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巫術的歷史
- (英)歐文·戴維斯主編
- 2855字
- 2023-11-07 18:31:38
編者前言
巫術和魔法的歷史對很多人來說并不算太陌生,這一主題在媒體中屢見不鮮,但同時也造成很多誤解、錯解和疑竇叢生的事件。比如人們一直認為巫師們在英格蘭被處以火刑,同樣還有不實傳言認為巫師審判盛行時期被處死的人有數(shù)百萬之多。在歐洲過去的兩百年間,巫師審判這段臭名昭著的歷史,一再被描述為中世紀的一個污點。其實絕大多數(shù)的審判和處決根本不是在中世紀,而是在歷史學家所說的近代早期,大約為15世紀中葉到18世紀中葉。早期文獻里有關巫術和魔法的記述中充斥著“歇斯底里”“瘋狂”等字眼,與此同時,這些詞語也一直被用來形容(巫師)審判。但是,正如詹姆斯·夏普(James Sharpe)和麗塔·沃爾特默(Rita Voltmer)所言,歐洲巫師審判的興起和形式并非因民眾被蒙騙或輕信蠱惑之言。那個時代的智者是相信巫術和魔法的存在的。后來宗教改革改變了歐洲的宗教和政治,法律體系日臻成熟,科學發(fā)展突飛猛進,人們進一步了解了大自然。信仰巫術和魔法并非社會進入思想啟蒙和科學發(fā)展階段之前的初級階段。
學術界和大眾對近代早期巫師審判興趣濃厚,這本身就令人費解。比如,當時數(shù)以萬計的人被處以極刑,但研究和理解這一時期的巫術和魔法是否確實比探究這之前和之后的其他事件更為重要,更具有歷史價值?本書的目的之一就是讓讀者了解巫術和魔法的歷史可以上溯至人類學會書寫的五千年前,并延續(xù)至今,而且巫術和魔法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現(xiàn)象,仍然反映著當代社會和個體心理狀況中某些至關重要的方面。最后三章〔由我、羅伯特·J. 沃利斯(Robert J. Wallis)和威萊姆·德·布萊庫爾(Willem de Blécourt)執(zhí)筆〕揭示了魔法在當今世界仍然充滿吸引力。
魔法的起源在古代就眾說紛紜,在歐洲最后一次巫師審判和處決之前,就已經出現(xiàn)了關于巫師審判的歷史研究。幾百年來,這一主題激發(fā)了無數(shù)藝術家、劇作家、小說家和編劇的靈感。其中一些人最感興趣的是追求智慧、健康、財富以及滿足欲望和造成傷害,還有那些匪夷所思的故事,比如飛行、變身、召喚惡魔和天使。
其他人著迷的則是關于酷刑、迫害和處決的恐怖故事,這不禁讓我們反思是否能以另一種合情合理的方式允許魔法的存在和實踐。在研究人類心理,以及從性別、年齡、種族和社會地位的角度出發(fā)來研究歷史上人類關系的復雜性方面,巫術和魔法讓我們能夠窺見一斑,這一點彌足珍貴。
同時,巫術和魔法史也可以讓我們了解從古至今社會的形成、發(fā)展和變遷,也許有些人可能覺得不夠驚心動魄,其實這和前文所述的內容一樣引人入勝。史學家們通常研究的是戰(zhàn)爭、征服,國王、女王、皇帝之間的政治博弈等“宏大圖景”,卻忽視了不同文化之間那些深刻而微妙的交集,研究巫術和魔法恰好可以讓我們了解這一點。彼得·麥克斯韋爾-斯圖爾特(Peter Maxwell-Stuart)撰寫的那一章概述了古代時期歷代帝國和宗教之間的文化和宗教交流與發(fā)展是如何體現(xiàn)在魔法知識和實踐上的。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和宗教因為魔法得以融合,又因為魔法陷入分裂。索菲·佩奇(Sophie Page)關于中世紀魔法的那一章則探討西班牙基督教、伊斯蘭教和猶太教的知識交流一度如火如荼,卻又短暫得猶如曇花一現(xiàn)。
巫術和魔法的地域性是貫穿本書的另一個重要主題。正如麗塔·沃爾特默描寫的巫師審判那樣,如果用現(xiàn)代的國界概念思考,我們大概很難理解那些歷史事件的起因和發(fā)展。古代和中世紀也是如此。比如,彼得·麥克斯韋爾-斯圖爾特指出,把“希臘”當作一個實體來討論是有問題的。如果對神圣羅馬帝國沒有基本的了解,就無法理解巫師審判的形式和本質。神圣羅馬帝國影響了現(xiàn)代社會早期的整個中歐和西歐,但是對這一歷時久遠的歐洲王朝國家,今天的人們卻知之甚少。一直到19世紀中葉,德國和意大利作為國家還不存在,但我們在討論巫師審判的盛行時會談到“德國”,相信大家也都理解。同時,在探討不同時代的地緣政治背景時,我們也會發(fā)現(xiàn),一些有地方特色和區(qū)域性的信仰和傳統(tǒng)并不局限于某個國家、宗教或者行政區(qū)域,在我關于民間魔法的那一章里也強調了要特別關注這一點。
和以往的系列叢書一樣,本書重點講述的是地中海地區(qū)乃至整個歐洲人們對巫術和魔法的認識、實踐及壓制。當然,巫術和魔法是全球性的概念,本書體量有限,無法將整個七大洲復雜多樣的魔法信仰和實踐一一囊括。但是歐洲的魔法受到來自全球的影響,并非孤立存在。從16世紀開始,隨著歐洲不斷擴張殖民地,基督教對巫術和魔法的理解決定了歐洲人如何認識和對待土著宗教和信仰。后來這些土著魔法漸漸融入歐洲的傳統(tǒng)。19世紀晚期以降,西方的靈性主義者和儀式魔法師開始從印度和東方的神秘傳統(tǒng)和宗教中吸取靈感。
與此同時,早期的人類學家也收集了很多來自全球各地的魔法實踐數(shù)據(jù),試圖在理論層面找到一條人類發(fā)展的主線。在最后一章以女巫和男巫為主題的影視作品中,我們會看到當今的電影作品如何向全球觀眾呈現(xiàn)他們的典型形象。
一些地區(qū)的人們相信巫師,或者把魔法視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不應據(jù)此認為全球不同地區(qū)處于人類發(fā)展的不同階段。幾千年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實踐魔法的內容、原因和方式上都是一脈相承的,本書的不同章節(jié)都闡明了這一點。例如,讀者會發(fā)現(xiàn),遠古時期和歐洲民間魔法里都有將尖頭針釘入小人的做法。過去幾百年里,索菲·佩奇談到的中世紀魔法師參考和復制的那些書被“重新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在互聯(lián)網上可以找到,而且現(xiàn)代魔法師仍在使用。雖然魔法的一些關鍵概念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但是,無論是在不同地域還是不同文化層面,我們都必須謹慎,不能將其描繪成永恒的或一成不變的,因為“魔法”涉及無數(shù)不同的信仰和實踐。魔法既反映了環(huán)境、宗教、科學和社會關系的變化,同時也被這些變化影響。
詹姆斯·夏普研究了惡魔學家的著作,從這些著作中我們可以直接了解這些重要人士的思維模式,以及他們的想法和信念源自何處。但是,大多數(shù)巫術和魔法史文獻的作者不詳,證據(jù)也不確鑿,并且往往混雜著復雜的情感、思想、夢想、幻想、暗示、口頭指責和具體行動。如果這一切恰好有文字記錄,也多半是當權者所進行的有選擇的記錄和闡釋,往往是扭曲事實的。不過,我們的文獻不只限于書面資料。無論是古代文明、海外的非文學文化,還是19世紀的歐洲民間魔法,都有許多考古遺址可供研究魔法實踐的歷史,幸甚至哉。有一些在世界各地流傳至今的魔法和儀式,除了遺址能夠提供研究依據(jù)之外再無跡可循。
關于巫術和魔法的圖像記錄,彼得·麥克斯韋爾-斯圖爾特和索菲·佩奇所寫章節(jié)展示了古代花瓶、寫字板和護身符的圖畫及對其進行的描寫,以及中世紀手稿中的泥金裝飾(illuminated)插圖,它們和書面銘文以及刻于其上的說明一樣,對于我們理解魔法都很重要。查爾斯·茲卡(Charles Zika)研究了16世紀到18世紀的巫師藝術形象,探討藝術創(chuàng)作技巧和表現(xiàn)方式的變化如何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的視覺語言,展現(xiàn)了藝術家心目中的巫師和魔法師形象。攝影使得現(xiàn)代魔法師能夠塑造并且控制自己帶有魔力的公眾形象,而正如威萊姆·德·布萊庫爾所言,攝像技術為大眾重塑了關于魔法師的歷史觀念、故事和刻板印象。
本書讓我們能夠以一種獨特的視角聚焦上述史料,研究它們如何影響我們對于巫術和魔法的理解,了解這些文獻都經歷過怎樣的歲月變遷。這絕非易事,而書中各章作者仍然迎難而上。
讓魔法上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