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夏商西周時期

引言

研究夏商西周時期的史料比較豐富,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傳世文獻。經書中的《尚書》《詩經》收錄了同時期的文誥、詩歌等,涉及政治、軍事、經濟、思想、社會風俗等領域,是我們研究這段歷史最寶貴、權威的一手傳世文獻。《春秋》三傳,尤其是《左傳》中保留了許多關于三代時期的歷史追述。“三禮”、《論語》、《孟子》中也有不少關于三代時期的信息。《周易》《爾雅》則分別是研究三代時期思想史和語言的重要資料。史書中的《國語》有《周語》,成書于戰國,其中涉及穆、共、厲、宣、幽五代周王的記載應采自周的國史,可視為重要史料。《竹書紀年》為春秋戰國時期的晉國、魏國史官所作。其中的《五帝紀》《夏紀》《殷紀》《周紀》保存了許多寶貴的歷史信息,但是多與其他文獻的記載抵牾,需要認真考辨,慎重選擇。《逸周書》是一部匯集誥誓辭命的記言性史書,記載了大量西周時期的歷史,而且許多內容均可印證,具有較高的可信度,但是文字多舛誤,加之后人多孱入刪改,需要注意。《史記》為西漢初年司馬遷所作,雖成書較晚,且其中涉及三代的內容不乏后世層累、偽造,但仍然保留了大量三代時期的寶貴信息,而且流傳深遠,深刻地影響了中國人對三代的認識。子書中的《荀子》《老子》《莊子》《墨子》《韓非子》等均是春秋戰國時期諸家大師的著作,其中也有不少關于三代的信息,需要與經、史典籍互證后使用。第二類文獻是出土文獻。首先是甲骨文。甲骨文發現于清末,經過民國和新中國時期的考古,以及民間發現,目前已知近十五萬片,四千五百多單字,其中內容以卜辭為主,涉及商代和周初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其次是青銅器銘文,即金文。商代的青銅器帶有銘文者較少,且字數很少。周代青銅器帶有銘文者較多,且篇幅較長,目前有三千多件。周代的許多軍國大事都被貴族作為功績刻在青銅器上,以告慰先祖,顯赫門庭,垂訓子孫。因此,青銅銘文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受到歷代治史者的重視。最后是出土竹簡。例如《郭店楚簡》、《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簡稱“上博簡”)、《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簡稱“清華簡”)中均有大量關于三代歷史的內容,多數不見于傳世文獻。尤其是“清華簡”重現了許多傳世與未傳世的《尚書》篇目及類似典籍,澄清了一些學術史上長期爭論的疑難,發現了前所未知的周代詩篇。“清華簡”中的《系年》記錄了從西周初年到戰國前期的歷史,其中有許多事件不見于傳世文獻,對傳世典籍有訂正作用。第三類是考古材料。從民國對殷墟的考古發掘,到新中國時期全面考古的展開,目前關于夏商西周時期的考古材料已相當豐碩。例如對二里頭遺址、殷墟、周原的發掘,提供了傳世、出土文獻無法呈現的歷史信息,諸如陵寢制度、聚落形態、建筑布局、生死觀念、手工技術等。這些材料多收錄于各類考古學報告和文集中,可以參閱。

本章選取的主要為《尚書》《詩經》《史記》及相關金文篇目,原文及注釋主要參考了顧頡剛、劉起釪所著的《尚書校釋譯論》(中華書局,2005年);程俊英、蔣見元所著的《詩經注析》(中華書局,1999年);《史記》,二十四史點校本(中華書局,1982年);韓兆琦所著的《史記箋證》(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王輝所著的《商周金文:中國古文字導讀》(文物出版社,2006年)。這些篇目久經歷史考驗和歷代學者的注釋,是了解三代時期的核心文獻。與此同時,本章還選取了幾篇著名的金文,可與傳世文獻對比參閱,以幫助讀者們對三代的歷史過程和文明風貌有更全面的認識。

主站蜘蛛池模板: 抚宁县| 革吉县| 武安市| 红原县| 黔西县| 深水埗区| 吉林省| 南昌市| 泸定县| 晋中市| 定兴县| 京山县| 定安县| 佛冈县| 嘉峪关市| 北京市| 关岭| 雷山县| 犍为县| 肥东县| 西城区| 汶川县| 乐安县| 尚义县| 广州市| 右玉县| 涪陵区| 长子县| 临颍县| 望江县| 武清区| 隆回县| 房山区| 龙泉市| 纳雍县| 黄骅市| 利辛县| 阆中市| 岗巴县| 额济纳旗| 龙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