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乾》 臨機應變的智慧與自強不息的精神

元,亨,利,貞。

《乾》卦象征著天:是萬物的開始,有亨通的力量,能和諧而有利于物,有光明正大的品格。

《乾》,卦名,乾下?乾上?,象征著“天”象的陽剛之氣和剛健之行。元,開始;亨,亨通;利,和諧;貞,正直。古人認為自混沌開明以后,“天”就以其光明和溫暖普照著大地,它高高在上,周流運轉,變化無窮,沿著春、夏、秋、冬四季循環往復,制約、主宰著大自然和人類。

古人在占卜時,賦予乾卦“元、亨、利、貞”的意義。

元,就是開始的意思。因此,我們把一年“開頭”的一天叫作“元旦”。開頭就有的事物,自然是最大的了,于是“元”又引申出“大”的意思,比如中國古代的“元帥”,由此演繹出“河伯”的“伯”,也有“老大”的意思;再比如,我們往往稱西方國家的主要領導人為“元首”。《易傳》的作者在《文言傳》里說“元者,善之長也”。善,指世間最美好的事物,長,就是在最前面為首的事物。因為這個意思很好,所以,中國人很喜歡用這個字來表達欣喜的心情與吉祥的事物,如唐朝以“開元”做年號,考試得了第一名就叫“狀元”,就連蒙古人建朝立國,也以“元”為國號。

亨,有亨通的意思。我們在生活中常常說“萬事亨通”“官運亨通”,“亨通”的意義就來自于這個卦。按《易經》的思維方法,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的,而不是孤立的,“亨通”的情況往往產生于相互之間交流感應,同性相斥,異性相吸。在《易經》六十四卦里,凡是用到“亨”的卦辭和爻辭,一般都是有陰有陽的卦。也有例外,如《乾》卦就是純陽之卦,它為什么也有“亨”呢?這是因為《乾》和《坤》是六十四卦的卦首,不能以常理論,而且它們還各有一個用爻,即《乾》卦有用九,《坤》卦有用六,用爻有調節陰陽的作用。在生活中,我們常常用“亨通”來表示吉利的事情,所以有些公司的名字就叫“亨利”。亨通的事情也是美好的事情,如《坤·文言》曰“品物咸亨”,品物,就是指萬物。亨,就是美好。魯迅在《孔乙己》中提到的“咸亨酒店”的店名就是出自這里。其實“亨”的意思,就是“通”,世間萬物凡是美好有利的,都是因為相互之間產生著感應和交流的作用,同時這些交流和感應要按時節發生,比如天下雪,就是天地相感,但是如果“六月飛雪”,那就很不好了。天地如此,人也如此,因此在《易經》里《咸》卦講男女感應就是美好的事,但是《大過》卦里講老太太和一個小伙子相愛,孔子認為這就是“可丑”之事,“動而不時,焉得亨乎”(《漢書·周燮傳》)。如果相互之間的感應是按時節進行的,就會像杜甫的詩“好雨知時節”所描述的那樣,令人身心舒暢了。

利,就是有利于物。《文言傳》里解釋“利”時說:“利者,義之和也。”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那么什么是“天”呢?其實,“天”并不是高不可及的東西,它每時每刻都伴隨著我們,它就是時間,所以我們稱時間的時候,往往說“天時”。世間萬物的生長與發展都是隨著時間進行的,天下沒有脫離時間的運動,也沒有哪種運動能夠脫離時間而存在。《說卦傳》講乾為天,實際上就是指時間,按古人的觀察和認識,時間是由天體的日夜交替與四季的變化變出來的,通過觀察天體的這些運動方式和規律就能掌握時間的變化。同時,古人認為運動即時間的變化是有利于物的。為了更加清楚地說明這個問題,爻辭的作者就以“天”來喻指其剛健、正大的美德。又以“龍”為喻,宣揚“天”有純陽剛健的精神。實際上,這兩種比喻說的是一體一用的關系,即“天”為乾之體,“龍”為乾之用。朱熹在《朱子語類》中說:“《易》難看,不比他書,《易》說一個物,非真是一個物,如說‘龍’非真龍。”《乾》卦提到的“龍”,實際是通過比喻來張揚“君子”的純粹不雜的精神與品格。因為世間萬物中,唯有“龍德”才能與“元、亨、利、貞”的“天德”相比,也只有“龍”既“本乎天”又“本乎地”,因時而變,變化多端,故《易》就用“龍”來寄托君子的精神,抒發君子的理想。在生活實踐中,有時僅有“天時”就可以有“利于物”,有時只有“地利”或者“人和”也可以“有利于物”,但有時卻不行。比如三國時期,人們認為魏國占著天時,蜀國占著人和,吳國占著地利。三國各占其“利”,割據相持,難成一統,原因就在于沒有“義之和”,也就是我們現在常常說的各種因素的“集”。

“元、亨、利、貞”的“貞”字上面是一個“卜”,下面是一個“貝”,就是我們現在還能常常見到的貝殼。由此可以推斷,最初人們是用“貝”來“卜”卦的。這種習俗自商朝就有了,因為據考證,商朝時人們就開始用貝殼作為貨幣交換商品,因為貝容易得到,用起來也比較簡便。順應悠久淳厚的民俗,漢代的京房發明了用銅錢起卦的方法,即“金錢搖課法”。到了唐宋,這種方法就已經很普及了。即使是現在,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有時還是會用投擲硬幣的方式來預測并決斷一些事情。對于這種富有情景的做法,瑞士心理學家榮格認為,中國古人用來占卜的工具和方式,尤其是演算過程中特殊的心情和幾乎神秘的氣氛才是《易經》這本書“活生生的靈魂”。

實際上,無論人們做什么事,這些事都有人性的表達方式。我們可以說,這些表達互不相同,但不能漠視其中存在的人性因素。有了這些人性,客觀對象就會因為人性化而成為“活生生的靈魂”。有時我們過于強調客觀影響下的認識和結論,結果就將認識過程中最富靈性的因素忽略了,而這恰恰是認識結果中的理性因素。因為任何客觀的存在,如果不與人產生感應,都是毫無意義的。

《乾》卦中“元、亨、利、貞”,實際上是通過贊美君子四德來闡釋人與人之間、人與事物之間的相通融合的關系。有了這些關系,《乾》卦的意義才能按照時間啟發人們遵循并堅持自己的正確言行。相對與其他的卦象,《乾》卦是六十四中唯一純陽精粹的卦,也是變化形式最為簡單的卦,故《系辭傳》說“乾以易知”,又說“易簡則天下之理得矣”。但唯其簡易,也最難說得清。因為天高遠難見,因此《乾》就以“龍”“大人”和“君子”比喻“天象”。又因為“龍德”隱約變幻,難以捉摸,就以“君子”和“大人”之德來張揚光大的“天象”與“龍德”。

初九,潛龍勿用。

初九,如果一個人的能量與德行還處在弱小的狀態時,就應該像龍潛在水下一樣,不要顯露和展示自己的存在。

初九:《易經》六十四卦均由初、二、三、四、五、上六個爻位組成,此處因爻位處于一卦中的開始,所以叫“初”。古人用《易經》占筮時,用“九”代表陽,用“六”代表陰。本爻為陽爻,故稱“初九”。

“初九”以其在《乾》卦中的不利位置象征著君子的德才尚未能達到實現自己抱負的理想時機,因此就應該像“潛伏”在深水中的龍一樣,隱忍一時,不要妄動。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九二,當一個人的能量與德行成長到可以在田野上展示自己的存在時,就應該如龍抬頭一樣地敢于面見大人并接受他們的教誨。

見(xiàn):出現,顯現。大人:在《易經》中,大人是貴族的通稱,在這里是指那些有道德修養并身居高位的人。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九三,君子應該一天到晚地勤勉奮發,即使到了深夜也要如面臨危機一樣保持高度的警惕,如此,就不會有什么過錯。

乾乾:勤勉而剛健。惕:警惕。厲:危險。咎:過失。

九三爻辭中出現了“君子”一詞,這也是《易經》中第一次出現此詞。由此可見,“君子”作為中國人文心理中象征道德品行的文化符號在殷末周初就已經深入人心。后來,“君子”成為儒家文化推崇和追求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深遠而廣泛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品德、言行等諸多方面,也成為中國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標準。

作為君子,就應該像九三一樣乾乾警惕,勤謹慎重。在社會實踐中,一方面,九三成為中國人自勉“修身”的標準,另一方面,九三也成為中國人做人、做事的堅強精神和不屈意志,鼓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九四,因為憂患、疑惑而在深水里不停地騰躍,沒有過失。

或:通“惑”,這里指疑惑之心。

因為居于九四的龍既不能安于地,也不能飛于天,故而于進退之間多有疑惑。“躍”,一方面是“自修”其功,另一方面也是“自試”其力。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九五,當看到龍在天上飛騰時,就會有利于出現偉大的人物。

九五在爻位上象征著君王,古人以龍比君,九為陽、為高,故以“飛龍在天”象征君王處于大有作為之時。在《易經》中,若陽爻處于第五爻時,則往往以吉利解釋。

上九,亢龍有悔。

上九,龍飛得太高,就會發生悔恨的事。

上九:每卦由下向上數的第六爻,由于位于最上面,所以叫“上爻”。陽爻用“九”表示,陰爻用“六”表示。《乾》卦中此爻為陽,故稱“上九”。亢:過分,極度,過高。悔:悔恨,這里指不幸、懊悔的事情。

上九位于《乾》之極高之處,故曰“亢龍”。天生萬物,有盈有虛,有進有退,一張一弛,文武之道。子曰:“過猶不及。”上九的龍處于窮極過高之處,正如《文言傳》所云“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故終有悔恨之事發生。

用九,群龍無首,吉。

用九,在群龍中不要爭當首領,就能得到吉利的結果。

用九:《乾》卦特有之爻題。依古筮法,筮遇《乾》卦,六爻皆七,則以卦辭斷事,六爻皆九,則以“用九”爻辭斷事。用九猶言“通九”,是六爻皆九之意。

《乾》卦六爻皆為純陽,猶群龍相聚。“九”為天德,若六爻皆變,則變為《坤》卦,陽剛之性變為陰柔之態,故而“無首”,而群龍相聚,是陽中有陽。群龍以其純陽之德、陽剛之性于變中不自居首位,有同和之美、謙讓之德,所以就顯得很吉利。

【解讀】

《乾》卦說的是“龍”,但不是真“龍”,而是借“龍”的變化來點化人的機智因應的智慧。正如《三國演義》中所描述的那樣,“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云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于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飛龍在天”,從自然物體上講,《乾》卦象征著“光明正大”的天,從社會意義方面來講,它象征著執掌王權的君王。我們在電影和電視里常常看到清朝皇帝的座位后面掛著一塊匾額,上面題寫著“光明正大”四個字,其實就是在描述君王的品德時把君王視為奉行天命的“天子”。由自然的“天”指向人間的“君”,在某種程度上,反映著《易傳》作者所提倡的“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易學思維。

從某種意義上講,《乾》卦講的不是占測吉兇禍福,而是在講解德行,所以除上九,它的爻辭并沒有“吉”“兇”之類的占辭。如上圖,在爻辭所謂“潛龍勿用”之處,實際上也就是陽氣微小時,不足以陽剛奮發,有所作為,就只能在深水中潛伏隱忍。當陽氣處在九二的位置時,就要像爻辭里講的那樣,在田野練習自己的本領。當陽氣積聚到九三時,就要終日勤勉剛強,到夜晚也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

隨著陽剛之氣聚積到九四的位置時,我們仿佛看到龍時而騰躍而起,時而又潛于深淵,這是為什么呢?實際上,這與《易經》觀察事物,判斷吉兇的方法有關。《易經》不僅運用對立的觀點將事物分為陰陽對立的兩種情況,而且又通過一與四應、二與五應、三與上應的方法使一卦中的六爻發生關系。具體就《乾》卦的六爻而言,因初九與九四相應,所以這兩個相互隔開(初四之間隔兩個爻位)的爻辭里都有“潛”的意思,一個是“潛龍勿用”,一個是在淵中時躍時潛。因為二與五相應,所以,九二與九五同有“利見大人”的爻辭。再看,九三為什么要“夕惕若厲”呢?因為上九亢極而悔,很危險!在《乾》卦的六個爻位中,九五的意義最為吉祥,《象傳》里說“飛龍在天,大人造也”,《文言傳》里說“飛龍在天,乃位乎天德”。“造”,就是成就,因此我們現在還在用“造就”來表達成功。而“天德”則是以喜悅的心情贊美著九五的功德。用八字算命的人,也將最吉利的因素稱為“天德”星。孔子在《文言傳》以抒情性的語言贊美“九五”說: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

“大人”特指九五所處的位置。他既能“先天”(以天為先,尊崇天道)又能“后天”(隨順在天道的后面,遵循天道),所以能夠合乎日月運行和四季變化的規律。因為九五在《乾》卦中所具有的陽剛中正的位置,使得他具有光明正大的品德,所以歷代的帝王也就被百姓稱之為“九五之尊”,久而久之,“九五”就成了帝王的代名詞。又因為九三乾乾勤謹,爻辭冠以“君子”之稱,因此一代代的有識之士,就以九三的爻辭來勵志自強。中國有個叫“九三學社”的民主黨派,他們就是因《乾》卦的九三爻辭而命名的,換句話說,“九三學社”,就是指“君子學社”。

在《乾》卦的爻辭里,最令人不安的就是上九的爻辭。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那些得意忘形的人說“爬得越高,摔得越重”,有些身居高位的領導人也自己警示自己說“高處不勝寒”。孔子在《文言傳》感慨道:

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唯圣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為了警示那些身居高位的人,孔子沒有把“有悔”的原因歸咎于客觀因素而歸咎于是主觀原因。因為在孔子看來,上九的“有悔”完全是他“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的思想錯誤和品德缺失造成的惡果。另一方面,我們還應該看到,當孔子把九五看作“大人”時,那么處在九五之上的上九也就順序為“圣人”。然而“圣人”處在上九,養尊處優,高高在上,事不關心,嚴重脫離了人民群眾,這樣的人還是“圣人”嗎?

中國人所崇尚的儒家的中庸思想,也就是從上九的“有悔”中悟出來的,太高了不好,而位于下卦中間的九二和位于上卦中間的九五最好,二與五兩個爻位在《易經》中稱中正之位,這是“天道”。由“天道”悟出“人事”來,就有了“中庸”的人格修養。中庸的思想在《禮記》里專做一章,到了宋朝朱熹將《論語》《中庸》《大學》《孟子》合為一體,編成“四書”,并做了《四書章句集注》,至此,根源于《易經》“中正”觀念的中庸思想就普遍而深入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法和行為方式了。我們曾經反對、批判過中庸思想,而我們既反“左傾”又反“右傾”,實際上又肯定了“中庸”的思想方法。

“識時務者為俊杰”,在《乾》卦里,我們欣賞到君子的四種品德的同時,還要看到君子應該像“龍”具有六種隨機應變的智慧和能力,能屈能伸,能大能小。

看著乾象,我們可以想象,老子的“遁世無悶”“微妙玄通”是“乾”;孔子的“中正仁和”“德溥而化”是“乾”;孟子的“浩然正氣”“仁者無敵”是“乾”;屈原的“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是“乾”;陶淵明的“歸去來兮”“猛志常在”是“乾”;諸葛先生的“終日乾乾”“勤勉謹慎”是“乾”;李白的“天生我才必有用”“仰天大笑出門去”是“乾”;漢武、唐宗與康熙、乾隆的“光明正大”“天下文明”是“乾”;三皇五帝的“天下為公”“萬國咸寧”式的“一團和氣”是“乾”。在乾道變革中,中國人的善良美德與自強不息的精神得到了完美的體現,反過來,這種精神又使乾象的變化從內容和形式上得到弘揚和升華。中國人可以引以自豪的“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和“進德修業”“修辭立誠”的高尚人格都直接源于《乾》。“君子”是中國人最為崇尚的理想人格,雖然《乾》卦中唯九三爻辭提到“君子”,但在闡釋它的《文言傳》《彖傳》《象傳》中卻提到九次。如果說中華民族的偉大在于他們創造了《易經》,那么這個民族的幸運就在于《易經》永遠地將智慧、文明和力量賦予了它的人民。

《乾》卦位列六十四卦之首,其所主的方向為西北。按《淮南子·天文訓》的描述,就是:“天受日月星辰,地受水潦塵埃。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這個故事說明,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西北高、東南低,西北為天。按《說卦傳》,“乾為天,為圓,為君,為父,為玉,為金”等,因類取象,乾,既為天,也當為首、為腦。“易者,象也;象者,像也”,總起來看,《易經》的乾有六種基本的物象:一是天,“天圓地方”;二是一切類如圓形的東西;三是玉石;四是龍;五是馬;六是果。先就“乾為天”和“乾為玉”而言,我們就可以理解流傳至今的“女媧煉五色石補天”的神話故事。女媧的補天并不是一些畫里描繪的女媧飛升到天空補天去了,她補的“天”,是指西北方,因為“乾為天”,主西北。再比如,李白的詩“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并不是什么夸張,西北為乾位,乾即為天,黃河的源頭在西北,即“天上來”。如此看來,浪漫的李白在這首詩里是“寫實”的。

中國的地勢西北高,東南低,這樣的地勢,加之東南臨海,處于北半球季風區,決定了以中原為核心的中國大部在春夏兩季刮東南風,在秋冬兩季刮西北風。又因為中國位于北半球,太陽從南面照過來,也就是《老子》所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按這個道理,并順應西北高、東南低的形勢,中國的建筑大多是坐西北,向東南。也因此,中國人向來在選擇居住地時,首先重視的是北面、西北要有連綿的高山,這樣就可以抵御秋冬之季來自西北的蕭瑟凜冽的寒風,有利于休養生息。在修造房子時北面、西北面要靠山,或地勢要高大。因為面朝南,要向著太陽,那么大門也要朝南。不過,所謂的朝南,并不是正南,而是東南。如我們常常講到的祖國的南大門,其實指的就是位于祖國東南方的廈門,廈,就是大的意思。又因為乾為天、為首,中國人在修造房子時,其西北方就不能建造廚房、衛生間之類的不潔凈的屋子。首,就是頭,廚房里有菜刀,菜刀放在頭上,當然會給人很多兇險的聯想,所以中國人向來都有“灶在乾位號滅門”的說法,并將此解釋為“燒東不燒西”。又,背靠西北,西北當然就位于一個院子的后方,所以又解釋為“后院不能起火”。

總起來看,我們說的“天”道,如果從方位上來看,說的就是西北方。乾為君,這里所謂的“君”,既指君王,也指君子。中國文化的境界就是造就君子的文化,以《乾》之九三為例,就是“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按《說卦傳》,乾為健,“健”,就是君子的行為特征。“健”,也就是“強”,故《乾》的卦象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由“乾”至“健”,應證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案例】

北齊高祖皇帝高歡的表弟王岳家住洛陽。高歡未稱帝時,常常奉命出使洛陽,每次來時一定要住在王岳家。王岳的母親山氏曾經在夜晚看見高歡住房中有光,就悄悄地前往觀察情況,卻看不見任何燈火。于是就把高歡轉移到其他的房中試試看,結果還是發現有光芒,就像之前一樣。她感到神異奇怪,就找到一個能卜卦的人筮算究竟是什么原因。結果筮得《乾》之九五爻動,動而變為《大有》。占辭的意思是:“吉。《乾》之九五稱‘飛龍在天,大人造也’,‘飛龍’和‘九五’都是象征大人物的卦,貴不可言。”山氏回去后將卦辭上的意思告知了高歡。后來高歡在信都(今河北冀州)起兵,山氏聽到后大喜,就對王岳說:“赤光之瑞,今當驗矣。汝可間行從之,共圖大計。”于是王岳就前往信都,高歡見到他后很高興。后高歡果然成了北齊開國之君,王岳也因功封清河王。

此處,占卦的人用《乾》卦九五爻的爻辭“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來預測將要發生的事情。其實,爻辭是西周初年整理《易經》的人將前人累積的斷占之辭系屬在對應的爻象下,這些爻辭的意義并沒有也不可能完全與后人所筮算的事情一一對應。但因為爻辭的意義與其所處的位置有直接的聯系,所以其意義還是有著某種確定性。因此有時后人通過爻辭來解釋占筮的事情,也往往能準確應驗。當然,這種偶然和巧合的情況并不能說明《易經》有著難以捉摸的神奇性,相反,它正好說明《易經》通過爻象的位置來系屬辭義的方法是符合客觀事物的規律性的。

明朝永樂年間,有一個叫胡浚的人,曾經與朋友袁杞山一起通過筮卦幫朝臣姚一山找到丟失的金杯,后來姚一山感念此事,將二人推薦給了永樂帝朱棣。袁杞山稱病未行,胡浚一人應詔至京。他在朝中占驗事情,無不應驗如神,于是永樂帝就賜胡浚名叫胡奫(yūn),又授職為欽天監刻漏博士。

永樂帝新造了一所大殿,命胡奫卜其吉兇。胡奫筮得某月某日的午時大殿會被燒毀。永樂帝聽后大怒,將他關押起來以等待是否應驗。到了那一天,他請獄卒察看情況,獄卒回來說:“午時已過,沒有起火。”胡奫聽后怕受責問斬,就服毒自殺了。結果時至午時三刻時,大殿果然起火被焚。永樂帝為胡奫的死深深感到惋惜,就賜驛站馳送遺體歸葬。

當初,永樂帝詔命胡、袁二人進京做官時,袁杞山為胡奫卜筮吉兇,筮得《乾》卦之五爻動而有變。袁杞山推斷說:“五爻在君王之位,升官之陽爻應在四爻,你的命應該在九四爻(按納支法,九四為午),你進京做官,難道還會得到皇上恩賜你名字的好事嗎?”胡奫說:“我所處的位置在壬午(九四納甲為壬,納支在午),壬為水,午為火,子午相沖,果真有賜名的幸運,這個名字一定會帶個‘氵’旁。”袁杞山說:“不僅如此,四爻有‘淵’(《乾》卦的九四爻辭為‘或躍在淵,無咎’),值升陽之時,有五爻動,五居四‘或躍在淵’之上,如果皇上給你賜名,那個字可能會是‘淵’上加一個‘大’字吧?以草莽之臣登列九五之尊位,最終也不是什么吉利的事。五爻為火(甲、壬化合為丁火),遇火之時,就可能有危險。”后來,袁杞山聽到果然賜名為“奫”,大笑說:“果然應驗,看來,胡奫的死期不遠了!”結果,胡奫因為筮算大火焚殿之事而自殺身亡。從胡、杞二人的筮算與推理的過程來看,他們是用了卦爻辭、京房六爻及五行之術,筮算周密嚴謹,其中的道理也多與經義合。

胡、袁二人推測吉兇的過程所運用的主要是普遍聯系的觀點和方法。比如,他們二人均十分嫻熟地運用了漢朝易學家京房發明的“納甲法”。這種方法的根本原理,就是以普遍聯系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將自然界的聯系推演到社會人生的倫理親情。自然界的聯系是通過五行的相生相克產生的,推及社會人生,就產生了“六親”,即以自己為中心而產生的父母、兄弟、子孫、妻財、官鬼等關系。“六親不認”的成語就淵源于此。從根本上講,京房發明的“納甲法”,還是根源于《系辭傳》所言“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原理,其實就是《易經》蘊涵的哲學意義運用于實踐的方法。因為這種方法能夠運用普遍聯系的觀點,就使得它在具體的演算過程中運用到邏輯推理和辯證思維的原理,在推測吉兇悔吝方面有神奇的精確性,具有社會意義和實踐價值,所以“納甲法”自發明后,就一直在民間一直廣泛流傳、應用,并深為后世易學家所推崇。

明朝時,安邑有個叫仝寅的人,十二歲那年雙目失明,于是就拜師學京房六爻之法,為人占筮禍福吉兇之事都很靈驗,他的父親仝清在出游大同時就帶他一同前往。當時在邊塞戍邊的參將很相信仝寅算的卦,每當心有疑問之事,就到仝寅那里咨詢。明英宗被韃靼俘虜,身陷北方,參將就遣使問仝寅英宗何時能回來。仝寅筮得《乾》初爻動,就說:“大吉。四爻是初爻的應爻,按照爻辭的意義來看,初爻是‘潛龍勿用’,四爻是‘或躍在淵’,明年是庚午年,‘午’正值九四‘或躍在淵’的時候,‘庚’有更新的意思。《乾》有真龍之象。龍每年會有一次騰躍。從卦象來看,時到秋季,龍有一‘潛’一‘躍’,因此明年仲秋時分,皇上御駕必然回歸。但是初九的爻辭是‘勿用’,所應之爻為九四,九四的爻辭是‘躍于淵’,因此,他即使是回來也會失去君王之位。乾象龍,數為九,四爻臨近五爻,也就是說,‘躍于淵’臨近于‘飛龍在天’,此時的龍就像丑時(農歷十二月,《乾》初爻動而有變,變則為巽,巽卦的納支為丑)的龍,丑所對應的太歲名為‘赤奮若’(簡稱‘赤奮’)。午為火,火的顏色是赤色,處在應爻的九四之龍振起于丑時,若能順此而來,那真可謂是‘天順’其事。丑年的天干為‘丁’,‘丁’的五行為火,象征著‘大明’(明朝的國號)之象。南方為火。九二的納支為寅,寅為木,木生火,初九所應的爻位在九四,九四的納支為午,午在王位,九四的納甲為壬,丁壬化合為火,到了丁丑年寅月午日時,其五行合于‘丁壬化合’之情。若要復辟帝王之位,應在丁丑年寅月午日。”后來,仝寅所推演的情況全部應驗,英宗就是在庚午年返回中國,又于丁丑年寅月午日復辟帝位,更為神奇的是,英宗復辟后用的年號就是“天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壶关县| 长宁县| 瓦房店市| 偃师市| 香港 | 长乐市| 特克斯县| 余江县| 莱西市| 睢宁县| 宿迁市| 辰溪县| 三明市| 衢州市| 龙岩市| 三原县| 北海市| 烟台市| 明溪县| 甘德县| 云南省| 长葛市| 长汀县| 镇坪县| 密山市| 德令哈市| 郧西县| 响水县| 焉耆| 廉江市| 兰州市| 襄城县| 水富县| 霍城县| 固安县| 锦屏县| 苏尼特左旗| 板桥市| 富裕县| 大足县| 定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