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來世界:3X技術探索可持續發展
- 日本三菱綜合研究所編著
- 1604字
- 2023-12-27 17:24:36
什么是真正的富裕
經濟增長與社會繁榮、個人福祉并不一定成正比,這一問題已經是老生常談了。
日本在“二戰”之后以驚人的速度完成了經濟高速增長,在20世紀70年代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實現了國家的繁榮。幾乎在同一時期,經濟學家理查德·A.伊斯特林(Richard A.Easterlin)提出了“伊斯特林悖論”,他認為經濟增長超過了某條線之后,與個人幸福感不再成正比(如圖1-2)。在1989年日本泡沫經濟達到頂峰時,經濟學家暉峻淑子根據她在德國的生活經歷,對日本的經濟至上主義提出了質疑。她的著作《何為富裕》成為當時廣受歡迎的暢銷書。

圖1-2 伊斯特林悖論
暉峻淑子在書中這樣描寫20世紀80年代日本的社會現實:
齋藤幸平是一位出生于1987年的經濟思想家,他于2020年出版了《人新世的資本論》一書,探討了“人新世”階段資本主義的局限性問題。
無論暉峻淑子還是齋藤幸平,他們的作品都反映了過去30年全球化進程下的社會,不同點是前者關注的是日本社會,而后者關注的則是國際社會。盡管關注對象有所區別,但他們的問題意識卻都超越了時代的局限,具有共通性。
在強勢的經濟發展理論之下,無論是經濟增長還是相關的技術創新,都成為提高社會繁榮和人類價值的有效手段,人們自然也認可了此類企業的存在。但是,人類的價值并非只能還原為生產性價值。感受自然、品味文化、享受人生,以及與他人和社會之間相互包容、感恩、關愛、尊重,這些難道不是最普遍的、本質的人性嗎?
從這一角度來看,經濟增長只是致富的一種手段,它能夠從多個方面影響人類和社會,包括產生貧富差距、生命倫理問題等。
什么是真正的富裕,如何實現“人的”富裕?這是一個古老而又常新的課題。如果現在我們人類不發揮智慧,拿出技術和社群這兩大法寶,直面問題,認真解決問題,那么就無法創造出適合百億人口、百歲人生時代的新未來。
本書致力于為人類提出具體解決方法,實現美好的理想未來,但是在此之前,我們需要對“富裕”進行重新定義。因為如果不這樣做,而是繼續沿用既有理論推進技術與社群發展的話,我們恐怕無法對未來做出正確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