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懂以色列局勢(套裝共三冊)
- (以)丹尼爾·戈迪斯等
- 5530字
- 2023-10-13 18:05:49
序言
一個壯觀的人類故事
在以色列,要做現實主義者的話,你必須相信奇跡。
——以色列首任總理大衛·本-古里安[1]
1898年,馬克·吐溫在《哈潑斯雜志》(Harper's Magazine)上寫道:“俄國制定了驅趕猶太人的法律,西班牙在400年前決定驅逐猶太人,幾個世紀后奧地利做出同樣的決定。基督教占統治地位的歐洲幾乎在每個時代……都限制猶太人的活動。猶太人被禁止從事一個又一個行業,到最后幾乎無事可做。猶太人不能務農,不能當律師,不能為非猶太人行醫治病,不能從事手工業。甚至連高等學府和科學專科學校都不得不對這個可怕的對手緊閉大門。”[2]
但馬克·吐溫提到,有位猶太人提出了一個策略,能讓猶太人告別這段不堪回首的歷史,迎接更美好的未來。“你們聽說過西奧多·赫茨爾的計劃嗎?他想讓全世界猶太人回歸巴勒斯坦,建立自己的政府。當然,我認為他們會保留蘇丹對巴勒斯坦的宗主權。在去年舉行的第一屆猶太復國主義者代表大會上……世界各地的猶太代表團齊聚一堂,這個方案得到一致通過。”
馬克·吐溫的語氣表明,他贊賞猶太人取得的成就,同情他們目前在歐洲的困境,甚至多少能理解他們在巴勒斯坦重新建國的愿望。但他也表達了顧慮:“我不是蘇丹,我也不是要反對;但如果把全世界最狡猾的大腦集中到這里建立一個自由國家……我認為最好還是阻止他們。讓這個種族發現自己的力量可不是件好事。別讓賽馬知道自己的力量,否則我們再也沒法騎了。”
馬克·吐溫大概想不到自己是多么有先見之明。這篇文章在《哈潑斯雜志》上發表50年后,以色列建國。這在很多方面都算得上有史以來最非凡的人類故事之一。我們很難找到另一個民族在經歷了如此多的苦難后,能夠用短短幾十年時間取得如此成就,達到如此高度。過去一百年發生在以色列的事情有時聽起來像神話,但都是真實的。
以色列的故事,是一個無家可歸的民族一千多年來堅持夢想的故事,是一個在深淵邊緣徘徊的民族最終實現救贖的故事,是一個國家創造奇跡、開創未來的故事。公元70年,猶太人被羅馬人驅逐出猶地亞,兩千年來,他們一直夢想回到這片先祖的土地。在每日的禮拜儀式上,他們總要時時提及耶路撒冷,請求上帝準許他們回到錫安。不管在哪里禱告,他們都會面朝耶路撒冷。逾越節晚餐儀式的末尾,他們會一起說“明年耶路撒冷見”。離開錫安是迫不得已,他們相信總有一天能重回故地。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小撥猶太人開始移民巴勒斯坦,他們中有的人認為歐洲即將掀起針對猶太人的暴力浪潮;有的人移民完全出于意識形態的考慮,當時歐洲民族主義興起,他們認為猶太人也應該有自己的國家。但悲哀的是,讓這一理想變成現實的,不是猶太人的禱告,而是發生在20世紀的一幕幕恐怖場景。
盡管英國1917年頒布的《貝爾福宣言》支持猶太人建立自己國家的觀念,但進展緩慢,隨后英國人對猶太人的立場由模糊轉為敵對。20世紀30年代,英國開始阻止猶太人移民巴勒斯坦,這沉重打擊了猶太復國主義者剛剛燃起的建國希望。緊接著,從1939年到1945年,納粹分子屠殺了波蘭90%的猶太人,而戰前的波蘭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猶太社團,總人口達到330萬。全部算下來,納粹屠殺了全世界三分之一的猶太人。
這場種族滅絕前所未有,它在一定程度上逐漸改變了國際社會的共識,人們認識到猶太人需要一處屬于自己的地方。與此同時,猶太復國主義者繼續建設各種建國前的機構,并最終趕走了英國人。1948年5月,以色列國誕生。
建國初期,以色列非常困難,這個剛成立的國家財政儲備匱乏,基礎設施薄弱,而且還需要在短時間內吸收比當時人口還多的大量移民。猶太國建立后,許多國家開始驅逐本國的猶太人,成千上萬的猶太人從北非、伊朗、伊拉克等地來到以色列。遭遇過慘痛經歷后,15萬納粹大屠殺的難民也來到以色列邊境。以色列當時除了少量無法耕種的沼澤地,大部分地區是荒蕪的沙漠。由于自然資源貧瘠和資金短缺,國家沒有太多辦法解決這么多人吃住,開始實行食品定量供應制。剛剛建國幾年,這個國家就瀕于財政崩潰。
但以色列人沒有自暴自棄,部分原因是他們無處可去。美國猶太人長期對猶太國這個觀念持曖昧態度,但他們這時伸出了援助之手,為以色列提供了急需的財政資源。加上德國人支付的大屠殺賠款,以色列逐漸從貧困和羸弱中走出來。以色列建設了公路等基礎設施,發展了制造業,修建了國家輸水系統和大量住房。通過不斷展現自己的實力,以色列不但發展成地區強國,還在世界舞臺上同美國、英國、法國一道謀劃復雜的國際合作。建國20年后,由于以色列的成功及其對猶太人形象的重塑,蘇聯猶太人開始要求移民以色列。又過了幾十年,以色列成為全球經濟大國和科技強國,甚至是西方羨慕的對象,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以色列公司比整個歐洲大陸的公司還多。
以色列的快速發展體現在方方面面。這個國家在20世紀50年代還實行食品定量供應制度,到2000年時已生產出幾十種在國際上獲獎的葡萄酒。這個國家在幾十年前只有一個(由政府控制的)電視臺,現在則擁有數不清的頻道,以色列電影還入圍奧斯卡獎。這個國家接收了許多被一些人當作被動和無助的典型的大屠殺幸存者,如今已成為軍事大國。這個自古以來視學習為神圣使命的民族將該傳統帶到新生的國家,孕育出非凡成果,贏得多項諾貝爾獎,為諸多研究領域設立了國際標準。
以色列的故事,不僅是一個國家的故事,也是一場革命的故事。猶太復國主義是一場致力于改變猶太人現狀的運動。猶太復國主義者認為讓猶太人獲得重生的時機已經到來。
在很多方面,猶太復國主義是對古老猶太教的反叛。猶太復國主義者認為,歐洲猶太人在歷史上不斷受攻擊,長期被邊緣化,歐洲當然要譴責,但猶太人自己也有責任。猶太人不應該隨時甘愿充當受害者。不管生活在哪里,他們總以為那里是自己的家,直到東道國驅逐或謀殺他們。1290年英國驅逐猶太人,1492年西班牙驅逐猶太人,然后就是席卷歐洲的反猶主義暴力活動。更讓猶太復國主義者難以接受的是,在整個過程中,猶太人一直被動、軟弱、充滿恐懼,他們不曾嘗試保護自己,不曾爭取歷史的主動權,而是擠在一塊繼續研讀古老而神圣的經文。
早期猶太復國主義思想家認為這正是急需改變的,他們的革命熱情超乎人們的想象。猶太復國主義在很多方面試圖切斷猶太人和歷史的聯系。為了迫切追求全新的猶太身份,他們不惜更改姓氏。以色列最早的四位總理就是如此。大衛·本-古里安出生時叫大衛·格魯恩,摩西·夏里特出生時叫摩西·謝爾托克,列維·艾希科爾的本名是列維·什科爾尼克,果爾達·梅厄(以色列第一位女總理)以前叫果爾達·梅耶森。更換姓氏是和過去“告別”的一種方式。他們需要新的猶太世界觀、新的猶太體格、新的猶太家園以及新的猶太名字。他們要創造“新猶太人”,讓猶太民族實現重生。
以色列國的確出現了新猶太人,確切地說是出現了很多種新猶太人。以色列有一點很有趣:這里的人們從未停止討論猶太教與猶太人的現狀和未來。這類討論有時禮貌而克制,有時卻會演變成以色列多條政治陣線上的激戰。盡管爭吵激烈,猶太復國主義總能在這條陣線上獲勝,令人敬佩地獲勝。今天的猶太人不再是當年生活在歐洲的膽小怕事之輩,毫無疑問,猶太復國主義創造了全新的猶太人。
猶太復國主義也是一場革命,它改變了猶太人沒有家園的事實。面對20世紀中期歐洲爆發的種族滅絕的仇恨,許多猶太人無處可逃。美國和加拿大關閉了國門,英國人禁止猶太人移民巴勒斯坦,許多載有猶太難民的船只無法靠岸。這些幫助猶太人逃離歐洲大屠殺的船只有時不得不返回歐洲,或被敵方艦艇故意擊沉,僅僅因為無人想要“多余的猶太人”。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決心改變猶太人無家可歸的事實,以色列的建國實現了這一夢想。
經歷了多個世紀的流亡之苦,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要復興先祖時代的繁榮文化,讓猶太人說自己的語言,掌握自己的命運。猶太人像他們的祈禱書中所說的那樣分散在“大地的四個角落”,猶太復國主義者希望他們能重新聚集在一起。上千年的流亡讓希伯來語這種曾經的日常用語成為神圣的宗教語言,猶太復國主義要讓這種幾乎死去的語言重獲新生。猶太人要像其他民族一樣創造自己的音樂、藝術、文學和詩歌。他們既要創造高雅文化,也要創造大眾文化。猶太人要生活在先祖們熟悉的城市中,行走在圣經中的祖先安居樂業的土地上。猶太領導人將制定戰爭、和平、經濟、醫療和移民等方面的政策。猶太復國主義不但實現了這些理想,還取得了更多的成就。以色列如何反映了猶太民族的重生,本書要講述的故事中就有這方面內容。
當然,并非所有的猶太復國主義理想都能實現。西奧多·赫茨爾和伊斯雷爾·贊格威爾等人認為,猶太人能給中東地區帶來進步,因而能夠受到當地人的歡迎。他們相信并希望通過和平的方式建立猶太人的國家,不和任何其他民族發生沖突。可惜,這個想法過于天真。早在建國前幾十年,猶太人就一直處在一場激烈而痛苦的沖突中,很遺憾,這場沖突直到今天也沒有任何緩和的跡象。
作為現代以色列國家的總設計師,西奧多·赫茨爾還認為,一旦猶太人有了自己的國家,歐洲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反猶主義就將成為歷史。這個想法也過于天真。在某種程度上,以色列讓世界對猶太人的看法變得更為復雜,也讓歐洲猶太人的境地變得更加尷尬。以色列在國際社會上的起起伏伏也是以色列故事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會作詳細探討。
以色列是復雜而充滿活力的地方。這里既有諸多宗教圣地,又有熱鬧的酒吧和精彩的音樂表演(有人會說這是褻瀆神靈)。這里在某些方面非常傳統,但在其他方面又非常現代。這里居住著逃避現代性的極端正統派猶太教徒,同時又是世界科技的中心。這里既居住著擁有不同膚色和種族背景、說不同語言的世俗猶太人和猶太教徒,又聚集了不少非猶太人。以色列吸收的移民(這里是全世界移民比例最高的國家)大多來自沒有民主傳統的國家,但以色列是非常成功的民主國家。雖然在面積和人口上都只能算作袖珍國家,但以色列和它的故事向來是世界關注的焦點。可以說,如果不理解這個猶太國家,不明白它的活力和復雜性所在,就無法理解當今世界。
雖然以色列是世界關注的焦點,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哪部單卷本著作像本書這樣,以嚴格的史學方法和平衡的觀點,面向大眾介紹以色列的故事。當然,目前不乏介紹以色列歷史的優秀的單卷本著作,但其篇幅通常是本書的兩三倍,很難得到普通讀者的青睞。更長的篇幅能夠深入探討本書匆匆提到甚至沒有提到的問題,但并不利于把以色列的整體“故事”講好。
很多書只講述發生了什么,卻沒有解釋發生的原因,也沒有厘清不同的故事情節是如何構成一個整體的。以色列對于我們理解全球事務太重要了。所以本書講述了猶太國這種“觀念”的來龍去脈,讓讀者明白這個觀念源于何處、如何傳承以及如何從夢想變為現實的。
本書在介紹發生了什么的同時,將著重解釋發生的原因。猶太人從哪里得到去巴勒斯坦建國的觀念?全世界有那么多地方,為什么猶太復國主義者偏偏要選擇巴勒斯坦?國際社會何時開始支持這個觀念?為什么會支持?多半是來自非民主國家的人怎樣建立起一個民主國家,而且一路下來運行得令人贊賞?為什么以色列人在許多問題上總是無法達成一致意見,吵個不停?為什么以色列和美國猶太社團在許多關鍵問題上長期存在分歧?以色列的未來將會如何?
本書也會敘述許多故事,幫助我們理解以色列人如何看待自己和他們的國家。美國人講起美國故事,一定會講保羅·里維爾(Paul Revere)夜間騎馬報信、喬治·華盛頓強渡冰封的特拉華河和英勇感人的阿拉莫(Alamo)守衛戰;同樣,以色列人也有自己的歷史故事。這些記憶是理解以色列人心態的關鍵,從中我們能夠明白他們看待自己的歷史和國家的方式,也能夠明白世界是如何看待他們的。本書將為大家講述以色列民族記憶中最重要的故事。
本書還將介紹在歷史背后的這個頑強、熱情和獨特的民族。為了控制篇幅,書中對許多以色列歷史事件的描述非常簡略。比如在談到以色列的戰爭時,將只討論以色列為什么會打這場戰爭、戰爭過程的主要環節及其對以色列的社會和國際地位的影響。別的書記錄了以色列在每場戰爭中的軍功,但本書志不在此。
有些主題,本書幾乎沒有涉及。比如,以色列的經濟發展史引人入勝,但是除了拯救以色列經濟的德國賠款和以色列令人難以置信的高科技產業,本書沒有把重點放在以色列經濟上。同樣,這部簡史也沒有提到其他許多事件和人物。
以色列情況復雜,任何一本關于這個國家的篇幅較短之作,都只能是對它的一種解讀。即便是一些看似“客觀的”事實也存在激烈的分歧,關鍵人物的動機和意圖就更難分析了。
此外,什么是對以色列合理的“敘事”同樣存在爭論。沒有任何兩個人在寫作一本書時會使用同樣的方式。對以色列的成就應該給予多大的肯定?如何指出以色列犯下的錯誤和令人失望的地方?如何取舍內容?如何分析某些人物的決策和選擇?如何通過統一連貫的視角把這些內容串聯在一起?對于以上這些問題,讀者不可能達成一致意見。
我在對待各種立場時如履薄冰,盡可能用我相信的可靠史實來講述這個故事。我想展現的以色列歷史不是史實的羅列,而是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既提到以色列的成就,也提到它的過失;既談及它非凡的過往,也談及它令人憂慮的未來;既有它的善舉,也有它的惡行。任何宏偉的故事都包含眾多角色,他們在歷史長河中來來往往,起起伏伏,有時能成就偉業,有時又犯下失誤。這個故事中的角色不僅包括個人,還包括組織、政黨、國家等。我盡可能以生動活潑和公平合理的方式來講述這個故事。
《以色列:一個民族的重生》講述了這個小國是如何從一個古老觀念變成現實的歷史。這個國家奇跡般地渡過重重難關,但仍然面臨強大的敵人(有人說是不可戰勝的敵人)和難以逾越的障礙。這是一個民族在付出巨大代價后重獲新生的故事,一個復雜、富有戲劇性和悲傷的故事,同時也是一個令人驚嘆和鼓舞人心的故事,它對這個世界的影響幾乎無處不在。
現在是時候開始講故事了,讓我們一起來理解事情的經過,以及更為重要的,事情發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