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化與創新:再談轉型期中國社會的倫理學原理
- 汪丁丁
- 3835字
- 2023-10-30 17:32:16
第一講 導論
一、課程概述與參考文獻
現在開始上課。共享屏幕,是課堂用的心智地圖(圖1.1)。在進入“導論”之前,我琢磨了幾天怎樣“導論”這樣一張涵蓋范圍廣闊的心智地圖,寫了一份“課程綱要”,放在我的iPad Pro,緊靠在電腦旁邊,所以我常要去看左側的課程綱要,可能還常喝水,杯子在我的右側。就算我正對著電腦,也常常是看我的心智地圖而不是看攝像頭。在我而言,這是講網課與教室講課的最大差異。后者是社會學家強調的“面對面”(face-to-face)交往,眼神和表情遠比語言更重要。

圖1.1 共享屏幕(北京時間2021年11月20日上午8∶33∶25)顯示課堂用心智地圖“第一講:導論”以及周圍的四張圖
但是在我講解“課程綱要”之前,我應講解“論文要求”,如圖1.2。依照我的慣例,選課同學在課程結束之后的一個月內遞交學期論文。論文要求:寫你的企業內部你熟悉的合作倫理問題。注意,我重復一遍:首先,故事發生在你的企業內部,而不是你聽說的其他企業的故事;其次,你熟悉的,而不是你不熟悉的故事;最后,凸顯了“合作倫理”問題的故事。

圖1.2 截自我為“轉型期中國社會的倫理學原理”第一講撰寫的“課程綱要”
當然,合作可能不發生任何問題,可能很完美,但更常見的合作總是有問題要解決的,而且這些問題幾乎總要涉及合作倫理。百度檢索“合作倫理”,我很驚訝,沒有找到任何關于合作倫理的定義或討論。我又檢索谷歌中文,只有兩個結果:其一,張世云2018年的論文“公司治理倫理的運行機制研究”;其二,韓國公司LG編寫的“LG倫理道德規范”。最豐富的是谷歌英文的檢索結果,包括“谷歌學術”搜索引擎,在那里,我很高興地見到這樣一種表達:morality as cooperation(道德之為合作)。我講授的上一門課程,“轉型期中國社會的經濟學原理”,介紹了哈耶克“人類合作的擴展秩序”學說。(參見2022年10月出版的講義《收益遞增》)哈耶克認為,真正的道德必須有助于合作秩序的擴展。至于在西方思想傳統里“道德”與“倫理”這兩個單詞的含義怎樣發生了錯位互換,你們可閱讀《情理與正義》的第一講,也是根據其中的考證,這樣的錯位互換并未發生在中國思想傳統里。故而,我繼續使用“合作倫理”。
我現在原文朗讀“課程綱要”(圖1.2)中的這一段文字:“轉型期中國社會的經濟發展、政治演化、文化變遷,很大程度上是合作秩序的擴展問題。合作倫理的核心是:承諾的可信性與可信守性,可預期和可維持的正義,對偏離預期(因為預期本身并不穩定而且缺乏道德合法性)的各種行為的適度寬容?!?/p>
圖1.3就是我為你們手繪的“合作倫理”三要素示意圖。其實,這是我為第四講準備的示意圖。我根據自己的理解,將這一原理表達為三項要素——承諾、寬容、正義。只在理想狀態,同時具備三項要素;在不理想的狀態,可能只具備其中的兩項要素,甚至一項要素。“轉型期”的含義之一,就是社會演化可能進入同時具備三項要素的理想狀態——僅僅是可能而不是必然。不過,我認為,不能同時具備三項要素的社會狀態,就倫理生活而言,不是穩定的。

圖1.3 我為“轉型期中國社會的倫理學”手繪的合作倫理三要素示意圖
朗潤園有一段時間,同時具備了上列的三項要素。我只是說,在我自己的感受中,朗潤園在不長的一段時間里,出現過合作倫理的理想狀態。這是主觀判斷,倫理是價值判斷,故而是主觀的。朗潤園里其他人各有自己的主觀感受,各有自己的主觀價值判斷。
聽過我講解“收益遞增經濟學”的同學應當知道,企業沿著哪一條路徑演化可以有強烈的收益遞增性,依賴于企業家的主觀價值判斷,依賴于企業家對網狀因果關系的嗅覺或直覺。網狀因果是復雜系統的特征,鏈狀因果關系是簡單系統的特征。
圖1.4的左圖表達了鏈狀因果關系(可以有因果循環),右圖表達了網狀因果關系。鏈狀循環的因果關系,要么是正反饋,要么是負反饋。網狀因果復雜得多,判斷哪一鏈條是正反饋,只能基于“重要性感受”,英語常說的“gut feeling”(骨子里的感覺),或“by smelling”,或“intuition”(直覺)。

圖1.4 截自:Mariusz Tabaczek, 2019, Emergence: Towards a New Metaphysics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涌現:走向一種新的形而上學和科學哲學》)
另一方面,也有客觀倫理,也有客觀的收益遞增現象。這里的客觀性,在現代思想傳統里被稱為“主體間客觀性”(inter-subjectivity),常譯為“主體間性”。例如,兩個人,甲和乙,都認為X比Y更好一些,那么,“X好于Y”就獲得了甲和乙的主體間客觀性。在主體間性的意義上,事的客觀性取決于測度的客觀性。在科學世界里,許多事都是可測度的;在人文世界里,許多事都是不可測度的。
客觀的倫理是第二講和第三講的主要內容,所謂“演化倫理學”——考察生物之間合作秩序的演化,從最原始的到最晚近的。參閱我的文章“再談競爭與合作”(汪丁丁財新博客2021年11月18日)。盡管谷歌檢索“evolutionary ethics”這一短語的結果累以萬計,但在西方倫理學文獻里,符合我理解的“演化倫理學”的文獻還是非常少見。
我只找到一本新書,封面如圖1.5:Empirically Engaged Evolutionary Ethics(我建議的標題:“與經驗密切相關的演化倫理學”)。第二主編1978年出生于比利時,在比利時與荷蘭完成學業,并在魯汶大學和牛津大學完成了她的博士后研究,2019年擔任圣路易斯大學哲學系的人文學講座教授,專研宗教哲學與實驗哲學。我更喜歡第一主編,他是圣路易斯的獨立學者,有一張智慧的面孔。他們兩位2015年合作的著作,A Natural History of Natural Theology: The Cognitive Science of Theology and Philosophy of Religion(《自然神學的自然史:神學認知科學與宗教哲學》,MIT Press),谷歌學術索引指數是“112”,這是很高的索引率。

圖1.5 Johan De Smedt and Helen De Cruz, eds., 2021, Empirically Engaged Evolutionary Ethics,封面截圖
根據MIT出版社2015年對這兩位作者的訪談,這本書“which examines the cognitive foundations of intuitions about the existence and attributes of God”(考察關于上帝的存在性及其性質的直覺之認知基礎)。這兩位主編為2021年這本文集撰寫的導讀,關鍵詞不僅列出康德和叔本華,而且列出“王陽明”和“克魯泡特金”,足夠引發我關注,于是列入今年這門課程的參考文獻。
我為演化倫理學選擇的另一參考文獻,是Scott M. James, 2011, An Introduction to Evolutionary Ethics(《演化倫理學引論》)。這本書引發我關注的幾乎唯一理由是第3章的題記,如圖1.6,引述《論語》:“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p>

圖1.6 截自:Scott M. James, 2011, An Introduction to Evolutionary Ethics,第3章“The Caveman’s Conscience:The Evolution of Human Morality”(洞穴人的意識:人類道德的演化)
上述兩本主要參考書,2011年出版的這本,算是科普著作,試圖將老威爾遜《新的綜合》的思路融入哲學的思路。所以,這本書只有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回顧倫理演化的生物學觀察,標題是:From“Selfsh Genes” to Moral Beings: Moral Psychology after Darwin(從“自私的基因”到道德生物:達爾文之后的道德心理學)。第二部分試圖消除休謨提出的“應然”與“實然”之間不可逾越的界限,標題是:From“What Is” to “What Ought To Be”: Moral Philosophy after Darwin(從“是什么”到“應當是什么”:達爾文之后的道德哲學)。注意,我使用了“試圖消除”,因為,這一部分的最后一章,只有若干可能的解決方案。
更有學術價值的,是2021年出版的這本Empirically Engaged Evolutionary Ethics。它有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行為學視角下的倫理活動,標題是“The Nuts and Bolts of Evolutionary Ethics”(演化倫理學的核心要素);第二部分考察社會動物的倫理意識,標題是“The Evolution of Moral Cognition”(道德認知的演化);第三部分探討文化傳統的倫理學含義,標題是“The Cultural Evolution of Morality”(道德的文化演化)——我認為這一部分的討論很膚淺。事實上,這本書全部10章當中只有兩章是優秀的:由這兩位主編撰寫的第1章,Situating Empirically Engaged Evolutionary Ethics(與經驗相關的演化倫理學的位置);以及Neil Levy撰寫的第3章,Not so Hypocritical after All:Belief Revision Is Adaptive and Often Unnoticed(畢竟不是太虛偽:信念修正是適應性行為且常被忽視)。
上述第3章的作者,是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的哲學教授,在非常廣泛的領域里發表了近百篇文章。他最重要的著作是2007年發表的《神經倫理學》,又于2015年擔任《神經倫理學手冊》(117章1800多頁)的第二主編?;谡J知科學和腦科學,他倡導第三種道德學說——既不是自由意志的,又不是完全決定論的,參閱Neil Levy, 2014, Consciousness and Moral Responsibility(《意識與道德責任》)。
現在返回圖1.1,“導論”的兩個主題,中國倫理傳統與西方倫理傳統。講倫理,必須區分中西傳統,可參閱《情理與正義》的第一講。
課堂用的心智地圖里,250幅插圖中,保守估計,至少120幅以很高的概率不會出現在西方倫理學著作里。我上面引述的幾位學者其實很邊緣,不入西方倫理學主流。大多數主流倫理學家仍要從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開始講,講到康德的“三大批判”;或可上溯至柏拉圖,下延至尼采之后,但始終無法擺脫規范倫理學傳統。
反觀中國傳統,從孔子開始就沒有什么“應然”與“實然”的區分,《論語》是在許多特定情境之內的師徒對話,常以見聞引出話題。禪宗在中土也如此,砍柴擔水無非妙道,這是中國的倫理傳統。所以,在“印刷版心智地圖”里,我從中國倫理傳統引出一條虛線到第四講,這條虛線的名稱是“允執厥中”(見圖1.14),詳細考證可參閱《情理與正義》。我又從西方倫理傳統引出一條虛線到第三講,這條虛線的名稱是“黃金中庸與個人美德”(見圖1.15)。這是亞里士多德倫理學的核心內容,延續至“小蘇格拉底學派”,再與基督教融合為康德之前西方倫理學的主流。
從第二講“演化倫理學”,我引出兩條虛線到第四講:其一,名稱是“領導與人格”,主要的參考文獻是:Robert Hogan(中文名“羅豪凎”) and Ryne Sherman, 2020,“Personality Theory and the Nature of Human Nature”(人格理論與人性的本質),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 f erences(《人格與個性差異》),vol. 152,109561。其二,名稱是“情感與社群”,參考文獻幾乎是“印刷版心智地圖”右側所列的全部著作,但核心的兩種,其一是Antonio Damasio, 2018, The Strange Order of Things: Life, Feeling, and the Making of Cultures,中譯本標題是《萬物的古怪秩序》;其二是Gerd B. Muller, 2017,“Why an Extended Evolutionary Synthesis is Necessary”(為什么擴展的演化綜合是必要的),Interface Focus(《英國皇家學會跨學科通訊》),vol. 7,2017. 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