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那日董氏、艾虎諸人借宿歐陽莊上,又經得歐陽春提議,董氏支持,遂艾虎應允將設法除去賊人魚妖。故而,此夜艾虎躺于床榻上斟酌其事,想及若于江河之上相遇賊人,一不小心就使其遁水逃脫,終究無濟于事。然如何引之深入旱地,將其擒獲,艾虎輾轉反側,并無良計。
次日早晨,艾虎尚睡得迷迷糊糊之際,突聽得包繶于房門外呼喚。艾虎不知其故,趕忙著起床,胡亂的洗漱一番出來相見。而后,又隨包繶引路穿越走廊至一處小園前,只見是歐陽春一人在園內。艾虎正欲轉身離開,卻聽得歐陽春于身后叫道:“恩公請留步。”
艾虎回頭再看時,歐陽春已至近前,并給予包繶一份小禮物,遣其離去。艾虎不解伊用意,此便問道:“不知歐陽姑娘遣在下于此有何吩咐?”
歐陽春遂見禮道:“妾身自小隨同家兄習得些劍術,可憐未遇高人指正。昨日見恩公劍技非凡,望恩公垂憐,不吝賜教!”
艾虎聽得此言,心下暗自有些許歡喜。然又一思量,確不宜草率從事,是以誠懇言道:
“望姑娘見諒,此事為經令兄許可,恕在下不敢從命。——再者,若因此引旁人誤會,損害姑娘名節,豈不有失禮數。”
歐陽春聽后卻道:“恩公何需顧慮,一來家兄處自有妾身做主,二來妾身與恩公皆江湖中人,何必在意區區小節?——況且,妾身未名,有何旁人誤會之?”
艾虎于是含笑道:“如此說來,確是在下多慮矣。”
歐陽春見機又趕忙問:“恩公如今可應允妾身意愿?”
艾虎躬身道:“在下自當聽候姑娘差遣!”
歐陽春對此心花怒放,忙邀艾虎同步園內,并于一亭中取出兩把劍來,二人盡情比劃一番不提。
且說包繶領得禮物,回來屋中告知娘親。然而,董氏問明其來由,雖說是略教誨得孩兒一回,但心下卻暗想:“因昨日機緣巧合,無意中至此,或許到不妨使奴家促成一樁美事。”
然此時,正聞得尹貞娘前來告知早飯已置備完善,請各位往客房用餐。董氏就攜了包繶去至客廳,歐陽彝趕忙邀董氏就坐。尹貞娘隨后而至,并言及小姑與恩人未在屋中,不識二人去向。聞此,董氏含笑道:
“唯繶兒識得他二人所在。”
董氏說罷,便吩咐包繶前去喚二人回。尹貞娘卻又不太放心,趕忙一并相隨出去。尹貞娘攜包繶去后,董氏又向歐陽彝言道:
“適才聽繶兒所言,令妹早晨有差遣他領得艾少俠至小園,勢必令妹有意邀艾少俠切磋劍技焉。”
對此,歐陽彝感慨道:“因家妹年幼時爹娘先后早卒,愚乃習武之人,再者,愚有一叔父歐陽真,現于州府供職都頭,亦常傳授些武藝。故此,家妹自幼不喜女紅,習慣舞刀弄劍,今恐有累于艾少俠矣。”
董氏借此卻道:“昨日也多虧得汝兄妹二人善于武術。”
歐陽彝回道:“此事說來慚愧,只因此賊強悍,愚與叔父均難匹敵,是以使其猖獗至今。”他話說至此,則轉而又道:“一來因家妹自小甚得叔父、嬸娘憐愛,二來滁州離此間十里路程,不甚遙遠,故彼此間常有往來。昨日愚正是前往嬸娘處接家妹回轉,卻不料途中遇此賊人,因其垂涎家妹美色,一路窮追不舍……”
于說話間,尹貞娘牽著包繶已領得艾虎、歐陽春二人進來,諸人這才相邀入坐用餐。待飲得數杯酒水,見在坐諸人皆無甚言語,突而得艾虎嘆息道:
“在下昨夜就如何除去賊人之事輾轉許久,可憐尚無主意,不知諸位有無良策?”
董氏聞言,將目光看向歐陽春,含笑道:“奴家正才與歐陽賢弟談論之余思得一計,然欲施此計,必看歐陽妹妹可愿辛苦一遭否?”
歐陽春欣然回道:“若有助于恩公擒獲此賊,民女愿效犬馬之勞。”
歐陽彝接話道:“可除此賊,保此方安泰,愚兄妹自當聽候差遣,義不容辭。”說罷,轉而又向董氏道:“飯后,望夫人將良計細細言來,以便早做部署。”
此時尹貞娘見夫人已放下碗箸,趕忙著斟上茶來。董氏接過茶水,呡得幾口后言道:
“奴家此便將拙見告知,可否妥當懇請諸位斟酌。——適才聽歐陽賢弟所言,已知此賊不過垂涎美色之徒。雖昨日因艾少俠之故有遭失利,若此賊再遇歐陽兄妹,勢必不肯善罷甘休。今不妨擇瑯琊山峭壁深壑之地,艾少俠埋伏于前,由歐陽妹妹引賊人至壑中,后由歐陽賢弟率眾斷去歸路,定將此賊一舉擒獲。”
在坐諸人皆認同此計可行,然尹貞娘在側思緒一會兒后,言道:“當遣人至州府將此情告知叔公,待叔公暗中領十數名精干捕快至,方可行事。一來可確保萬無一失,二來若生擒此賊,亦便就地押解州府,免生枝節。”
董氏聽后道:“此議甚好!再者,恐賊人生疑,艾少俠事前不宜露面。行動之日,令叔攜眾捕快隱匿于側,歐陽賢弟當于賊人打斗幾回合,待令妹逃一段距離,借機敗去,此賊勢必窮追令妹,歐陽賢弟與令叔則率捕快尾隨而至,斷去歸路,此賊縱有回天之力,也難逃此劫矣。”
計劃謀定,遂依照實施,一面歐陽彝速忙往州府將此情告知叔父歐陽真,便又趕忙著率領捕快一道而至;一面歐陽春毅然陪伴艾虎熟悉地形,并派人喬裝打探,摸清賊人近日出沒軌跡。不出數日,一切皆已籌劃妥當,只待推動布局,促使賊人墜入彀中。
這一日,正值秋高氣爽,二十余名捕快全副武裝,悄然埋伏于烏衣河西岸叢林之下,靜候一干賊人駕船駛入視線,看見賊頭魚妖直立船首,躊躇滿志。不遠處,歐陽兄妹各自牽馬沿河岸信步而行,一路有說有笑,仿佛全然不知河面賊人已至。不多時,那賊頭跳將上岸,一陣狂笑道:
“美人,今日何往?前番僥幸走脫,令爺爺想念多日也!既這般有緣,何不束手就擒,免得爺爺傷害筋骨。”
歐陽兄妹故作驚慌,歐陽彝忙一面高喊道:“妹妹快走!”一面就拔劍上前,擺開架勢迎敵。
歐陽春徑直縱身上馬,擇路往山嶺間絕塵而去。歐陽彝迎戰幾回合,估計妹妹約莫走遠,遂棄馬而逃,只聽得身后嘍啰一通咋呼。此賊果然中計,將歐陽彝放任自流,匆促奪馬一躍而上,取向歐陽春所走之路攆去。攆至數里,來到一谷地,望見兩面山巒陡峭,路徑狹窄而崎嶇。此賊一心追逐歐陽春,眼看已是尾隨馳騁。此時,哪里顧及許多,只管驅馬直入。
然不多時,卻突遇一人立馬橫劍阻路于前,歐陽春現已駐足于后。此賊見得正是此前兩度敗于其手之少俠,速即勒住韁繩,怒問道:“小兒!汝兩次三番作梗爺爺為甚?”
面此,艾虎反倒勸言道:“而今太平之世,汝何不棄惡從善,亦可造福一方。”
此賊知已上當,一面憤然道:“小兒之言,是才可笑!”一面調轉馬頭便走。
艾虎未及開口,歐陽春怒道:“此等強賊,人人得而誅之,何須與之多費唇舌!”
艾虎繼而高喊道:“魚妖休走,看小爺今日如何擒汝!”
言畢,遽與歐陽春相隨反攆其后。此賊聞得,拍馬更急。然走不多時,又撞上歐陽真、歐陽彝叔侄率領二十余名捕快斷去歸路。此賊無奈,只得回馬迎戰艾虎,卻不及十數回合,就被艾虎刺落于馬下。艾虎立即跳將下馬,制服此賊,捕快上前捆將起來,一行人打道回莊,暫且將此賊一并押解莊上,派遣人力嚴加看管,無須贅述。
又說艾虎諸人今番擒獲魚妖,遂于莊上設宴慶祝。于酒宴上,歐陽春斟起一杯酒水,向艾虎戲謔道:
“恩公今日再度借千鈞一發之機救妾身于危難,妾身不知何以為報,望滿飲此杯!”
艾虎笑而不答,卻是順從著抬杯一飲而盡。
此時,歐陽真道:“今日虧得艾少俠英勇,方才為此方除去強賊,當之幸事。宴后懇請少俠與吾等同往州府,一來有助于押解此賊回州府,二來少俠亦可就此領取賞金。”
艾虎道:“今擒獲此賊,實乃仰仗諸位通力合作之舉,絕非在下一人之功,以此賞金,在坐諸位皆是有份。然押解賊人至州府,若有需要,在下理當效力。”
歐陽春道:“此番押解,侄女愿助叔父走一遭,以保萬全。”
至此,董氏借機道:“奴家諸人于莊上攪擾多日,委實過意不去。今賊人已擒獲,權且就此別個,今日同往滁州城內借宿,奴家也可早抵天長夫處。”
歐陽春聽后,著急道:“夫人何以這般忙于啟程?難得遠道而來,誠望夫人再多住上幾日。”
艾虎亦趕忙道:“夫人何須急于一時,何不待在下協助都頭押解賊人至州府,領得賞金返回,以便酬謝得歐陽兄臺,再打點啟程如何?”
董氏自是明白艾少俠借此托辭之緣故,因而有意戲謔道:“奴家卻才聽得為押解賊人,歐陽妹妹將同往州府,艾少俠不如就于州府酬謝得歐陽妹妹,即可隨奴家啟程,豈不省事?”
董氏此話一出,說得艾虎、歐陽春皆窘蹙不已。董氏與歐陽彝夫妻二人見此相視而笑,尹貞娘忙圓場道:
“小姑難得與夫人有緣,今又盛情難卻,夫人還請留住兩日。”且又進而道:“此間,風景名勝瑯琊山近在咫尺,夫人遠道而來,若無一游,豈不憾事。今恩公與小姑將助叔公押解賊人至州府,由妾身陪夫人往瑯琊山一游如何?”
然董氏轉言道:“奴家今日若未促成一樁美事,更為憾事。難得今歐陽賢弟與令叔均在坐,因近日見令妹與艾少俠情投意合,奴家當做此媒,愿二人永結同心,不知二位意下如何?”
歐陽彝回道:“愚早有此意,只是未討得叔父示下,不敢作主。”
歐陽真繼而道:“艾少俠年輕有為,英雄難得,侄女能結此良緣,正合我意。今又聞夫人急于往天長夫君處,難得夫人有心,不如就擇即日與二人完婚,以便夫人啟程。”
此話一出,皆大歡喜。待宴席完畢,艾虎,歐陽春自是協助都頭與眾捕快押解賊人往州府而去,歐陽彝夫妻卻相邀董氏一行人往瑯琊山一游。
故此,董氏與丫鬟小玥抱二女包穎、包蕙,隨從包興攜小爺包繶,相隨歐陽彝夫妻出莊,不多時來到山前,步入“瑯琊勝境”,瞻仰山勢偉拔,起伏綿旦,蔚然深秀;隱約于參天古樹間,樓閣殿宇翼然。沿蜿蜒之山勢迤邐而行,游覽深巖邃谷間,修竹、清泉別饒佳趣。登陡山之巔,俯視大江如匹練,群山隱現于煙云杳靄中。待日落西山,諸人緩步來至“開化禪寺”門下,但見寺院掩映在綠樹濃蔭之中,潺潺泉水繞寺而過。步入寺內,更見亭臺樓閣錯落有致,景色怡人。
當夜,諸人借宿寺中。待晚膳過后,董氏與歐陽彝夫妻閑來無事,因見朗月高掛,遂漫步至廊下欣賞夜景,感受此一方難得的恬謐。突而,諸人見得二僧秉燭持卷登閣而上,不久進入閣樓去。藉此,尹貞娘言道:
“早聞夫人學識淵博,妾身今偶得一聯,望夫人、郎君應對。”
董氏道:“請言。”
尹貞娘出道:“點燈登閣各攻書。”
董氏與歐陽彝聽后,一時均不能對。然見時間已夜深,諸人便走出回廊,欲穿過寺院回屋歇息。卻因院中有一桐樹,得一秀士將一把交椅移倚于桐樹之下,玩月消遣。又見一長老于亭臺緩步走來,與秀士桐樹下相會。視此,董氏靈機一動,輒對道:“移椅倚桐同玩月。”
歐陽彝夫妻一聽,齊聲道:“巧對!”
然此刻,則聞秀士著作得一首七律,吟道:
“踏石披云一徑通,翠微環合見禪宮。
“峰巒郁密泉聲上,樓殿參差樹色中。
“午夜千溪分水月,清秋十里韻松風。
“平身久得名山約,吟賞今才信宿同。”
董氏諸人聽后,贊嘆不已。旋見面,董氏隨之言道:“佳作賦予瑯琊,相得益彰矣哉。”轉而又道:“奴家見過銳公長老,不知詩人尊姓大名,勞煩引見。今日得相識二位,實乃三生有幸!”
銳公長老介紹道:“此位乃大名莘縣王古,字敏仲者也。”
隨后,王古言道:“鄙人今游歷于此,興起拙作一詩呈銳公長老,誠謝夫人不吝贊許!今日得以幸會諸位,敢問諸位貴姓?”
董氏諸人乃相繼報知姓名,又相互見禮后,方才告辭,各自回屋歇下,亦無須贅述。
次日,諸人起床,待用過早點,并于寺中禮拜一番。尹貞娘還特地纏著郎君去請教長老,為小姑與艾虎擇得吉日良辰,諸人此才沿路回至莊上。當日,艾虎、歐陽春也于叔父及其家人的陪同下一起復返莊上,就此著手籌備婚禮。不出數日,將婚禮舉行完畢,艾虎與歐陽春遂整頓行李,辭別了莊上親人,便相伴董氏諸人啟程,往天長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