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理解人性》(1927)

Understanding Human Nature

是自卑感、不足感和不安全感決定了個人生存目標。

所有形式的虛榮都有一共同動機,虛榮的人樹立了此生無法達到的目標。他想要比世界上任何人都重要、更成功,而這個目標是他感覺自己不足的直接結果。

在課堂以外,每個孩子都得靠自己來評估個人經驗和發展個人特征。但我們還沒有真正認識人類傳統的精神內涵。于是,研究人性的科學找到了自己當前的地位,如同化學在煉金術時代的處境。

總結一句

自認缺少的事物,決定了我們在生活中會成為什么樣的人。

同場加映

埃里克·埃里克森《青年路德》(第15章)

安娜·弗洛伊德《自我與防御機制》(第18章)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夢的解析》(第19章)

卡倫·霍妮《我們內心的沖突》(第30章)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

1902年,有一群人(其中大多數是醫生,他們全是猶太人)開始每星期三在維也納的一間公寓聚會。“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的前身是弗洛伊德的“星期三學會”,而其第一任會長就是阿德勒。

雖然身為維也納圈的第二號重要人物,也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建者,然而阿德勒從來不認為自己是弗洛伊德的弟子。弗洛伊德盛氣凌人、帶著貴族氣息,來自高知家庭,住在維也納的繁華地區,而阿德勒是糧商之子,相貌平平,在市郊長大。弗洛伊德以豐富的古典知識和古董收藏聞名,阿德勒則是孜孜矻矻于提升勞工階層的健康與教育及女性權利。

兩人著名的決裂發生在1911年,弗洛伊德只相信所有心理議題都是源自壓抑的性感受,阿德勒對這一觀點越來越惱怒。在此之后的幾年,阿德勒出版了《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補償的研究》(Study of Organ Inferiority and Its Psychical Compensation),主張人們對于自己的身體與身體缺陷的認知,是塑造他們人生目標的主要因素。弗洛伊德相信人類完全受潛意識心靈的騷動驅使,而阿德勒把人類看作社會性存在,創造出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來回應環境及自己覺得缺乏的東西。每個人都自然而然地追求個人權力與自我認同感,如果心理健康,我們也會努力適應社會,并且為大義貢獻一己之力。

補償弱點

跟弗洛伊德一樣,阿德勒也相信童年初期形塑了人的心靈,而且那些行為模式會驚人地保持不變,延續到成年。不同的是弗洛伊德聚焦于嬰兒的性行為,而阿德勒更感興趣的是兒童如何尋求加強自己在這個世界的權力。其他人似乎都比自己高大、有力量,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的每位孩童都會尋找最容易的途徑來獲得他們需要的。

阿德勒因“出生順序”(或者我們在家庭的位置)的觀點而聞名。舉個例子,家庭中最小的孩子因為明顯地比其他人幼小而且權力小,往往會努力“超越家里其他成員,成為最能干的一員”。發展途徑上的岔路會把孩子導向不同的路,有的模仿大人讓自己變得更加果斷和強大,有的則刻意展露弱點以取得大人的協助和關注。

簡單來說,每個孩子的發展方式都是最能補償他們弱點的。阿德勒指出:“一千種才華和能力都是源自我們自覺不足?!毕胍@得認可的渴望其實也是一種自卑感。良好的撫育應該能夠化解這種自卑感,得到良好撫育的孩子不會發展出不平衡需求,一心求勝不惜犧牲別人。我們可以假定,小時候承受的某種精神、身體或環境上的障礙是個問題,然而這些究竟是一個人的資本還是負累取決于環境。最關鍵的是,我們是否把缺點看成缺點。

企圖驅除自卑感的心理往往會形塑一個人的一生,有時候人們會試圖以極端方式來補償。阿德勒為此發明了一個詞,那就是著名的“自卑情結”。自卑情結可能讓人更加膽怯或容易退縮,同樣也可能讓人們產生以超高成就來補償的心理。這就是“病態的權力驅動力”,不惜以他人和社會整體為代價來展現自己。阿德勒將拿破侖作為自卑情結作祟的經典案例,評價拿破侖是對世界造成巨大沖擊的小個子。

性格是如何形成的

阿德勒的基本原則是,我們的心靈不是由遺傳因素而是社會影響塑造的。性格源自兩股相反力量之間獨特的交互作用。這兩股力量是:對權力或者個人擴張的需求,以及對“社會情感”與和諧共融的需求。

兩股力量互相對立,而我們之所以獨一無二,是因為我們會以不同方式來接納或排斥這兩股力量。例如正常狀況下,人們對支配地位的追求會因為意識到社群期待而收斂,虛榮或驕傲會有所節制。不過,當野心或虛榮占據主導地位時,一個人的心理成長就會突然停止。如阿德勒戲劇性地陳述:“對權力饑渴的人會走向自己的毀滅?!?

如果忽視或輕蔑其中一股力量(社會情感和社群期待),當事人會顯露出某些帶有侵略性質的性格特征,比如虛榮、野心勃勃、眼紅、嫉妒、好扮演上帝、貪婪;也有可能表現出不帶侵略性質的性格特征,比如退縮、焦慮、膽怯、不懂社交禮儀。無論是哪股力量占上風,通常都是因為根深蒂固的自信心的缺乏。不過這種力量也會產生一種強度或張力,能夠帶來巨大能量。這樣的人生活在“期待偉大的勝利中”,以補償那些不足的感受,然而結果卻是他們膨脹的自我意識讓他們喪失了某些現實感。他們在意的只剩下會在世上留下什么印記,以及別人對他們的看法。盡管他們自認是英雄人物,旁人卻能看得出來,他們以自我為中心實際上限制了他們好好享受人生的各種可能性。他們忘記自己是跟其他人聯結的人類。

社會公敵

阿德勒指出虛榮或高傲的人通常會試圖隱藏他們對未來的展望,表示自己只是“有野心”,更溫和的說法是他們“充滿活力”。他們會巧妙地偽裝自己的真實感受。為了顯示自己不虛榮,他們可能刻意不注重衣著,或者表現得過度謙虛。不過阿德勒犀利地評述道:“虛榮的人把生活中的每件事歸結為一個問題——我能從中得到什么好處?”

阿德勒想弄清楚,偉大的成就只是虛榮心給人類帶來的好處嗎?想要改變世界,“自我擴張”當然是必要動機。要正面看待虛榮嗎?他的答案是否定的。在真正的天才身上,虛榮心起不了什么作用,事實上只會降低成就的價值。真正造福人類的偉大功業都不是受虛榮心激發的,與之對立的“社會情感”才是原動力。我們多少都有點虛榮,不過健康的人能夠通過為別人奉獻來升華他們的虛榮心。

虛榮的人本質上不允許自己“屈服”于社會需求。他們專注于獲取特定的地位、身份或目標。對于社區或家庭應擔負的正常義務,別人視為理所當然,他們卻覺得自己可以推脫。而結果通常是他們變得更孤立,與人關系不好。這種人太習慣于把自己放在第一位,而且善于怪罪旁人。

共同生活必然涉及一些律法和原則,是人們繞不開的。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社群中的他人,才能身心健康地生存下來。如達爾文指出的,弱小的動物永遠無法單獨存活。阿德勒斷言:“適應社群是個人要掌握的最重要心理功能?!比藗兛赡塬@得許多外在成就,但如果少了這種至關重要的社會適應,他們或許會覺得自己什么都不是,而親近他的人也是這么看待他。阿德勒說,這樣的人實際上是社會公敵。

為目標奮斗的存在

阿德勒心理學中的一項核心觀念是:個人永遠努力朝目標前進。弗洛伊德認為我們受過往種種所驅動,而阿德勒抱持目的論的觀點,認為目標是我們的驅動力,無論你是否意識到這些目標。我們的心靈不是靜態的,而是必須通過目標(無論是為私或為公)來激活,并且會持續朝著實現目標前行。我們“編造”了自己是什么樣的人、會變成什么樣的人,活在這種虛構之中。本質上,這些編造不會總符合事實,不過可以讓我們充滿能量地活著,讓我們永遠朝向某個目標前進。

正是目標導向讓我們的心靈堅不可摧,并且十分抗拒改變。阿德勒寫道:“人類最難做到的就是認識自己和改變自己?!被蛟S,更重要的原因是,社會集體的聰明才智平衡了個人的渴望。

總評

阿德勒強調“個人權力”和“社會情感”這兩股雙生的形塑力量,他的用意在于說明,當人們了解之后就不會不知不覺受其擺布。從他書中描述的真實人物片段,我們可以看到與自己的共通處。或許我們蝸居在家庭或社區里,忘記我們曾擁有的職業夢想;或許我們把自己看作“世界之王”,能夠任意違抗社會習俗。而這兩種狀況都是不平衡的,終究會限制我們的可能性。

《理解人性》的大部分內容讀起來比較偏向哲學,而不是心理學。書中有過多關于個人性格的概括、論述來自傳聞軼事,而不是以實證經驗為依據。缺少科學數據的支撐是阿德勒的著作遭受批評的主要原因之一。不過,自卑情結這類概念已經成為日常用語了。

阿德勒和弗洛伊德一樣,都有堅定的知識進程想要達成,不過受到社會主義傾向的影響,阿德勒的目標放得低一點。他想要實際了解童年如何塑造了成年的生活,而這方面的知識可能造福整個社會。與文化精英弗洛伊德不同,阿德勒相信理解人性的工作不應該只留給心理學家來完成,而是每個人都要承擔的重要任務,因為無知會帶來不好的后果?!独斫馊诵浴芬粫且园⒌吕赵诰S也納人民學院為期一年的講座為基礎整理而成,通過這種路徑來研究心理學具有異乎尋常的民主色彩,也就再適切不過了。這是一本人人都能閱讀且能理解的著作。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阿德勒于1870年出生于維也納,他在家中七個孩子中排行第二,5歲時罹患嚴重肺炎,還曾目睹過弟弟去世。因為個人經歷,他立誓成為醫生。

阿德勒在維也納大學攻讀醫學,1895年取得博士學位。1898年他寫了一篇醫學專論,探討裁縫的健康與工作條件,第二年遇見了弗洛伊德。從此之后,阿德勒一直參與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直到1912年與其他八人決裂,創立了個體心理學學會。之后他也出版了影響深遠的《論神經癥性格》(The Neurotic Constitution)、《生活的科學》(The Science of Living)。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阿德勒中斷事業到軍醫院服務,這次經歷堅定了他的反戰立場。

戰后,他開了第一家專注兒童心理健康的診所,而后在維也納各地陸續成立了21所。因為阿德勒是猶太人,維也納當局在1932年關閉了這些診所。于是阿德勒移民美國,在長島醫學院擔任教授一職。從1927年開始,他擔任哥倫比亞大學的客座教授,同時他在歐洲與美國的公開演講讓他名聲大噪。

阿德勒歿于1937年,死因是心臟病突然發作。當時他身在蘇格蘭的亞伯丁,那里是他歐洲巡回演講的其中一站。阿德勒與妻子拉伊薩在1897年結婚,婚后生育了四名子女。

阿德勒其他著作包括《個體心理學的實踐與理論》(The Practice and Theory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生活的科學》(The Science of Living),以及備受歡迎的《自卑與超越》(What Life Could Mean to You)。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都县| 将乐县| 贵南县| 筠连县| 额济纳旗| 荣昌县| 乌兰县| 宁海县| 广汉市| 盖州市| 德兴市| 屯门区| 濮阳市| 禄丰县| 石楼县| 江城| 沂水县| 贵州省| 霍林郭勒市| 乌兰察布市| 仁寿县| 上林县| 澄城县| 定远县| 沛县| 金门县| 连云港市| 义马市| 清镇市| 精河县| 齐齐哈尔市| 文昌市| 都匀市| 连江县| 会东县| 北宁市| 阿坝县| 怀远县| 西安市| 武平县| 兴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