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銀河墜入身體:川端康成(日本文學名家十講04)
- 楊照
- 1296字
- 2023-11-15 14:50:40
被裁剪的《相片》
然后再讀篇幅又比《金絲雀》更短一點的《相片》。
小說的敘事者是一個自認長得很丑的詩人。顯然他一直對自己的長相有著自卑感,甚至他之所以專注于寫作,并以此得到成就,一部分是來自這種自卑感的刺激。
他當然不喜歡拍照,很少留下相片。極少數會拍照的一個場合,是四五年前訂婚時,非得和訂婚對象拍的合照。他說:“我沒有自信在我一生當中還能再碰到一個像這樣的女人,直到現在,那照片仍然是我的美好回憶。”
然而小說精簡到這種地步,只告訴我們他訂婚了,卻沒有結婚,這個女人現在不在他身邊。他應該是不愿意多說這段失去生命中重要對象的經歷吧!
有一家雜志社刊登他的作品時,跟他要照片。他找到的一張是和訂婚對象以及她的姐姐合拍的。他只好將其他兩個人剪下來,將只留著他自己的那部分寄過去。過了一陣子,又遇到報社也要照片,他再也沒有別的照片了,只剩下那張訂婚照。所以他用同樣的方式,將未婚妻剪下來,把自己那部分寄過去,然后特別交代,照片使用完畢一定要還他。但后來人家沒有把照片送回來。
如此他失去了那張合照。突然之間,他看著那剩下來的一半,只有未婚妻的影像,心里有了更深的遺憾與痛苦。這就是小說中最重要的“新感覺”——剩下來的這一半徹底變質了。過去看著兩個人的合影,會記得當時才十七歲、正墜入情網的女孩多么耀眼、多么出色?,F在她身邊那個長得很丑的男人不見了,單獨看女孩的面貌形體,變得毫不起眼。
一方面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的主觀作用,另一方面是男人的丑發揮了對比、襯托作用吧?相片中那個明明原來那么好看的女孩,竟然就隨著相片另一半被剪掉而消失了!
他體會到,貴重的不是客觀的相片顯影,而是相片存留在我們主觀中的記憶。進而他痛悔了自己的錯誤,不只是不應該將相片剪開寄給報社,而且竟然沒有想到、沒有選擇另外一個可能的做法。
那就是直接將整張相片寄給報社刊登,那樣很可能現在已經變成女人的那個女孩,會驚訝地在報紙上看到自己從前的模樣,進而想到“雖然只和這個男人有過短短的一段戀情,他竟然一直都還記得啊”。如果不去剪照片,那么不只是心目中女孩的美麗影像不會被破壞,甚至還可能將不知去了哪里的情人找回來,重回他的懷抱。
在心里想象女孩從報上看到那張相片會有的反應:“這個人怎么會這樣?怎么連我的相片都登上去了呢?他難道不知道旁邊還有我嗎?”如此反應時,女人感動了。
這是掌中小說處理“瞬間”的另一次精彩示范。關鍵瞬間的一念之差,然而是做決定時自己沒有意識到可能產生多大差異的這一念與那一念。剪開相片時無從意識到自己主觀里看到的照片會就此被改變了。那女孩客觀的長相當然不會變,但自己眼中看到的從來不是客觀的,是透過和自卑丑陋形象對比產生的主觀印象,將自己剪掉,那個對比下顯得美麗的女孩也一并消失了。
如果改變那一念,將能找到的這張相片寄過去,那么小的一個決定,就很可能會引發徹底改變自己人生的連環反應啊!女人在報上看到了自己,感到既害羞又驕傲,在沖擊中體會到——男人成為能夠在報紙發表作品的作家后也沒有忘掉自己,心飛回到了相片所顯現的兩人曾經的關系中……
人生其實是由這樣的片片段段產生的關鍵改變而組成的,瞬間往往比整體或大塊大塊的階段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