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與第一推動力
找到事物的本質,戳中問題的要害,你就成了專家。
萬物如此,酒亦如此。
你是否注意到,近年來開電動汽車的人越來越多。除了我國政府對新能源消費的倡導,大家選擇電動汽車的重要理由是它比燃油汽車動力更足、起步更快。
電動汽車比燃油汽車動力更足的根本原因是兩者的工作原理不同。電動汽車的動力由電磁感應產生,隨著電流在磁場中流動,電機可以實現完整時段的加速做功,令車速連續提升。至于燃油汽車,當汽油被點燃后,升溫的汽油推動氣缸運動。在此過程中,燃油發動機要排出廢氣并吸入新鮮空氣。這時,做功過程就會暫時中斷,影響燃油汽車的提速效率。
第一推動力是一種典型的方法論,出自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早在2000多年前,亞里士多德就將第一推動力定義為“事物被認知的第一根本”。理論上講,第一推動力要求我們對事物進行層層深入挖掘,直至揭開本質。電動汽車之所以比燃油汽車動力足,其第一推動力就來自電磁感應。
其實在2016年,我國互聯網行業曾廣泛討論過第一推動力。借由第一推動力,大家通過互聯網產品的本質推導出其價值,進而得出結論:互聯網產品要滿足用戶需求,提高用戶體驗并降低換用成本。時至今日,它仍是互聯網企業的一條經營宗旨。
第一推動力不僅存在于各個行業,還存在于我們生活中,比如“去餐廳吃飯,什么菜不能點”這個問題。根據我的經驗,很多時候在外點餐應盡量避開肉丸類菜品。要知道,肉丸雖小,“水”卻很深。一個個肉丸看起來很誘人,可誰也不知道它們到底包含什么原料、所用肉質是否新鮮,因為它們早已面目全非。
可見,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情都有其本質。雖然道理淺顯易懂,但我們要真正應用第一推動力并非易事,因為事物的本質具有隱蔽性,我們稍不留神就會忽視它。
想應用第一推動力,我們需要克服當今社會的通病——浮躁和從眾。
浮躁的人不愿深究問題,習慣按固有思想辦事。從眾的人則人云亦云,別人說什么東西好用,就跟著買;別人說什么酒好喝,就跟著喝。如此浮躁和從眾,連第一推動力都發現不了,更別談應用了。
“當你有一把錘子時,你會把一切視為釘子。”這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曾說的一句話。學會獨立思考決策,無異于擁有一把可以實踐的錘子,這把錘子正是第一推動力。
會用第一推動力來闡釋盲品結論,是懂酒之人應該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