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四節氣與禮樂文化
- 霍福
- 3371字
- 2024-02-05 16:01:08
第二節 節氣演變與設置
(一)節氣的演進
二十四節氣制度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演變,直到漢武帝時期才基本確定下來,之后節氣順序偶有調換,但《淮南子·天文訓》記載的次序一直流傳到了今天。
1.節氣的發展成形
不少學者從《尚書》《詩經》等古典文獻中梳理二十四節氣發展線索,找到不少依據。劉錫誠先生梳理《禮記·月令》發現,其中只記載了立春、雨水、立夏、小暑、立秋、立冬、白露等7個節氣名。[48]《逸周書·周月解》記載了十二個中氣,“春三月中氣:雨水、春分、谷雨;夏三月中氣:小滿、夏至、大暑;秋三月中氣:處暑、秋分、霜降;冬三月中氣:小雪、冬至、大寒。”[49]《逸周書·時訓解》又記載了全部二十四節氣名稱,同時記載了各節氣的物候。[50]劉錫誠先生認為,《逸周書》寫于周秦或因于周秦,比一般認為最早記載二十四節氣的西漢讖緯文獻《孝經緯》要早,《孝經緯》中二十四節氣排列,特別是清明排序與《淮南子·天文訓》相同,二書的成書時間可能是同時代的。[51]
劉宗迪認為,節氣萌芽于西周時期,《夏小正》中“正月啟蟄”和《詩經·豳風·七月》中“九月肅霜,十月滌場”的記載,正是后來的立春、霜降兩個節氣的濫觴。到戰國后期,《禮記·月令》中已經有了“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和“四仲”(仲春之月日夜分即春分、仲秋之月日夜分即秋分、仲夏之月日長至即夏至、仲冬之月日短至即冬至)節氣,從孟春之月“蟄蟲始振”,仲春之月“始雨水”,孟夏之月“農乃登麥”,仲夏之月“小暑至”,孟秋之月“白露降”,季秋之月“霜始降”等記載中后來深化出了驚蟄、雨水、芒種、小暑、白露、霜降幾個節氣。[52]
二十四節氣的基本思想是在古人認識自然界的過程中形成的。《禮記·月令》有“始雨水,桃始華”“小暑至,螳螂生”“是月也,日長至”“涼風至,白露降”“是月也,霜始降”“季冬行秋令,則白露蚤降”等記載,是對天文、地文、人文知識的認識和總結。春秋時期,人們認識到鳥與節氣有直接關聯,《左傳·昭公十七年》:“玄鳥氏,司分者也;伯趙氏,司至者也;青鳥氏,司啟者也;丹鳥氏,司閉者也。”[53]陳旸解讀認為,玄鳥(燕子)春分來,秋分去;伯趙(伯勞鳥)夏至鳴,冬至止;青鳥立春、立夏啟,丹鳥立秋、立冬閉,這種關系說明當時已經掌握了四立兩分兩至八個節氣。[54]
有學人認為,在中國產生二十四節氣制度,還與當時東西方同處于“文化軸心”時代、北緯30度神秘文化現象、有利的自然環境、高度發展的天文學以及秦漢時期的郡縣制度等有緊密關聯。[55]韓湘玲等人從《呂氏春秋》和《淮南子》的成書時間推測,認為二十四節氣形成于公元前239年到公元前137年之間的秦漢時代。[56]
2.節氣的順序改換
節氣自成形以來,順序不斷演變,大概到南北朝時期才完全確定下來。《逸周書》所記的二十四節氣順序為:立春、驚蟄、雨水、春分、谷雨、清明、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排序與現在不同。[57]《淮南子·天文訓》中驚蟄與雨水調換了位置,谷雨與清明調換了位置。但王引之認為,《淮南子》本來的順序應該是驚蟄在雨水前,谷雨在清明前,漢武帝以后才被后人根據當時的節氣順序作了改動。他引《漢書·律歷志》記載說:“‘諏訾中驚蟄,今曰雨水;降婁初雨水,今曰驚蟄;大梁初谷雨,今曰清明;中清明,今曰谷雨。’是漢初驚蟄在雨水前,谷雨在清明前也。”[58]又引資料說:“《逸周書·周月篇》:‘春三月中氣,驚蟄、春分、清明’,今本作‘雨水、春分、谷雨’。《時訓篇》‘驚蟄、雨水、谷雨、清明’今本雨水在驚蟄前,清明在谷雨前,皆后人所改。”[59]
唐朝孔穎達正義說,驚蟄和雨水順序為西漢末年劉歆《三統歷》中所改,“云‘漢始亦以驚蟄為正月中’者,以漢之時立春為正月節,驚蟄為正月中氣,雨水為二月節,春分為二月中氣。至前漢之末,以雨水為正月中,驚蟄為二月節,故《律歷志》云:‘正月立春節,雨水中。二月驚蟄節,春分中。’是前漢之末,劉歆作《三統歷》,改驚蟄為二月節。’又‘鄭以舊歷正月啟蟄,即驚也,故云‘漢始亦以驚蟄為正月中’。但蟄蟲正月始驚,二月大驚,故在后移驚蟄為二月節,雨水為正月中,凡二十四氣。”[60]
西漢末年,劉歆《三統歷》節氣順序為:“正月節立春,雨水中。二月節驚蟄,春分中。三月節谷雨,清明中。四月節立夏,小滿中。五月節芒種,夏至中。六月節小暑,大暑中。七月節立秋,處暑中。八月節白露,秋分中。九月節寒露,霜降中。十月節立冬,小雪中。十一月節大雪,冬至中。十二月節小寒,大寒中”。[61]驚蟄和雨水已經改了順序,但谷雨和清明仍未改動。
到唐朝初年,清明和谷雨順序已經改定。孔穎達說:“按《通卦驗》及今歷,以清明為三月節,谷雨為三月中,余皆與《律歷志》并同。”孔穎達所謂“今歷”,大概指的是唐初頒發的《戊寅歷》。另據武家璧檢索,[62]《通卦驗》書名最早見于《宋書》,據此推斷,清明、谷雨兩個節氣順序大概到南北朝時期才被改定,有人又對《淮南子》節氣順序進行改寫刊行,此后二十四節氣順序以《淮南子》的名義一直流傳至今。
《逸周書》記載的中氣與今天相同,有一種可能是《逸周書》節氣篇成書于東周時期,并以洛陽為參照寫成,《淮南子》以西漢長安為參照,所以順序有改動。魏晉南北朝時期,洛陽成為曹魏、西晉、北魏的都城,大概此時節氣又改為東周順序。
(二)節氣的設置
1.農歷節氣設置
節氣在古代被分為節、中氣或氣。關于節氣設立的原則,《禮記正義》作了詳細說明:“凡二十四氣,氣有十五日有余;每氣中半分之,為四十八氣,氣有十五日有余;每氣中半分之,為四十八氣,氣有七日半有余,故鄭注《周禮》云‘有四十八箭’,是一氣易一箭也。凡二十四氣,每三分之,七十二氣,氣間五日有余,故一年有七十二候也”。[63]
有觀點認為,雖然二十四節氣產生于黃河中下游地區,但流傳廣泛的《二十四節氣歌》卻首先編成于長江中下游。[64]《二十四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每個月分配兩個節氣,兩個節氣之間相差15天。正常的節氣和中氣分布如表1-1所示。
表1-1 四季節氣和中氣分布

2.公歷節氣日期
據劉宇鈞研究,西歷只有四大節氣,并規定3月21日為春分。在中歷中,春分是二月中氣,必在二月之內。中歷閏月在二、三月時春分就在二月底,閏月在晚秋時,下一年春分就在二月初,春節到來較遲,所以春節在1月21日至2月20日之間浮動。[65]另據美國普渡大學教授朱永棠整理,自2000至2100年年歷中每個節氣對應3個陽歷日,見表1-2。[66]
表1-2 2000~2100年節氣對應日期(陽歷)

(三)其他時節制度
在古代,二十四節氣形成的同時,還產生了其他時節制度,一同成為古人認知自然人文的重要成果。由于官方維護二十四節氣,其他時節制度逐漸消失或成為某些領域內的參照標準。
1.三十時節制度
戰國時期,還出現了一套三十時節制度,后世沒有流傳開來。《管子·幼官第八》記載了三十節氣:
春(8個):地氣發,小卯,天氣下,義氣至,清明,始卯,中卯,下卯。
夏(7個):小郢,絕氣下,中郢,中絕,大暑至,中暑,小暑終。
秋(8個):期風至,小卯,白露下,復理,始節,始卯,中卯,下卯。
冬(7個):始寒,小榆,中寒,中榆,寒至,大寒之陰,大寒終。[67]
其中“地氣發”一詞在青海河湟民間至今仍在使用。民國時期,陜西延安洛川縣人也說:“麥:八月逢三卯(有三個卯日也),種麥不宜早。”[68]由此推測,《管子》所記的三十時節可能是當時在民間形成的一套節氣制度。后來官方節氣進入歷法,并在國家力量的維護下逐漸取代了民間節氣。李零對《管子》所記三十時節和《漢書·律歷志下》所記二十四節氣進行了列表對照,茲轉錄如下,見表1-3。
表1-3 三十時節與二十四節氣

表1-3 三十時節與二十四節氣-續表

2.六季歷
六季歷記載于《黃帝內經·素問》。據秦廣忱研究,[69]六季歷以大寒為歲首,將一年平分為風、暑、火、濕、燥、寒六個階段,即六季,因為它占有二十四節氣中的全部中氣,秦廣忱將之稱為“十二中氣歷”。這是一套完全不同于一年四季和二十四節氣之外的農業季節歷,一年為365.25天,每季為365.25/6天,一天又分為100刻。第一季稱為初六,以后稱為六二、六三、六四。秦廣忱認為六季歷符合黃河中下游常年的天氣特點,其中雨季始于大暑的提法與黃河流域全年降雨曲線相一致。六季歷至今仍在中醫等少數領域使用,但沒有成為官方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