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戈登·奧爾波特 《偏見的本質》(1954)

  • 50:偉大的心理學書
  • (英)湯姆·巴特勒-鮑登
  • 5373字
  • 2023-11-01 18:15:15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需要多年的努力和數十億的金錢才能獲取原子的秘密。而要獲取人類非理性本質的秘密,需要更大投資。有人說打破原子比打破偏見容易。

人們把種族和族群的特質混淆時,就混淆了什么是自然賦予的,什么是通過學習獲得的。這樣的混淆帶來了嚴重的后果……因為會導致夸張不實的信念,以為人的特征固定不變。遺傳賦予的只能漸漸改變,學習得來的可以……在一代之間就完全變更。

總結一句

種族偏見在人的心里似乎根深蒂固,那是因為我們聚焦于視覺差異。接受教育并接觸別的群體可以讓我們知道,這些差異確實只存在于表面。

同場加映

丹尼爾·卡尼曼《思考,快與慢》(第33章)

倫納德·蒙洛迪諾《潛意識》(第39章)

戈登·奧爾波特

Gordon Allport

20世紀50年代中期,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戈登·奧爾波特表示,大眾媒體、旅游和國際貿易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然而并沒有帶來四海之內皆兄弟的新感受,關系上的緊密往往引發摩擦和偏見。奧爾波特指出,我們已經制造出原子彈,然而“我們尚未學會如何去適應人類新近擁有的心理和道德上的親近感”。如果人類要存活下來,社會科學必須趕上物理科學的進步速度。

奧爾波特1937年的著作《人格:心理學的解釋》(Personality:A Psychological Interpretation)讓他在心理學界享有盛名,而他所著的《偏見的本質》成為社會科學經典,與許多學科相關,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Jr)和馬爾科姆·X(Malcolm X)都引用過。幾十年過去了,任何剖析偏見的嚴肅研究,依舊是以這本書為基準。

《偏見的本質》這本著作在美國民權運動中有著重要意義。這本書是在1954年5月美國最高法院裁決“布朗訴教育局”一案之前剛剛出版的。這一案件令美國最高法院下令“以審慎的速度”廢除美國學校中的黑白種族隔離制度。奧爾波特自然歡迎這項判決,不過他堅信應該確定實施的明確期限和行政命令。他在1958年版圖書的序言里,寫了這么做的部分理由:因為人們會接受行政上的既定事實,只要那符合他們的良心,即使不吻合他們的偏見。肯尼迪政府憑直覺知道,在社會正義的議題上,例如種族平等,政府必須扮演領導角色,民意終究會隨之改變。

我不是你以為的那個人

奧爾波特詳細敘述了瓦克斯(S.L.Wax)1948年的著名研究,作為這本書的開頭。瓦克斯給加拿大的100家度假村分別寫了兩封信。這兩封信內容一模一樣,要求訂同一天的房間;唯一不同之處是署名,分別是洛克伍德先生和格林伯格先生。針對洛克伍德先生的來信95%的度假村回應了,而且93%同意提供住房。而只有52%的度假村對格林伯格先生的信做出了回應,同時只有36%的度假村同意提供住房。度假村的管理階層對寄信者一無所知,除了他們的名字。顯然“格林伯格先生”不是以個人身份接受評估,而是被認定屬于某個族群(猶太人)。

奧爾波特對“偏見”的定義是:對屬于某個群體的某人持有厭惡或敵意的態度,只因為他屬于那個群體,便假設他擁有屬于那個群體的讓人反感的特質。如果人們敵視納粹這個群體,那么他們并不是真的有偏見,因為有壓倒性的證據顯示,納粹幾乎在所有案例中都是邪惡的。但是敵視猶太人是偏見,或許你認識的某位猶太人不討你喜歡,然而并沒有證據顯示猶太人有普遍存在的某種負面特質。奧爾波特寫道:“偏見的最終效應就是,把承受偏見的對象置于不利處境,但那不是由于他的不當行為導致的。”人們以為“過度歸類”是節省時間的捷徑。偏見,無論是好是壞,都是快速、簡便評估別人的方法,而不需要擁有一切必備知識。然而,如果“接觸到新知識,看法也不會翻轉的話”,這樣的預判就成為偏見。人們不允許新信息反駁他們的偏見時,他們會變得情緒化。要突然卸除我們珍視的觀點得付出代價。

與我們相像的人

奧爾波特說,人們非常容易陷入種族偏見有兩個理由:第一,我們特別容易一概而論和過度歸類;第二,我們很自然就會對其他群體懷抱敵意。

人類會自然而然傾向于與相似的人黏在一起。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方便,比如我們愿意讓最好的朋友住在自己附近;而如果與他人能經常見面,就會變成比較好的朋友。我們也很自然地會受到相似的人吸引,部分原因是這樣我們需要投入的精力比較少。如果我們知道別人跟我們有類似的觀點或假設,每一次我們要開啟一段關系時,就不必從頭開始。成為宗教團體的一分子,與團體中其他人擁有共同價值觀,這讓人自在;同學聚會這樣單純的事也會讓人非常開心,因為你們年紀一樣,在同一個地方長大,接觸到的是同樣的歌曲、電影等。為什么要辛辛苦苦去結交外國人?為什么要邀請門房來打橋牌?我們看不出他會享受機智對答,那真的是太難了。

早在丹尼爾·卡尼曼的研究問世前,奧爾波特就預先指出,我們在心里做出不合理的歸類與做出合理的歸類同樣容易,事實上更容易,因為情緒通常會助長我們的偏見。人們很容易因為在巴黎的一次惡劣遭遇就建立起對整個“法國人”的看法,即使在與其他法國人有過中性或正向的接觸后,要卸除最初的看法還是很困難。而偏見還可以以一種隱秘的方式運作,那就是接受“有些好的猶太人”。這種例外潛藏的思想是仍對這些群體中的“多數人”抱持偏見。甚至讓人們在不打破潛在偏見的前提下,抗議道:“我有些好朋友是猶太人。”

奧爾波特引用了斯賓諾莎說的“愛的偏見”(現在我們稱之為“暈輪效應”),也就是以過度美化的眼光看待一個人、一個地方或一種觀念。然而相信我們的配偶或孩子不會做錯事,不會在社會上造成任何不良后果,但是帶著“恨的偏見”的人會。奧爾波特指出了偏見的五個層級。

仇恨言論:說出偏見,通常是在想法相似的朋友之間。

回避:采取措施避免接觸不喜歡的群體,即使會帶來不方便。

歧視:積極嘗試將某個群體的成員排除在雇傭、教育、住房、醫療、教會、社團等之外。

身體的攻擊:一旦偏見混雜了強烈情緒,就可能引發暴力行為。

消滅:動用私刑、進行集體迫害、大屠殺、種族滅絕。

奧爾波特表示,從表面上看公開表達偏見似乎不是那么糟糕,但是這么做替實際的歧視和人身暴力打下了基礎。奧爾波特評述道:“從言語攻擊到暴力、從謠言到暴動、從閑言閑語到種族滅絕,都有一個自然的發展過程。”在暴力爆發之前,針對少數人進行的長期不容置疑的預判,以及言辭抱怨和自家群體經濟上的失敗,為攻擊外部群體創造了完美條件。外部群體就成了所有壞事的禍因。在正常狀態下通常不引人注意的事件(例如白人警察逮捕黑人)變得無比重要,甚至引發暴動。

偏見與“種族”

奧爾波特時代的教科書展現了不同的“人種”,包括白色、黑色、棕色、黃色人種,仿佛他們之間有著什么不可言喻的不同之處。奧爾波特走在時代前面,指出“種族”這個字眼和概念是不合時宜的。不管外貌是什么樣子,所有人類都有相同的DNA,而且幾乎所有看起來是“高加索人”的人(舉個例子),都有一些非洲或亞洲的血統。

奧爾波特指出:“問題是,即使是一小片看得見的地方,……人的心智都會聚焦于一切跟這一小片或許有關的可能事物上。一個人的性格跟他斜視的眼睛有關,兇惡的攻擊性跟黑皮膚相關。”比起欣賞種族與族群之間的差異,或是種族與社會階級之間的差異(根據社會、文化或民族特征來區分),人們根據膚色來界定族群要容易多了。而且有視覺傾向、習慣尋找模式的人類很容易就錯誤假定,若兩個人在基本特征上看起來相像(比如膚色),就必定是相像的。過去的假定是,既然黑人跟人猿是同一個顏色,比起白人,黑人必定更接近人猿。但這種想法忽略了一個事實:大多數種類的猴子的毛發之下,是白色皮膚,而且大多數白人的毛發長得比黑人更長、更濃密。即使是在奧爾波特的時代,人們已經知道美國黑人在基因上離“純黑種人”很遠了,因為他們的混血血統實際上更接近美國白人。

奧爾波特寫道:“除了極偏遠地區的極少數人屬于純種,地球上的大多數人都是混血(從種族上來說)。”血統的概念并沒有科學依據。每一個種族里都存在不同的全部血型,然而“我們和他們”的觀點一直是建立在血統概念這種有害觀念的基礎上。一旦某一族群被歸類為生理上的不同人種,就更容易變成替罪羔羊,為所有不幸負責,方便其他族群逃避和轉移焦點,不必去努力解決自己的麻煩。

我們是根據看得見的標記在心里對人進行歸類,如果標記不可靠,心里就會希望讓分類變成可見的。在納粹統治下的德國,猶太人被迫戴上黃色臂章,因為單靠臉部特征或服飾不一定能將他們識別出來。在麥卡錫時代,有關人士費了好大工夫去指認“共產黨”,因為他們沒有明顯可見的特征。“除非我們能識別出敵人,否則沒有辦法攻擊他們。”奧爾波特指出。

奧爾波特觀察到:受到直接挑戰時,人們發現自己很難為偏見辯護。確切地說,“歧視是以隱蔽和間接方式進行的,而且主要不是發生在會引起難堪的面對面情境中”。他提到有一項研究顯示,寫信要求訂位時,如果聚餐的人包含“有色人種”,餐廳通常不會回復。不過如果這群人沒有預訂,直接到場,要求一張空桌,所有人都會獲得招待。顯然,要終結種族偏見,這場戰爭必須兩條陣線同時開打,既要通過立法,也要進行公共教育,例如我們今日所見“拒絕種族主義”的廣告。基因檢測已經確認奧爾波特的說法,現代人的基因傳承混雜,顯示現在只有極少數人是“純種”白人、“純種”黑人,或者其他“純種”人種。面對這一事實,即使是深入骨子里的種族主義者都會發現自己很難堅持不合理的信念。

面對偏見的防御機制

社會上的非優勢族群會發展出對付偏見的性格特征,包括被動和退縮。他們會回避可能遭遇歧視的情境和場所,而且如果受到歧視,他們也不會出聲抗議來維護自己擁有的權利或自由。非優勢族群的另一種防御是,認為自己在某些方面比優勢族群更加優越(有時猶太人會留給人們這樣的印象),認為優勢族群粗野、無知或庸俗。

被歧視的對象還有一項特征,那就是盡可能仿效優勢族群的外觀、特質和習俗,否認自身歷史、文化和習俗的價值。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在19世紀游歷美國時,注意到美國黑人的這項特征。而在20世紀,許多移民到美國的猶太人則把姓名英語化來融入美國。其中一些人否認自己與猶太教有關系,另一些人則表明自己痛恨猶太語。

反擊或是戰斗,大概是面對偏見的最自然反應。做不到的話,飽受偏見之苦的族群通常會支持比較開明的政黨(非裔美國人向來投票給民主黨)。他們傾向于認為自由主義的政黨更有可能改變現狀,提升少數族群的權益。面對偏見,人們的另一種反應是“努力奮斗”,于是少數族群會在經濟和教育上力爭上游,這樣就不會再被看作邊緣人物。不過還有另一種反應:經濟上的權利被剝奪越多,就更加會追求代表地位的象征。也就是說,一個貧窮的人,會想要通過珠光寶氣來遮掩這項事實。

奧爾波特有個吸引人的觀點:身為受壓迫族群的一員,可能讓你對別的族群更有偏見,或許這是顯示你比某個族群優秀的方法。當然,身為受壓迫族群的一員,也可能讓你的偏見比平常人少得多。舉個例子,奧爾波特時代的許多研究顯示,美國猶太人一般對黑人的偏見比白人少得多。簡單來說,歧視要么使人對其他群體的偏見大于常態,要么使之小于常態。

總評

這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著作問世超過60年了,事情有什么改變嗎?

從一個例子便可看出端倪:奧爾波特提到,20世紀50年代,人們通過將臉部弄白和將頭發弄直讓自己“融入”由白人主導的社會。這兩件事現在仍然盛行于印度等地,那些地區的人認為白的膚色更好,或者在社會上更具優勢。好在許多國家現在都制定了相關法律,防止肆意的種族嘲弄和謠言演變成社群暴力或導致種族滅絕。可以說,如果20世紀30年代的德國存在這樣的法律,或許就不會發生屠殺猶太人的事了。

20世紀90年代晚期,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發展出“內隱聯結測驗”(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根據視覺閃卡來測量我們表述的信念跟潛意識中的真實態度之間有多少差距。這項測驗的研究人員一再發現,絕大多數人有著自己很難察覺的根深蒂固的偏見。然而,奧爾波特的“接觸假說”表示,如果讓不同的族群共事,就可以減少偏見。他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不同人種組成部隊,起初士兵們對彼此保持戒心,然而后來證明這種組成是成功的。當然,競賽隊伍也必定是把焦點放在如何贏,而不是隊友長什么樣子上。后來的研究者發現,讓恐懼同性戀的人和同性戀共事也有相同效應,此外,“跨種族”婚姻必然會進一步打破僵硬的社會認知。這個領域的一名研究員托馬斯·佩蒂格魯(Thomas Pettigrew)研究的主要理論是:“你對其他族群的刻板印象不一定會改變,但你還是會漸漸喜歡上他們。”盡管在奧爾波特寫作之時,“偏見如棋盤縱橫交錯”,在整個美國都很普遍,他還是有理由懷抱希望。他指出,人們普遍愛仁慈、友善與和平勝過憎恨和戰爭。隨著孩童成長為大人,就會沿著同心圓發展出對家庭、城市和國家的忠誠感,并且忠誠感通常止于國家。但是他認為,沒有理由可以證明在將來發展出忠誠于全體人類的情感。

戈登·奧爾波特

1897年,奧爾波特出生于印第安納州,在俄亥俄州的克利夫蘭長大。他就讀于哈佛大學,拿到學士和碩士學位,后于1922年取得哈佛的心理學博士學位。獲得“謝爾頓旅行獎學金”(Sheldon Traveling Fellowship)后,他前往德國與格式塔心理學家一起做研究,然后到劍橋大學待了一年。

在美國達特茅斯學院及伊斯坦布爾執教一段時間后,奧爾波特回到了哈佛,在此度過了他后半生的學術生涯。他的專長是人格心理學,他的“人格特質理論”及關于人類驅動力的研究,影響深遠。

奧爾波特曾經擔任美國心理協會會長,主持過全國民意研究中心。著作包括《人格:心理學的解釋》(Personality:A Psychological Interpretation,1937)、《謠言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Rumor,1947)、《個體與宗教》(The Individual and His Religion,1950)、《成長:關于人格心理學的基本看法》(Becoming:Basic Considerations for Psychology of Personality,1955)。奧爾波特卒于1967年。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卫辉市| 仙游县| 桃江县| 淮安市| 河源市| 临潭县| 山丹县| 昌吉市| 平凉市| 内江市| 凯里市| 开江县| 济源市| 垦利县| 大宁县| 子长县| 麻城市| 五河县| 连山| 肃北| 南木林县| 贵德县| 涟源市| 浦江县| 洛隆县| 陆河县| 永嘉县| 靖宇县| 营山县| 当涂县| 白银市| 抚州市| 遵义县| 固阳县| 砀山县| 紫金县| 巧家县| 东丰县| 南平市| 永德县| 锡林浩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