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捐納概念的核心內涵及其檢討
從某種意義上說,捐納是一場無數個體與國家之間特定的資源互換游戲。在國家的允許下,經過朝廷系列的精心制度設計,人們遵從特定的游戲規則,進行經濟資本與其他社會資本乃至權力資本的交換。捐納對于我們理解清代社會運作的特定邏輯,尤其是國家治理的核心規則,有著特殊的意義。
置身于捐納的游戲場中,就參與交易的個體來說,捐納是人們升遷的重要通道,也是助力人們獲取更多資本的重要砝碼。對于何宗遜等人來說,在官場中直接獲取捐納回報顯然很難,但是他們愿意花費真金白銀,獲取仕途的某種便利或者人生的某種特定資本,這是一場自愿的交易,更是一場豪賭。對于他們來說,他們從來都是知道某一個特定資本的價格,都想了解每一次新規則的出臺,他們都愿意投入這場特意為他們設計的游戲。對于游戲的主持者來說,朝廷也從來都是心知肚明,他們既想要快速獲得大量現金,同時也希望這場游戲不給自己的統治帶來過多的損害。他們調整捐納的品種,估量每次捐納的收益,最終在越來越泛濫的過程中收場。
在捐納這場交易之中,誰是受害者?是捐納者本人,還是其他讀書士人,又或是所有的被統治民眾,抑或清朝統治者呢?我們需要對這場交易進行特別的歷史情境界定。需要界定的是,本書所使用的“捐納”概念,盡管與以往“賣官鬻爵”有所差別,但其本質仍然是指出售權力及其衍生商品。“國家治理”主要是指古代國家統治者如何進行日常統治和處理社會危機,即清代統治者怎樣在艱難的內外困境中,處理自身危機,采取捐納等非常規手段汲取民眾資源,渡過難關,它也是了解古代國家管理與政治運作的關鍵機制之一。本書的研究時段為清初至鴉片戰爭,少數地方有所延伸。
(一)清代捐納的時代特征
這場持續的捐納游戲,究竟是傳統社會中固定的治理項目,還是清代統治中獨有的現象呢?或者說,它在清代國家治理中扮演何種特殊的角色,與傳統王朝國家有著何種的差異呢?
近些年來,清史研究的重要進展是開始重視清朝的制度建設,清朝自身獨創的諸多制度設計受到格外的重視,特別是八旗制度、奏折制度、秘密立儲制度和駐防制度等,均成為了解清代政治文化和國家治理的重要路徑。[52]相反,一些傳統社會中長期沿襲的制度卻未能得到應有的重視,如科舉制度、倉儲制度和戶籍制度等。抑或說,這種制度在清代延續發展的獨特性與創造性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重要的原因是,人們還只是注意到“清承明制”的歷史連續性方面,而對清代制度的創造性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事實上,諸多歷史上長期傳承的制度如科舉、戶籍等,在清代依據特定的國情也有所變化。以往有關清代捐納制度的研究,仍然更多地強調明清制度的傳承與統一,有意或無意地忽視明清科舉、捐納制度的差異性,特別是清代捐納制度的特殊性。從捐納制度來說,清代的創造性與適應性與明代更是有著明顯的差距。在清代國家權力架構與運作體系中,捐納制度扮演了一個關鍵的角色。
相比明朝和其他傳統王朝,捐納在清代國家治理中扮演著更為特殊的角色。因為,在清代的國家治理中,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旗人以幾十萬人統治廣大的數億民眾,以少馭多,難度自然不小。對于統治者來說,選取合理制度,調控各種資源,加強國家治理是一個需要時時考量的難題。以往學者更多從民族沖突或融合的視角來觀察清代社會的基本矛盾,研究清代滿漢文化的直接沖突與權力斗爭。實際上,以制度為媒介,可以觀察相當長時段內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沖突和權力競爭,捐納作為各個民族各種資本競爭、溝通和轉換的重要渠道,在展示清代國家權力生成、演變和運作方面扮演著特殊的角色。簡單地說,捐納不僅是個體與國家之間的交易,也是不同群體之間的交易,是不同群體之間的競爭。如滿漢之間,除了日常的生活競爭外,還有政治上的權力分配、經濟上的資源互補。他們的較量是長期的,也是全方位的。
(二)清代捐納的社會形象
清代捐納是不是一種權錢交易的勾當呢?如果從運作機制本身來看,清代捐納是一種國家與民眾之間的合法資源交易。不明白這一點,就很難分析清代捐納制度的獨特社會形象,也無法深入理解其背后國家治理邏輯的深層含義,以及捐納對社會流動、社會變遷所產生的獨特作用。事實上,以清代捐納制度為研究對象,從政治權力的多重建構,日常治理與危機治理,政治資本、社會資本與經濟資本的互動等多重視角,來檢討傳統社會政治運作體系的內在邏輯與基本矛盾,解析傳統社會中政治與經濟運作的實際狀態,進而展示傳統社會政治運作的內在機制和特定邏輯,正成為新時期捐納研究的重要發展方向。
在以往研究中,捐納制度大多以負面的形象出現,賣官鬻爵與貪官污吏總是緊密聯系在一起。[53]可是,人們不禁發問,為什么這樣的制度能夠堂而皇之存在且歷久不衰呢?當學人進入歷史深處,會發現事情遠比人們想象的復雜。當我們從捐納的市場交易本身來看,對于這場買賣的雙方立場、訴求,買賣的具體商品以及支付的費用,需要重新界定,不可一概而論,更不能簡單地將其與非法交易掛鉤。首先,作為賣方,國家出售的是稀缺資源,大致可分為三類商品。一是純粹的榮譽產品,以封典、稱號等為主,對個人是一種精神性的鼓勵,也是一種典型的社會資本。特別是對祖先的封賞,體現了子孫的孝順和對國家報效的熱忱。二是任官的資歷或者學考的資歷,這是捐納商品的大頭所在,不僅包括科舉考試中各類資格的出售,同時還包括銓選升遷中的資格。此類產品是廣大民眾的剛需,受到熱烈的追捧。三是實際的官職,如縣官等,它往往在特定的歷史階段或者情境中出現,如康熙年間的捐納和晚清的實官捐制等。這類產品往往極為稀少,存在的數目和時間都極為有限。其次,對于買方來說,購買商品也需要一定的資格,如考試的資格需要身家清白等,任官的資格更是要求有對應的級別基礎。當然,購買商品最需要的是金錢。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產品具有較長的保質期限,如監生的資格,只要捐主沒有考取舉人,或者沒有去世,這個身份都是伴隨終生的。最后,買賣的規則是向社會公布的,也是向所有符合條件的人敞開的。不管是滿人還是滿人以外的人群,不管年長還是年少,不管文化程度高還是低,大家都要支付相應數量的銀子才能得到對應的榮譽、資歷或實職。在這場交易中,買方和賣方都堅守了公平和自愿的原則。從留下的歷史記錄來看,每項捐納都有對應的則例規定,如何執行,如何實施,都有詳細的規定,其手續的復雜和執行的高效,都讓后人嘆為觀止。
當然,也不能把這種交易與現代交易完全等同,對交易者的資格也有一定的時代的特定要求,如對購買者的性別還是有所限制,女性不能當官,不能入學,自然也不能捐納。需要強調的是,在清代社會中,這是一場影響所有民眾的游戲。對于很多家族來說,捐納需要數代積累,共同競爭,對于民眾生活的影響可謂深遠。
一場由國家主導、允許大部分人自由參與、公平買賣的交易活動,為什么又受到如此多士人的攻擊,特別是很多士人對此總是諱莫如深?這必然涉及國家出售商品的性質。這種商品的出售是否影響國家治理的正常秩序,是否影響社會風氣呢?這是當時士人最為擔心的。批評激烈的如陸隴其,他指責捐納褻瀆清廉風氣:“若保舉可以捐納,則是‘清廉’二字,可捐納而得也。此不待辨而知其不可矣。……且捐納先用之人,大抵皆奔競躁進之人,故多一先用之人,即多一害民之人,此又不待辨而知其不可矣。”[54]不過,自康熙十三年、十四年捐納縣官實職后,清朝政府對于實官出售的限制非常嚴格,大多數時期內基本沒有發生,除了晚清的實官零星出售外。
清朝政府究竟出售何種商品,其與權力有何種關系,這些是本書深入討論的問題。臺灣學者陳寬強從政治學出發,認為金錢與政治關系最為緊密,“捐納制度將政治權力商品化,政治上的名和位,均可以金錢交易而得,官可賣,爵可鬻,這種交易循朝廷所規定的程序公開而合法進行,因而形成政治制度之一環”。[55]“權力商品化”的提法隱約地指出了捐納與政治和國家治理的某種聯系,但是權力在何種條件下成為商品,權力或者權力的衍生品如何成為商品,商品需要何種條件和境遇才能幫助人們獲得真正的權力,仍是需要詳細界定的問題。
清代捐納交易中,人們所指責的直接權力買賣是非常罕見的。有清一代,實官售賣除了康熙年間和晚清以外,基本沒有。即使特定歷史危急情境中的售官,所售官職也大都為小官,縣官就是其中比較重要的官職。做官、求學的資格或資歷,才構成捐納買賣的主體內容。關系到清代統治安危的關鍵部門的核心權力是不會出售的。即使再多的金錢也不可能購買無限的權力,這是傳統社會統治者心知肚明的道理。對于國家來說,也有一個成本的考慮,售出的東西是很難危及自身安全,或者說立馬威脅自身統治的。換句話說,在權力的商品化過程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是賣方市場,出售的大多是權力的衍生品。從收益方面來看,捐納確實是一條來錢最快的路徑。在特定的情勢下,國家可以通過特殊手段,合法快速籌集到大量資金,從而解決自然災害、財政危機或者國家統治危機。
不過,放到整個國家主導下的治理體系中來看,權力的商品化顯然會傷害權力的運作,但是這種損害又在國家可控范圍之內,以權力商品獲取短時利益,換取統治的基本生存,這種犧牲還是可以承受的。打個簡單的比方,壁虎遇到危急時刻,也會斷尾求生。對于清朝統治者來說,犧牲部分官職,換取救命資金,這樣的行為也有著一定的統治理性,并非完全不可理解。
(三)清代捐納的治理角色
清代捐納究竟有什么特殊作用,讓朝廷非得堅持呢?簡單來說,捐納扮演了國家治理中救急箱的角色。
從資金的籌措來看,捐納這種交易在整個治理體系中,相比其他“融資”手段,顯得更加安全。相比征稅來說,捐納對民眾有著更大的吸引力,畢竟這是國家與民眾之間的平等交易,是有保障、有回報的交易。無論是對個體的民眾還是整體的國家而言,捐納似乎都有益無害,更多受損的是社會的底層群眾或普通的讀書人。很多士人,他們讀書中舉前往往抨擊捐納,但是到了自己身居高位的時候卻偷偷給子孫捐納,翁同龢就是典型。[56]捐納與科舉一樣,是傳統社會中一種智力與金錢的競爭游戲,其與民眾生活的密切程度,對社會發展的巨大影響,似乎值得學人予以更多的關注。
政治上有損官僚隊伍素質,經濟上有益于國家財政,這是以往學者對捐納的定性。從研究成果來看,捐納有益于國家財政的結論,似乎更加明確。湯象龍的統計就是經典的例子。[57]捐納的規模,也在張仲禮的統計之中。[58]捐納對于官僚隊伍素質的降低影響有多大,缺少更多的實證研究。清朝政府為什么總是使用捐納這種方式解決財政危機呢?背后的邏輯是什么呢?捐納對于清代官僚機器的腐蝕又有多深程度呢?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清代捐納異于前朝,最凸顯之處在于其與政治權力結構緊密相關,是滿漢政治勢力對抗的重要隱性場域。清朝實施崇滿法明、滿漢共治的統治政策,一面維護八旗、弘揚滿洲特色,另一面又積極開科舉士、借鑒傳統社會治理經驗。倚滿治漢,以武治文,無疑是清朝統治策略的根本特征。[59]特別是八旗駐防制度的設置、八旗科舉制度的創設,都體現了這種統治策略的深入與貫徹。清初統治者勵精圖治,在政權建設、社會管理、權力建構等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不過,伴隨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時間的推移,統治管理方面也留下了諸多隱患。
最為明顯的是,清代統治者對于怎樣鞏固自己的統治基礎,怎樣培養自己的后備力量,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機。乾隆后期,八旗生計問題開始突出,此后一直未能解決。八旗生計問題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滿族統治集團的危機,特別是生存危機。重要的是,滿族統治集團的軍事力量也日漸衰落,特別是八旗的戰斗力,誠如孟森等指出,滿族統治集團的競爭力開始日漸消退。[60]更為隱性的是,八旗科舉的發展使得科舉常規化,使之成為滿人進入全國官僚集團的重要途徑,但也使得旗人直接進入權力體系的渠道越來越少。科舉制度及捐納制度在消解滿人競爭力、統治力方面的特定影響,正是本書力圖突破之處。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太平天國運動,它對清朝統治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打擊。為了拯救自身,清朝政府對于捐納制度的使用到了惡性透支的地步,大量的捐納特別是地區性增廣學額,使得科舉制度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張仲禮統計了太平天國運動前后紳士的數量,幾乎成倍地增加,而捐納就是最為重要的因素。怎樣看待這樣的紳士群體擴張,怎樣看待戰爭對國家治理造成的沖擊?特別是同光年間清廷大量獎勵個人紳士,他們或捐輸賑務,或捐輸洋務、海防,或捐輸海運,等等。捐納補償成為清朝政府動員地方力量、汲取地方資源極為重要的路徑。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晚清捐納中,漢族人士的捐納數量與滿蒙的數量幾乎不可同日而語。參與政治決策的滿漢勢力再次發生傾斜。
清朝統治者雖知捐納制度對其政權合法性、官吏管理的損害,卻迫于生存與生計考慮,不得不持續推行,以此彌補財政之急需,解決統治危機。捐納制度成為清朝維系統治的重要造血工具,是其應對社會危機和自然危機的重要法寶之一,它的更替變遷軌跡獨特地反映了有清一代國運的興衰。簡單地說,一次或兩次的捐納肯定難以損害清朝政府的肌體,但是持續的多次損害,乃至無底線透支,最終不僅使得這種制度本身失去效力,更重要的是,國家的信任體系遭受到巨大的沖擊。滿漢兩大群體在特定的捐納場中隱性對抗了200多年,最終的結果是漢族士人進入仕途的體量和群體力量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長期的隱性對抗最終改變了不同階級和不同群體之間的力量對比,影響了滿漢對抗的根本趨勢。
概而言之,捐納的核心內涵是清代社會各種資源的置換平臺,包括經濟資本、政治資本乃至社會資本。在特定的歷史情境中,捐納在清代社會中得以公開有序進行,扮演了國家治理中救急箱的重要角色,這是以往王朝中很難出現的現象,需要理性地看待,而不是一味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