這話的時候,我想起她倔強的樣子,很心疼。因為我知道,這樣“不肯低頭”的人是最容易傷到自己。而在我的記憶中,她“低頭”的記錄幾乎沒有。這樣的倔強,寧可被誤會不肯低頭的人,不知道以后要遭受多少誤解和委屈。
可是,我欣賞這樣的倔強。因為她是不會讓別人背負良心債的,她會把所有的良心債一個人扛起。
還記得有一次,有個同學讓她幫忙抄寫英語課文。她本來不答應;后來人家再三要求,就答應了。
我問:他干嗎讓你幫他抄寫英語課文?
她說:我沒問。我想既然他讓我幫忙,抄一下我自己也順便可以背熟課文,就幫他抄一下唄。
我問:你怎么不問問干嗎讓你抄寫啊?
她回答:我覺得,別人讓我做什么,我要么同意,要么拒絕,不要問為什么。他們總有自己的理由,但跟我沒關系。
我問:你不好奇嗎?
她回答:我想他讓我抄寫的時候,大概就在等我問為什么。但他應該主動告訴我。而他既然不直接說明,我也不想問。再說,他真要有什么想法想讓我知道,一定還會通過其他的方式讓我知道。我沒必要問。
我看著她,反復問自己真的認識張小萌嗎?她的這份淡定,是我可以做到的嗎?逗比如你,才是真正的高冷女神!
這些小事,讓我重新認識張小萌:她的世界,愛憎分明,拒絕試探;在誤解面前,懶得辯解,保持沉默。
好吧,好好享受游學之旅吧,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