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就干:互聯網時代的高效時間管理法
- 發憤的草莓
- 2764字
- 2023-11-17 17:12:23
走上個人管理之路,你需要一張地圖
在構建個人管理系統的過程中,每個人大致會經歷“淡漠、焦慮、上道、平穩”四個階段。

圖1.3 個人管理發展四階段
Step1:淡漠階段——腳踩西瓜皮
有人戲稱,現在的年輕人是“抱大的一代”,被父母長輩包辦了許多事情,他們看似無憂無慮,閑了玩、餓了吃、困了睡,不用考慮太多事情。反正到了什么階段干什么事就行,上學時讀書,畢業時找工作,三十歲左右結婚,結婚后生子,一直是“等事做”,從不想“找事做”,在幾乎所有的人生重大選擇中,都沒能發出自己心底的聲音。
這個階段通常處于“盲”的狀態,對個人混亂無序的狀態全然無視,對“個人管理”態度淡漠——既不了解也沒興趣。有限的視野會綁住行為。當腦中沒有這個概念時,你不會主動去想這件事,更別提用它來改變自己。
有的人可能一輩子都在這個階段中而渾然不知,肉身像腳踩著西瓜皮一樣,滑到哪里算哪里。
Step2:焦慮階段——恨鐵不成鋼
處于淡漠階段的人,也不全是一輩子暈暈乎乎的。有的很幸運,在關鍵時刻“開竅”。
可能是分享會上某位朋友一句雞血滿滿、擲地有聲的話:“你浪費的今天,正是昨日逝去的人奢望的明天!”可能是一張A4紙上醒目的文字:“人生只有900格(假設人生有75歲高質量生活,即人生有900個月),你在哪一格?”可能是一位名師的點撥,可能是一系列令人手足無措的事情紛來沓至。這些“導火線”燃起,頭腦里劈里啪啦、狂轟濫炸。
之后就像開天眼一樣,看見以往不曾察覺的生活狀態——茫、亂、忙、慢。茫,是迷茫,是無方向或方向太多;亂,是雜亂,是各方面不講分類的無條理;忙,是忙碌,是每天不顧方向地埋頭苦干;慢,是慢速,是對提升效率無能為力。于是,一個重要的問題敲擊大腦,沉睡的心智覺醒:“我是不是該干點什么?”
于是決心要改變自己,把原本閑聊、閑逛、閑玩的時間湊在一起,放在學習、看書、碼字上,做一切認為有意義的事情。日程安排得滿滿當當,沒有一點喘息的空間。想把一切納入懷中,卻感到力不從心,開始焦慮不安。
比如,很多小伙伴在這個階段會問:
“這個想學,那個想學,但究竟該先從哪個下手?”
“我不知道人生的目標是什么,不知道想成為什么樣的人,怎么辦?”
“我看了很多時間管理的書,但是沒效果,你的方法有用嗎?”
“我想養成一個習慣,可是總是在行動中忘記了,能幫幫我嗎?”
一段時間后,狀況毫無起色,就會有一部分人開始安慰自己:“那么努力干嗎呢,平庸就平庸點吧,我也就這點本事。”索性給“個人管理”安了個“無用之物”的帽子。內心帶著一股怨氣,繼續回到原來淡漠階段的狀態。好像印證了電影《后會無期》中那句話:道理都懂,就是過不好生活。
要度過這個階段,有一個關鍵——耐心。這是和過往的自己拔河,正處于拉距階段。不少人是明白道理的,但往往心一急,等不到時間就轉身離開,在這一階段被擊垮了。
Step3:上道階段——風正一帆懸
在上一階段的人,有一部分知道自己離“好”的標準有一段路要走,保持著“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韌勁,嘗試構建自己的個人管理系統的三大塊——行動管理、知識管理、目標管理,把自己推上成長快車道。
在構建系統前,他們先對自己的各方面進行了解,從實物梳理到人生梳理,做到規范有序。特別是“人生梳理”這點很重要,知道自己在哪里,才能規劃去哪里;知道要去哪里,有限注意力就有聚攏投放之處。別以為每個人一定清楚“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想想你是不是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但很難一口說出自己“想要”什么。
這個階段從模仿開始,但別人成功的經驗在你這里未必奏效,所以肯定會遭遇不順。剛開始需要刻意為之,有些費力,稍不留心會放松自我要求,比如,偷懶不制訂計劃、不愿定期回顧、做事不先思考目的等。不過沒關系,這是必經之路。
最重要的是進行嘗試時,遇到困難別急著否定方法和工具,先想想是不是自己的問題。在這個階段制訂計劃,執行計劃,不停地試錯,回顧反思再調整方向。這個過程叫作“刻意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1],強調要持續在“學習區”做自己做不好的事才能提升能力。
能夠扛下來的,一定是抱著“問題是成長機會”這種想法的人,扛下來之后,戰斗力一定會大增。隨著慢慢完善、迭代更新,在這個階段磨合出適合自己的個人管理系統。在運行中一旦發現漏洞,繼續修整、不斷完善、實現螺旋式上升。
這個階段處于“有覺且有能”的狀態,能覺察到自己哪里不足,更有能力去改變這種不足,也就是知道“往哪里發力”“怎么發力”,你打造的個人管理系統開始顯現效率,你開始嘗到甜頭,如風起帆動,快速前進,是為“風正一帆懸”。
Step4:平穩階段——潤物細無聲
一個人運用個人管理系統嘗到甜頭,會促使他持續運用,持續運用又讓他再次嘗到甜頭,形成積極循環圈,發生質的飛躍。個人管理變成自動化的行為,系統運作順暢,渾然天成,毫不費力。
這時候,生活有條理,工作高效率,各種好習慣已成自然,如“潤物細無聲”般悄無聲息地融入生活,變得像早上起床后洗臉、刷牙那樣自然。雖感覺不到它們的存在,但經歷者的生活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
當然,要達到這個層次,需要長時間的訓練和積累,一步一個腳印,直到對個人管理的“道”“術”“器”各層面爛熟于心,用之于無形、無聲;如同武林高手要練成無與倫比的內功一樣,非一蹴而就。這個階段也是我們在個人管理上的目標。
在個人管理之路的四個階段中,一部分人長年處于第一階段的水平。大部分人都能進入第二階段,只是在第二階段會進行分化,其中一部分人一直在原地轉圈圈,終其一生只停留在第二階段不得前行,陷入無法提升個人綜合能力和價值的困境;另外一部分人幸運地進入第三階段,在錘煉中逐漸向第四階段靠攏。
如果處在第一和第二階段,有沒有什么突破之道呢?
如果在第一階段(淡漠),可以多看好書和優質視頻(比如《一席》、TED演講集),勤加思考,開闊視野;多見識牛人,找到自己心目中的榜樣,尋求開啟心智的觸點,提升覺察自身問題的能力和改變自我的動力。
如果在第二階段(焦慮),心里要明白“急不來”,要拿出越挫越勇的精神,相信積累的力量,而不是碰到困難就退回“舒適區”,躲進自己的“蝸牛殼”里。要知道,成長本來就是一個升級打怪獸的過程,怎么可以被小怪獸嚇跑呢?不妨通過“計劃—行動—檢驗—改進—(計劃—……)”的不斷循環,加上寫反思日記,磨合出最適合自己的個人管理系統。如果想縮短這個階段的探索時間,可以請教這方面的高手。

圖1.4 碰到困難就退回“舒適區”嗎?
綜上來看,個人管理的方法和工具不是無用之物,但使用者的心智水平必須跟得上,才能使其發揮最佳效果。所以,在構建個人管理系統的過程中,不妨讀讀與心智開啟相關的書籍,扭轉固有的壞心智模式。
你不妨根據這個“地圖”定位一下自己在個人管理之路上的位置,問問你自己“我目前處于四個階段的哪個位置?”“目前有什么壞的心智模式阻礙我了?”“往后可以怎么走?”祝你在成長路上撥開迷霧,搭乘快車疾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