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導言

囊括50本書和數百種觀念,時間跨越一個世紀,《50:偉大的心理學書》探討最吸引人的一些心理學問題,例如是什么力量驅動我們,是什么讓我們以特定方式理解和行事,我們的大腦又是如何運作,以及我們如何建立自我意識。在這些領域的深入了解可以引導我們達到自我認識,更加了解人的本性,并且改善人際關系,提升效能。簡單來說,就是讓你的生活發生真正的改變。

《50:偉大的心理學書》探討的著作,有的出自心理學標桿人物筆下,例如弗洛伊德、阿德勒、榮格、斯金納、詹姆斯、皮亞杰和巴甫洛夫;同時也注重當代思想家的作品,例如塞利格曼、卡尼曼、德韋克和吉爾伯特。每一本著作都有評論揭示關鍵論點,同時提供圍繞此書的觀念、人物和運動的背景。新書、舊書雜陳,即使你不打算去一一閱讀這些著作,本書也會讓你對這些應該至少略知一二的著作有點概念。而其中比較新、非常實用的書籍涵蓋了最新科學發現。

這本書是“寫給門外漢的心理學”,將重點放在人人都能閱讀,并且能夠啟迪人心靈的著作,或者特意為一般大眾寫的書籍。除了心理學家,書單還包含了神經學家、精神科醫師、生物學家、溝通專家和新聞記者的作品。其中還有一位碼頭工人的作品,因為他是關于暴力的專家,也是小說家。人類行為的秘密太過重要,不可能由單一學科或單一觀點來界定,因此我們得聆聽各家聲音,集各家所長。

這本書的主要焦點并不是精神醫學,盡管收錄了奧利弗·薩克斯(Oliver Sacks)、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R.D.萊恩(R.D.Laing)和維克多·弗蘭克爾(Viktor Frankl)的作品,又加上著名治療師的杰作,包括卡爾·羅杰斯(Carl Rogers)、弗雷德里克·皮爾斯(Friedrich Perls)和米爾頓·埃里克森(Milton Erickson)。《50:偉大的心理學書》宗旨不在解決問題,而是針對人們為何如此思考、如此行動,提供整體洞察。

雖然本書包含一些關于潛意識的著作,但重點不是深度心理學,或是關于心靈或靈魂的概念。在心靈或靈魂這一領域最受愛戴的作家包括:詹姆斯·希爾曼(James Hillman),著作《靈魂的密碼》(The Soul's Code);托馬斯·摩爾(Thomas Moore),著作《關懷靈魂》(Care of the Soul);卡羅爾·皮爾森(Carol Pearson),著作《內在英雄》(The Hero Within);約瑟夫·坎貝爾(Joseph Campbell),著作《神話的力量》(The Power of Myth)。這些是更偏向蛻變和靈性方面的心理學著作,因此我將以上作品歸類于本系列的其他書籍。

50本經典的書單絕非定論,只是涵蓋了一些重要的名字和著作。這一類選集多少帶有個人特質,也不可能全面覆蓋心理學各個領域和子領域。我們追求的是針對最吸引人的心理學問題和概念有基本觀點,同時對人的天性有更加豐富的認識。

一門科學的興起

心理學是精神生活的科學。

——威廉·詹姆斯

正如早期研究記憶的心理學家赫爾曼·艾賓浩斯(Hermann Ebbinghaus,1850—1909)所說:“心理學有長久的過往,卻只有短短的歷史。”他的意思是,幾千年來人們一直在思索人類的思考、情緒、智力和行為,然而成為以事實而非臆測為基礎的學科,心理學仍然處于嬰兒階段。他這句話是在一百年前說的,但到如今心理學依舊被公認為尚未成熟。

心理學是從其他兩門學科——生理學和哲學——脫胎出來的。一般認為德國人威廉·馮特(Wilhelm Wundt,1832—1920)是心理學之父,因為他堅持認為心理學應該是獨立學科:心理學與哲學相比更偏向經驗,而與生理學相比則更多聚焦于心靈。19世紀70年代,馮特創建了第一個專門研究心理學的實驗室,并且寫下皇皇巨著《生理心理學原理》(Principles of Physiological Psychology)。

由于今日只有對心理學特別感興趣的人才會閱讀馮特的作品,所以并未將他的著作收錄于這份經典書單中。不過,同樣被視為當代心理學“開山祖師”的美國哲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其作品依舊被廣泛閱讀。他是小說家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的哥哥,接受過醫學訓練,之后改學哲學。與馮特一樣,他認為心靈的運作有資格自立門戶,成為獨立的研究領域。以德國神經解剖學學者弗朗茨·加爾(Franz Gall)的理論——所有思考和心理過程皆屬生物學范疇——為基礎,詹姆斯推動了這樣一個非凡觀念的傳播:人的自我,包括所有的希望、情愛、欲望和恐懼,都包容在頭顱里面那團柔軟的灰色物質里。他覺得把思想解釋成某種比較深沉的力量,例如靈魂的產物,其實已經進入形而上學的領域。

詹姆斯或許促成了心理學范圍的界定,然而是弗洛伊德的著作真正讓一般大眾對心理學產生了興趣。弗洛伊德出生于1856年,他的父母知道他很聰慧,然而他們也想象不到弗洛伊德的想法將對這個世界產生怎樣的沖擊。高中畢業時,弗洛伊德決定要攻讀法律,不過最后一刻他改變主意,進入了醫學院。他研究大腦結構,治療“歇斯底里”的病患。人的潛意識心靈對行為究竟有什么影響引發了他的好奇,點燃了他對“夢”的興趣。

今日,我們對于自我、潛意識之類的心理學概念,習以為常,然而無論好壞,這些觀念和許多其他觀念都是傳承自弗洛伊德。《50:偉大的心理學書》里涵蓋的許多著作,若不屬于弗洛伊德學派或是后弗洛伊德學派,便是標舉自己反弗洛伊德。現在說弗洛伊德的研究不科學,說他的著作是文學創作而不是真正的心理學,似乎已經成為一種潮流。無論這種說法是否正確,弗洛伊德依舊是這個領域最有名的人物,遙遙領先其他心理學家。盡管目前精神分析(弗洛伊德開創的談話治療,用來窺探一個人的潛意識)的專家很少了,一名維也納醫師挖掘出躺椅上的病患埋藏最深的思維,這樣的意象仍然是我們想到心理學時最普遍的聯想。

如同一些神經科學家暗示的,或許弗洛伊德將要重返光榮了。弗洛伊德強調潛意識在塑造行為方面的重要性,大腦造影技術和其他研究并沒有證明這點是錯誤的,而他另外一些理論則尚待驗證。就算如此,他是心理學最具原創性的思想家,這個地位不太可能改變。

對抗弗洛伊德的專家,最明顯是來自行為主義的陣營。伊萬·巴甫洛夫以狗為對象的著名實驗顯示,動物行為只是面對環境刺激產生的條件反應之總和。這項研究啟發了行為主義代表人物B.F.斯金納,他寫道,人是自主的,由內在動機驅動,這樣的觀念是浪漫神話。斯金納建議,與其試圖找出人頭腦里發生的事(唯心論)、了解人們行事的動機,我們更需要知道的是什么樣的情境讓人們以特定的方式行動。環境塑造了我們,并且我們會根據學到的對生存有利的經驗,去改變我們的行動方針。如果我們想要建設一個更好的世界,就需要創造環境,讓人們以比較道德或比較有成效的方式來行動。對斯金納來說,這就涉及一套行為技術,獎勵特定行動而懲罰其他行動。

20世紀60年代認知心理學興起,采取和行為主義同樣嚴格的科學路徑,依舊是回過頭來解答老問題:行為究竟是如何在腦中生成的。從環境接收刺激到產生回應,當中必定有特定過程在我們大腦里面發生,而認知派研究人員揭示了人類心智是了不起的詮釋機器,會建構模式,創造我們對外在世界的意識,形成我們認知現實的地圖。

上述研究引領亞倫·貝克(Aaron Beck)、戴維·伯恩斯(David D.Burns)、阿爾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等認知學派治療師,圍繞著“我們的思想形塑我們的情緒,而非反過來”這個觀念建立治療方法。通過改變思維方式,我們可以緩解抑郁,或對自己的行為有更強的控制力。這種形式的心理治療,目前廣泛取代了弗洛伊德派精神分析在處理人們的心理議題上曾經擁有的地位。

認知領域內比較新的發展是正向心理學。這一派的專家尋求把心理學的焦點從心理問題移開,放在研究是什么讓人們幸福、樂觀、具有生產力。某種程度上,人本主義開拓者、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預見了這個領域的發展,他探究人的自我實現或圓滿。還有卡爾·羅杰斯,他曾經表示他對世界感到悲觀,然而對人保持樂觀。

過去的幾十年中,行為主義和認知心理學都越來越受到大腦科學的影響。行為主義者認為僅靠猜測去探究大腦里面發生的事情是錯誤的,現在科學已經讓我們看到大腦內部,同時繪制出實際上產生動作的神經通路和突觸。這方面研究有可能最終顛覆我們看待自己的觀點,而且幾乎可以確定結果是好的。盡管有些人擔憂,把人的存在概括為大腦的神經通路的連接,會剝離我們的人性。事實上,對大腦認識得越清楚,我們便越能懂得欣賞大腦的運作。

今日的大腦科學讓我們能夠回歸威廉·詹姆斯的定義——心理學是精神生活的科學,不同的是這一次可以根據我們在分子層面的了解來提升心理學知識。部分心理學是從生理學演化出來的,或許現在正在回到它的物質根源。諷刺的是,關注到細微的身體層面解答了一些最深沉的哲學問題,例如意識的本質、自由意志、記憶的生成,以及情緒的體驗和控制。甚至有可能“心靈”與“自我”只不過是由極為復雜的大腦神經通路和化學反應創造出來的幻覺。

心理學的未來是什么?或許我們能夠確定的只是:心理學會變成越來越植根于大腦知識的科學。

心理學經典快速導覽

心理學之所以成為廣受歡迎的研究領域,部分原因是早期的心理學巨擘,包括詹姆斯、弗洛伊德、榮格和阿德勒等,寫出了一般人都可以理解的書籍。今日我們隨手拿起其中一本,仍然可以讀得入迷。雖然其中有些概念是艱深的,但人們對于心智如何運作、人的動機與行為這類知識,有深切的渴望。而在最近20多年,大眾心理學的書寫出現了新的黃金時代,丹尼爾·戈爾曼(Daniel Goleman)、斯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米哈里·希斯贊特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等作家滿足了人們的需求。

以下是50本心理學經典的簡介。我把這些書分成七個范疇,雖然不是傳統分類,卻也可以幫助你根據主題選擇最感興趣的書籍。在本書最后,你會找到另外一份“再加50本經典”的書單。同樣的,這也不是決定性的書單,但是如果你想要多讀一點心理學書籍,或許可以幫助你選擇。

每一章都會從介紹的書中擷取幾段簡短的引言開頭,目的是捕捉這本書的精髓,傳達重要的主題,并讓讀者領會到作者的風格。“總結一句”和“同場加映”,讓你能迅速掌握每本書的要義,以及這本書在心理學文獻中的定位。

行為、生物學和基因:大腦科學

勞安·布里曾丹《女性的大腦》

坦普爾·葛蘭汀《孤獨癥大腦》

威廉·詹姆斯《心理學原理》

阿爾弗雷德·金賽《人類女性性行為》

讓·皮亞杰《兒童的語言與思想》

斯蒂芬·平克《白板》

拉馬錢德蘭《腦中魅影》

奧利弗·薩克斯《錯把妻子當帽子》

對威廉·詹姆斯來說,心理學是以大腦的運作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然而在他的年代,還沒有能夠充分研究大腦這個神秘器官的工具。現在,隨著科技進步,許多關于心理學的洞見是得自大腦本身,而不是來自觀察大腦產生的行為。

把大腦科學當成重點的新趨勢引出了令人不安的問題,那就是有多少行為取決于生物基礎和基因遺傳?我們的表現在很大程度上是否無法改變?或者我們是塊白板,準備好讓環境把我們社會化?關于天性還是教養的陳舊辯題獲得了新能量。遺傳學和演化心理學為我們闡釋,大部分我們稱為“人性”的東西(包括智力和人格)是在娘胎里建好的,或者至少是受激素影響。斯蒂芬·平克在《白板》中指出,因為文化或政治原因,人們有時候會否認生物學在人類行為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然而隨著知識增長,人們會越來越難維持這種假象。例如勞安·布里曾丹的精彩著作展現了在人生不同階段女性受生物學因素影響的程度,這是她多年來研究激素對女性大腦產生的效應成果報告。而坦普爾·葛蘭汀關于孤獨癥的書則闡述,人們原本把這個病癥看成是“父母冷漠”的產物,但隨著時間推移和觀念轉變,人們才更深入了解神經和基因方面的原因。研究的成果完全改變了人們對待孤獨癥兒童的方式,曾經人們視他們為怪異、反社會的人,需要送進收容機構,現在對孤獨癥的特征有新看法:孤獨癥患者只是與我們有差異,甚至這是強項而不是弱點,并且可以善用在工作領域里。

當今的神經科學顯示,我們最好把自我理解成大腦創造的幻象。例如奧利弗·薩克斯出色的著作說明了大腦如何持續運作來創造和維持由“我”主控的感覺,即使事實上大腦沒有任何部位可以被指認為自我感覺的發生地。神經科學家拉馬錢德蘭關于幻肢的研究似乎證實了大腦擁有不尋常的能力,即使現實更復雜(有好多個自我、好多層意識),也能創造出整體的認知意識。

讓·皮亞杰從來沒有在實驗室里研究過大腦,不過在成長過程中他在瑞士山區研究過蝸牛。他把幼年時在科學觀察方面的天賦應用于研究兒童,注意到兒童在不同年齡各有明確的發展階段,只要環境給予足夠刺激,兒童的心智就會循序成長。同樣的,最初是生物學家的性學專家阿爾弗雷德·金賽(Alfred Kinsey)指出哺乳動物因素如何驅動我們的性行為,借此尋求打破圍繞著男性和女性性欲的禁忌。

皮亞杰和金賽的著作都顯示,盡管生物因素對行為始終具有支配性影響,但能否表現出來,環境也非常關鍵。即使目前關于行為的基因或生物基礎有許多新發現,我們也永遠不應該下結論,以為生而為人,我們是由DNA、激素或大腦結構決定的。我們跟其他動物不一樣,能覺察自己的本能,因此會嘗試去形塑或者控制本能。我們不是純粹天性或純粹教養下的產物,而是兩者有趣的結合體。

挖掘潛意識心靈:不同類型的智能

戈登·奧爾波特《偏見的本質》

加文·德·貝克爾《恐懼給你的禮物》

米爾頓·埃里克森、史德奈·羅森《催眠之聲伴隨你》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夢的解析》

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眨眼之間》

卡爾·榮格《原型與集體無意識》

丹尼爾·卡尼曼《思考,快與慢》

倫納德·蒙洛迪諾《潛意識》

心理學涉及的不僅是理性、思考的大腦,我們挖掘潛意識的能力能夠產生龐大的智慧寶庫。弗洛伊德試著說明,夢不只是無意義的幻覺,而是進入潛意識的門戶,可能透露出一個人壓抑的愿望。弗洛伊德認為,就“動機”來說,意識到的部分就像冰山一角,而沉沒在水下的龐大部分才是重心。榮格更進一步指出獨立存在于個人之外的整個非理性結構(也就是“集體無意識”),不斷制造出習俗、藝術、神話和文化的文本。對弗洛伊德和榮格來說,深入覺察“底下藏著什么”,意味著更加不容易被生活絆倒而跌跌撞撞。潛意識里儲藏著智力和智慧,如果我們知道方法就可以取用,而獲得這些寶藏的偉大任務就是讓我們與更深刻的自我重新聯結。

在治療方面,“深度”心理學至多也只是中等程度的成功,而且往往只有特別厲害的治療師,他們的見解或技巧才有效。例如著名的催眠治療師米爾頓·埃里克森,他的名言是:“人們能做到的事確實令人驚嘆,只不過他們并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他也認為潛意識是一口深井,里面充滿明智的解答,可以讓他的病患從中取用,重新獲得已然被遺忘的個人力量。

直覺是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橋梁,是我們可以加以培養的一種智慧。在《恐懼給你的禮物》這本書里,加文·德·貝克爾提供了許多例子,說明在生死攸關的緊急情境下,我們天生有能力知道該如何行動——只要我們準備好傾聽并且跟隨我們內心的聲音。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的《眨眼之間》也強調了“不假思索的思考”的力量,表明人們對某種情境或某人的瞬間評估,其準確度往往跟長時間形成的判斷一樣。盡管不言自明,邏輯和理性很重要,然而聰明的人會去探觸自己心智的所有層面,同時信任自己的感受,即使那些感受的起源有些神秘。

榮格和弗洛伊德盡他們所能探究潛意識的奧秘,然而當今醫學技術提供了實證,讓我們更清楚了解大腦及其運作過程。物理學家倫納德·蒙洛迪諾論證道:“潛意識不是精神上的現實,反而具有堅實的生理基礎,遠在文明出現之前,人類為了生存就在大腦中發展出來了。”事實上,如丹尼爾·卡尼曼闡明的,我們演化出來保護我們免受傷害的直覺,在某些情境和背景下表現優異,然而在其他情境和背景下則表現不好。我們是“跳到結論的機器”,但那些結論往往是錯誤的。卡尼曼揭示了我們思考時使用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快思”(系統一)和“慢想”(系統二)。他的研究可能讓我們擺脫會導致錯誤判斷和膚淺推理的思考偏好。例如種族偏見似乎深植人心,那是因為我們聚焦在視覺上的差異。不過如同戈登·奧爾波特在他開創性的種族主義心理學的研究中闡釋的,教育及與其他族群的接觸能夠讓我們知道這些差異確實只是表面。我們不需要成為自己心智運作方式的囚徒,理性思考可以發揮更大的力量,壓過直覺反應。

想得好,感覺好:快樂和心理健康

戴維·伯恩斯《伯恩斯新情緒療法》

阿爾伯特·埃利斯、羅伯特·哈珀《理性生活指南》

丹尼爾·吉爾伯特《撞上幸福》

斯蒂芬·格羅斯《咨詢室的秘密》

弗雷德里克·皮爾斯《格式塔治療》

巴里·施瓦茨《選擇的悖論》

馬丁·塞利格曼《真實的幸福》

威廉·斯泰倫《看得見的黑暗》

多年來,心理學家對探討“幸福”的興趣缺缺,這點真是讓人詫異。馬丁·塞利格曼把“幸福”這個主題提升為正經的研究和觀察,他的正向心理學通過科學揭示了保持心理健康的妙方,頗有些出人意料。巴里·施瓦茨則區別了“追求極致的人”和“滿意即可的人”,為我們提供了反直覺的見解:限制生活中的選擇,實際上可以讓我們獲得更大的幸福和滿足。而丹尼爾·吉爾伯特的書指出了一個令人驚訝的事實:盡管人類是唯一可以展望未來的生物,但關于什么可以帶給我們幸福,我們往往想錯了。上述著作中極為有趣的觀點顯示,要獲得幸福絕對不是像我們希望的那樣簡單。

認知心理學革命對心理健康產生了劇烈沖擊,認知心理學領域的兩位大師是戴維·伯恩斯和阿爾伯特·埃利斯。他們的口頭禪是“思想創造情感”,而不是反過來。這句話幫助許多人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因為我們可以應用邏輯和理性來掙脫情緒的泥淖。而且他們的著作蘊含了許多普遍獲得快樂的方法,因此我們大多數人的確可以“選擇”快樂,只要我們了解“思想—情緒”這個心理機制。最后,丹尼爾·吉爾伯特針對“預期心理”的研究顯示,基由于大腦的運作方式,我們對于自己在特定情境下感受的預測,包括快樂的程度,經常是錯誤的。我們認為會讓自己快樂的事物,不一定真的帶來快樂。

有些精神分析師并不認同上述觀點,例如斯蒂芬·格羅斯,他相信有些議題埋得很深,需要長時間研究,才能揭露這些問題的本質。精神分析作為一種心理治療方法早已過時,然而如同柏拉圖轉述蘇格拉底的話:“未經檢視的人生不值得過。”層層剝開我們的實存,能夠揭露一套認知心理治療療程可能揭露不了的真相。

威廉·斯泰倫在其經典著作中,敘述自己如何和抑郁癥奮戰,據此說明這個病癥的成因往往神秘難解,而且任何人都可能抑郁上身。他指出,抑郁癥仍然是人類精神世界的癌癥,我們就快要找到解藥了,但有些患者對藥物或心理治療沒有迅速回應,解藥依舊在遠方。

為什么我們是這個樣子:關于人格和自我的研究

阿爾伯特·班杜拉《自我效能》

伊莎貝爾·布里格斯·邁爾斯《天生不同》

蘇珊·凱恩《安靜》(或譯《內向性格的競爭力》)

卡羅爾·德韋克《終身成長》

埃里克·埃里克森《青年路德》

漢斯·艾森克《人格的維度》

安娜·弗洛伊德《自我與防御機制》

卡倫·霍妮《我們內心的沖突》

R.D.萊恩《分裂的自我》

沃爾特·米歇爾《棉花糖實驗》

古人訓示我們要“認識自己”,而在心理學中這樣的探索表現在許多方面。艾森克對人格中外傾和神經質層面的研究,為許多其他人格模型鋪好了路。當代心理學者普遍將人格特質分為五大類——外向性、盡責性、親和性、情緒穩定性和開放性(即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并據此來評估他人。近些年,蘇珊·凱恩的著作則讓人們的目光聚集在“內向氣質”上,尤其是工作場所中內向者的特質。在我們的社會里外向或許是吸引人的,然而外向也成為“讓人感到壓迫的標準”,讓數百萬比較安靜的人無法表現他們天生的人格和力量。凱恩的書讓人們將他們內向者的身份展示給世人,而且以此為榮。如今,有很多測驗可以幫助人們斷定自己的人格類型。雖然對于這些測驗的有效性保持懷疑是比較明智的,不過其中有些的確能帶來真正的見解。現代最著名的測驗表則是由伊莎貝爾·布里格斯·邁爾斯原創設計的。

當然,我們是什么樣的人,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或許會不一樣。埃里克·埃里克森創造了“自我認定危機”這個詞語,在他為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撰寫的引人入勝的心理傳記里,他既闡述了自我認定不確定的痛苦,又表明了人們在終于明白自己是誰時可以獲得的力量。

人類有時候必須處理仿佛互相競爭的自我。安娜·弗洛伊德接手父親留下的問題,把研究焦點放在自我(ego)心理學上,她指出,人們會盡可能做任何事來回避痛苦,并且保存自我意識,而這種強迫性的驅動力往往導致人們創造出心理防御。新弗洛伊德學派的卡倫·霍妮相信,童年經歷會決定我們創造的自性(self)是“接近人”還是“躲開人”。這兩種傾向都是面具,如果我們不愿意克服這些傾向,可能發展成神經癥。而她將面具之下的人稱為全心全意的人,或者說真實的人。

大多數人都擁有強大的自我意識,不過正如R.D.萊恩在他關于精神分裂的里程碑作品中闡明的,有些人欠缺這種基本安全感,企圖用虛假自我來替代這份空虛。很多時候我們把自我意識視為理所當然,只有在失去時,才充分意識到大腦非凡的能力——它能創造出泰然自若的感受,或是對自己是誰感到自在。

阿爾伯特·班杜拉談到“自我系統”,包括一個人的態度、才能和認知技巧。我們在生活中最終表現出什么樣子,不單單是我們擁有的技巧或是四周環境影響的結果,而是取決于我們發展出來的自我信念。“自我效能”是我們相信自己有能力塑造這個世界,讓事情發生。

卡羅爾·德韋克發展出了相關的概念:心態。她的研究指出,看待智力、才能和成功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擁有成長心態的人從實現潛能的角度看人生,擁有固定(或定型)心態的人希望證明自己聰明或有才華。我們可以把成長型或固定型心態看成是基本的心理范疇,如同內向和外向,不過德韋克的重點是:辨識出自己的心態,給我們提供了可以改變的空間。唯一能讓我們保持跟別人相關、契合,對別人有價值的方式,就是持續不斷地重塑與發現自我。

自我的另一重要方面是意志力。沃爾特·米歇爾指出,人人都急切想要擁有更強的意志力,因為人生成功與否,意志力看起來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棉花糖實驗》敘述了他針對“自我控制”的科學進行的研究。自我控制跟情緒穩定及工作成就同樣相關。有些人天生意志力就比別人強,但意志力是我們可以靠學習增強的。如同笛卡爾所說:“我思,故我在。”而米歇爾的箴言是:“我思,故我變。”

為什么我們會做這樣的事:偉大的思想家探討人的動機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理解人性》

維克多·弗蘭克爾《追求意義的意志》

埃里克·霍弗《狂熱分子》

亞伯拉罕·馬斯洛《人性能達到的境界》

斯坦利·米爾格拉姆《對權威的服從》

伊萬·巴甫洛夫《條件反射》

B.F.斯金納《超越自由與尊嚴》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是弗洛伊德原始小圈子的成員,不過后來他與弗洛伊德決裂了,因為他不同意“性”是人類行為背后的原動力。阿德勒更感興趣的是,幼年的環境如何塑造我們。他相信我們都試圖通過彌補自以為的童年匱乏的事物來尋求更大的權力,這就是他著名的“補償”理論。

如果阿德勒的人類行為理論與權力相關,集中營幸存者維克多·弗蘭克爾自創的“意義治療”(存在主義心理學派分支)則認定,人類這個物種得天獨厚,是創造出來追求意義的。我們的責任就是尋找人生的意義,不論人生多么黑暗,也不論落入什么境地,我們始終會保有殘存的自由意志。

不過業余心理學家埃里克·霍弗在《狂熱分子》中寫道,人們讓更偉大的目標將自己席卷而去,為的是不必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同時逃避眼前的平庸或悲慘生活。斯坦利·米爾格拉姆著名的實驗顯示,只要條件剛好,人類會展現出令人驚駭的意愿,可能為了讓掌權者和善地對待自己,而讓旁人承受痛苦。另外,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指出,少數達到自我實現的人,他們不會只是附從社會去行動,而是選擇自己的道路,努力激發出自己全部的潛能。這類型的人跟不用大腦的從眾者一樣,都代表了人性。

雖然長久以來,詩人、作家和哲學家都贊頌引導人類自主行為的內在動機,斯金納卻把自我單純定義為“適合應付一些特定突發事件的全套劇目”。并沒有所謂的人類天性,良心和道德都可以歸結到促使我們行為舉止依循道德的環境。斯金納的想法是基于伊萬·巴甫洛夫的研究產生的。巴甫洛夫成功地控制了狗的行為,同時引出人的行動是否全然自由的問題。

盡管在動機解讀上南轅北轍,這些著作共同提供了精彩的見解,探索為什么我們會如此行事,或者至少探究我們能夠做出什么樣的事,包括好事和壞事。

為什么我們喜歡自己做事的方式:關系的動力

埃里克·伯恩《人間游戲》

約翰·戈特曼《獲得幸福婚姻的7法則》

哈利·哈洛《愛的本質》

托馬斯·哈里斯《我好,你好》

卡爾·羅杰斯《個人形成論》

傳統上,愛情是詩人、藝術家和哲學家的領地,然而在過去的50年,親密關系的版圖漸漸改由心理學家來繪制。20世紀50年代,靈長類研究專家哈利·哈洛已用傳奇的實驗(用布偶取代猴子寶寶真實的母親)證實猴子寶寶需要一定程度充滿愛意的身體關注,才能長成健康的成年猴子。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身體撫摸與當時的育兒觀念相悖。

更近代一點,婚姻專家約翰·戈特曼檢視關系動力的另一方面內容,結果發現,人們以為能讓伴侶維持長久浪漫關系的老生常談,往往是錯誤的。如何維持或挽救關系,最寶貴的信息來自以科學方法觀察行動中的配偶,包括細微的臉部表情,以及日常對話中明顯空洞的言辭。

大眾心理學的先鋒埃里克·伯恩和托馬斯·哈里斯把我們與人的親密交接理解為“交易”,可以根據“成人、小孩和父母”三個自我來分析。伯恩的評述是,我們永遠在互相做戲、耍花招。或許這樣看待人性是一種憤世嫉俗的觀點,不過,覺察了這些人際游戲,我們就有機會擺脫和超越。

包含卡爾·羅杰斯在內的學者都認可了人本心理學對于改善人際關系的貢獻。羅杰斯深具影響力的著作提醒我們,如果人與人之間不具備傾聽的氛圍并且不做判斷就全盤接納,關系就不可能發展成熟,而且同理心是“真人”的標記。

在巔峰狀態工作:創造力和溝通技巧

羅伯特·西奧迪尼《影響力》

米哈里·希斯贊特米哈伊《創造力》

霍華德·加德納《智能的結構》

丹尼爾·戈爾曼《情商3》

關于智力的本質,學術界進行著激烈爭辯,然而在工作時我們關心的是如何應用智力。在這個領域有兩本杰作,分別出自丹尼爾·戈爾曼和霍華德·加德納筆下,兩位作者都主張智力不只是單純的智商所能涵蓋的。關于情緒或社交方面的多元智能可能成為共同因素,決定我們在生活中表現如何。

事業上的成功和生活上的成功一樣,其中一項決定性因素是說服別人的能力。如果你的工作跟營銷有關,羅伯特·西奧迪尼關于說服心理學的里程碑著作是必讀之書。如果人們想要了解自己是如何不由自主做了正常狀況下不會選擇去做的事,應該也會有興趣讀一讀。

工作上要成功的另一項要件是創造力。米哈里·希斯贊特米哈伊影響深遠的《創造力》,以系統的研究為基礎,闡釋了為什么創造力是豐富有意義人生的核心,以及為什么許多人直到晚年才完全成熟,大放光彩。最重要的是,這本書說明了有創造力的人具備的許多特征,讓我們得以效法。

心理學和人性

研究人性的科學……找到了自己當前的地位,如同化學在煉金術時代的處境。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每個人對人性都有一套理論。每個人都必須預測他人的行為,這意味著我們都需要有理論來了解是什么驅動了人。

——斯蒂芬·平克

威廉·詹姆斯定義了心理學是精神生活的科學,不過心理學同樣可以被定義為人性的科學。在阿德勒發表上述評論大約80年之后,心理學家尚未創造出一門扎實科學,能夠與物理學和生物學比肩。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仍有長遠的路要走。

而同時,關于人是由什么驅動,我們都需要一套個人理論。要想生存和茁壯成長,我們必須知道自己是誰及自己是什么,并且敏捷掌握別人的動機。要取得這方面的知識,一般是通過人生經驗,然而通過閱讀我們也可以快速增進對這個主題的領會。有些人從小說中獲得見解,有些人從哲學中思索人性。不過心理學是唯一專心研究人性的科學,而大眾心理學文獻(這本選輯所評述的著作)便是傳達這些不可或缺的智慧。

主站蜘蛛池模板: 横山县| 德安县| 和平县| 库伦旗| 新宾| 沙坪坝区| 垦利县| 湘西| 漳浦县| 喜德县| 孟村| 湄潭县| 闸北区| 鹤壁市| 平舆县| 德格县| 玛沁县| 积石山| 深泽县| 阳谷县| 天峨县| 黔西县| 麻城市| 湖南省| 新密市| 桐庐县| 长汀县| 衡水市| 崇信县| 怀安县| 潜江市| 迁西县| 余庆县| 东港市| 桃江县| 高平市| 舞阳县| 西城区| 洞口县| 嘉峪关市| 建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