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6章 止戈為武

馬蹄踏碎南疆清晨的薄霧,一隊精悍的騎士護衛著一輛并不奢華卻異常堅固的馬車,在蜿蜒的山道上疾馳。

馬車內,新任“欽命南洋宣慰安撫使”、翰林院侍講學士張居正正襟危坐,年輕的臉上沒有長途跋涉的疲憊,只有超越年齡的沉靜與深思。

他手中摩挲著一枚溫潤的玉佩,目光卻穿透車簾,仿佛已投向那片烽火連天的土地。

皇帝的密旨在他胸中回蕩,字字千鈞:

“白象之戰,緬甸不可亡,暹羅不可獨大!卿此行,名為調停,實為制衡!

以我天朝之威,迫其罷兵。

緬甸需存其社稷,然須割讓邊境三處膏腴之地予我,以為‘天兵駐蹕、保境安民’之所!

暹羅可獲白象虛名,然須開放其湄南河口(曼谷灣)于我通商,許我設立商站、貨棧,駐少量護商水師!

此二條,乃底線!其余條款,卿可臨機裁斷,務使兩國勢均力敵,彼此牽制,永無寧日!切記,此非仁政,乃帝王御下之術!

俞大猷大軍為卿后盾,勿墮天朝威儀!”

張居正深吸一口氣。

皇帝的意圖再清晰不過:緬甸是牽制暹羅的棋子,不能死;暹羅是未來糧倉和殖民跳板,不能讓它統一中南半島坐大。

這場調停,從一開始就不是為了和平,而是為了植入一顆長期流膿的毒瘡,讓兩國在持續的虛弱和對立中,永遠離不開大明的“庇佑”和“仲裁”。

割地、通商,正是未來經濟殖民和軍事存在的楔子!

數日后,張居正一行抵達俞大猷大軍駐地。

營寨連綿,殺氣騰騰,與張居正文臣的儒雅氣質形成鮮明對比。俞大猷聞訊親迎,這位沙場老將對這位年輕的欽差不敢怠慢——他深知皇帝派張居正來,必有深意。

帥帳內,屏退左右。

“俞將軍辛苦了。”張居正拱手,開門見山,“陛下之意,將軍想必已知。此戰,將軍打得很好,雷霆萬鈞,直抵暹羅腹地,迫其回援,緬甸之圍方解。然陛下不欲見暹羅覆滅,亦不欲緬甸坐收其利。故命居正前來‘調停’。”

俞大猷眼中精光一閃,沉聲道:“末將明白!末將已按陛下先前旨意,勒兵于暹羅腹地,圍而不攻,施以重壓。暹羅王數次遣使求和,愿獻糧納貢,只求退兵。緬甸那邊,其王感激涕零,然國力已衰,全賴我兵威震懾暹羅。此時調停,正當其時!張學士欲如何行事?末將麾下數萬精銳,可供驅策,以壯聲威!”

張居正微微一笑,從容道:“有勞將軍。請將軍整肅軍容,于邊境要隘,舉行盛大閱兵!燧發火銃齊鳴,鐵甲耀日,務使聲威遠播,令暹羅、緬甸使者望之膽寒!此乃調停之基——以力懾之!”

“末將遵命!”俞大猷領命,立刻著手安排。

數日后,大明與緬甸、暹羅三國邊境,一處開闊的河谷地帶。

旌旗蔽日,刀槍如林。

四萬大明精兵陣列森嚴,盔明甲亮。新式燧發銃在陽光下反射著幽冷的光芒,黑洞洞的炮口令人心悸。戰馬嘶鳴,軍陣如山,一股肅殺之氣直沖云霄。

俞大猷頂盔摜甲,高踞馬上,如同戰神臨凡。

河谷兩側的高坡上,分別搭建了兩座觀禮臺。

一側是緬甸國王及其殘存的貴族,他們望著山下那支恐怖的力量,想起正是這支軍隊逼退了暹羅人,眼中充滿了敬畏、感激,以及一絲難以言喻的恐懼。

另一側,則是暹羅國王派來的、臉色蒼白的使團,他們看著那森嚴的軍陣和寒光閃閃的火器,想起本國腹地還在明軍威脅之下,更是雙腿發軟,大氣不敢出。

張居正一身緋紅官袍,立于兩座觀禮臺中間臨時搭建的高臺之上,氣度雍容,不怒自威。他沒有多余的寒暄,待閱兵式那震耳欲聾的號炮和排銃齊射過后——驚得兩國使者差點從座位上滑落——他展開明黃圣旨,聲音清越,穿透整個河谷: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朕膺天命,撫馭萬邦。聞爾緬甸、暹羅,本為兄弟之邦,睦鄰友睦。奈何因一畜牲(白象)之爭,輕啟戰端,致黎民涂炭,生靈倒懸!朕心惻然,不忍坐視!

特遣欽差張居正,持節南來,宣朕德意,調停爾等紛爭!

爾等當體察天心,罷兵止戈!

若再執迷不悟,妄動刀兵,荼毒生靈,朕必遣天兵,行天罰!

玉石俱焚,悔之晚矣!

欽此!”

圣旨讀完,強大的軍威壓迫之下,緬甸國王率先離座,朝著張居正和圣旨方向匍匐跪拜:

“下邦小國,叩謝天皇帝陛下再造之恩!謹遵圣諭,永世罷兵!”

聲音帶著劫后余生的顫抖。

暹羅使團首領也慌忙跪倒:“暹羅……謹遵天皇帝圣諭!愿……愿罷兵議和!”

語氣中充滿了不甘和恐懼。

張居正滿意地點點頭,雙手虛扶:“二位請起。陛下仁德,不僅止戈,更為爾等劃下長治久安之道!”他隨即宣布了皇帝“裁定”的“和平條款”:

“緬甸割讓邊境木邦、孟養、蠻莫三地予天朝!”

張居正聲音不容置疑,“此三地,毗連天朝,屢生事端。今收歸天朝,駐兵設防,永保爾緬甸邊境安寧!此為天朝體恤藩屬,代為守邊之仁政!”

緬甸國王臉色慘白,這三地是重要產糧區!但看著山下寒光閃閃的明軍,他嘴唇哆嗦著,一個字也不敢反駁。

“白象之爭,實屬無謂!此象歸暹羅所有!”張居正看向暹羅使團,“然暹羅恃強凌弱,雖得白象,亦有過錯!為示懲戒,并彰天朝公允:暹羅須開放湄南河口(曼谷)為通商口岸!許天朝商船自由出入,設立商館、貨棧。并允天朝派遣少量水師護商船隊駐泊,以保商路暢通,萬國咸寧!”

暹羅使者如遭雷擊,開放核心河口?駐泊水師?這簡直是引狼入室!

但在俞大猷冰冷目光的注視下,他也只能伏地領命。

“兩國即刻罷兵!以現有控制線為準,各自退兵!互遣王子為質,入居南京,習天朝禮儀!十年為期,以固盟好!”

質子入京,實則為長期人質,確保兩國不敢妄動。

“兩國須賠償天朝調停大軍所耗錢糧!具體數目,由天朝戶部官員核算后告知!”

戰敗者還需賠償“裁判”,這簡直是赤裸裸的掠奪。

條款宣讀完畢,河谷中一片死寂。

緬甸失去了肥沃土地,暹羅讓出了核心門戶。所謂的“和平”,不過是套在兩國脖子上、由大明牢牢攥住的枷鎖。

張居正卻仿佛只是完成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他走到高臺邊緣,俯瞰著神情各異的使臣,語氣忽然變得“語重心長”:

“二位,陛下常言,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爾等比鄰而居,本當和睦。今日之禍,皆因小隙未解,積怨成仇!望爾等經此一劫,能捐棄前嫌。須知,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啊!”

他意味深長地頓了頓,“若再有齟齬,可呈報天朝,自有公斷!切莫再私下刀兵相見,徒耗國力,親痛仇快!”

這番話,表面是勸和,實則是最高明的挑撥和警告。

“兄弟鬩于墻”暗示他們本就是兄弟,“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警告他們別斗過頭讓外人占了便宜,最后“再有齟齬報天朝”則是強調大明仲裁者的永久地位。

調停“圓滿”結束。張居正謝絕了雙方虛情假意的宴請,帶著割地的條約和通商口岸的許可,以及兩位年幼的王子,在俞大猷大軍的護衛下,啟程返京。

回望那片依然彌漫著硝煙味和屈辱感的河谷,張居正眼神深邃。

皇帝交給他的任務完成了:緬甸茍延殘喘,暹羅門戶洞開,兩國互相制衡的毒刺已然種下。

而大明,則兵不血刃地拿到了夢寐以求的戰略支點,三塊飛地和進入暹羅心臟的鑰匙(曼谷灣口岸)。

未來“南洋開發總行”的商船和“天譴司”的暗影,將沿著他今日劃開的傷口,源源不斷地涌入。

“止戈為武……”張居正低聲吟誦,嘴角卻勾起一絲與年齡不符的、冰冷的弧度,“陛下,此戈一止,彼禍方生。這南洋的棋局,才剛剛開始。”

馬車轔轔,載著這位未來的帝國宰輔。

河谷中,只剩下緬甸和暹羅的使者,在明軍撤走后,彼此投去怨毒而警惕的一瞥。

白象的歸屬已不重要,新的仇恨與恐懼的種子,已然深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平县| 石棉县| 天峨县| 涟源市| 陇南市| 锡林浩特市| 三江| 永修县| 遂宁市| 平泉县| 炎陵县| 昭苏县| 方正县| 侯马市| 新田县| 防城港市| 根河市| 巴彦淖尔市| 镇江市| 西峡县| 兴化市| 历史| 沿河| 金昌市| 南召县| 太谷县| 浮山县| 聂荣县| 贞丰县| 墨竹工卡县| 河源市| 遵化市| 精河县| 潜江市| 淳安县| 兴安盟| 峨眉山市| 蒙山县| 汨罗市| 鸡泽县| 县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