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五帝始祖

大凡談及中華文明的起源,中國人都會首先想起“三皇五帝”。從現存的文獻看,在戰國時期就已存在大量關于三皇五帝的傳說。但是,這些傳說由于去古已遠,加上后人偽造附益,存在很多矛盾、怪誕之處。到了漢武帝時期,太史公司馬遷搜集、審訂、整合了諸家觀點,以黃帝為血緣始祖,依次敘述了顓頊、帝嚳、堯、舜的開創文明之功,諸如部落戰爭、王位禪讓、治理洪水、觀測天文、推算歷法、譜制樂舞等。太史公的這一文本成為后世中國人關于文明起源的最經典、最重要的歷史記述。從史實的角度看,它保存了許多關于上古時期的歷史信息,其中有不少內容得到了考古成果的印證;從思想的角度看,它不僅第一次完整、系統地論述了“天下一家”的起源,為大一統國家的合法性奠定了歷史理論根基,而且塑造了中國人對“政統”的認同。而這一認同與對自孔子以降的“道統”的認同,共同組成了中華民族歷史文化認同的兩大支柱。此外,太史公筆下的五帝籠罩著儒家圣王的光芒,寄托了中國人對君主政體下執政者的美好理想,成為歷代皇朝統治者追慕效法的榜樣。

《史記·五帝本紀》(節選)

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1]。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2],長而敦敏,成而聰明。

軒轅之時,神農氏[3]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于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征不享[4],諸侯咸來賓從。而蚩尤[5]最為暴,莫能伐。炎帝[6]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虎,以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7]。三戰,然后得其志[8]。蚩尤作亂,不用帝命。于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9],遂禽殺蚩尤。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10],披山通道,未嘗寧居。

【注釋】 [1]黃帝:傳說中上古華夏部落聯盟領袖,亦稱“有熊氏”。目前最早記載黃帝的文獻多為戰國時期整理成書,諸如《五帝德》《帝系姓》《世本》等。黃帝在歷史上是否確有其人,有待進一步的考古與歷史研究。[2]徇齊:徇,疾;齊,速。徇齊意為“思維敏捷”。[3]神農氏:傳說中的古帝王名,因教人耕稼,故被稱為“神農”。亦有觀點認為神農氏為一氏族名,或者是炎帝。[4]享:覲見、來朝。[5]蚩尤:傳說中的古代九黎部落領袖,傳說發明了各種兵器,以好戰著稱。[6]炎帝:傳說中的古代部落領袖,姜姓,一說為神農氏。[7]阪泉之野:一說位于舊河北涿鹿境內,今河北省懷來縣,一說位于山西省運城鹽池。[8]志:旗幟。[9]涿鹿之野:位于河北省懷來縣。[10]平者去之:此句意為“對那些歸順者,則率兵離開,不予討伐”。

東至于海,登丸山[1],及岱宗[2]。西至于空桐,登雞頭[3]。南至于江,登熊、湘[4]。北逐葷粥[5],合符釜山[6],而邑于涿鹿之阿。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官名皆以云命,為云師。置左右大監,監于萬國。萬國和,而鬼神山川封禪與為多焉。獲寶鼎,迎日推策[7]。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順天地之紀,幽明之占,死生之說,存亡之難。時播百谷草木,淳化[8]鳥獸蟲蛾,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9],勞勤心力耳目,節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10],故號黃帝。

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11]

【注釋】 [1]丸山:今山東省臨朐縣東北,地處渤海之濱。[2]岱宗:泰山。[3]空桐、雞頭:山名,位于今甘肅、寧夏境內的六盤山脈。[4]江、熊、湘:“江”指長江,“熊”為今湖南益陽東北的熊耳山,“湘”為洞庭湖中的湘山。[5]葷粥:古代北方的部族名。有學者認為即獫狁和后來的匈奴。[6]釜山:位于今河北省懷來縣東。[7]策:占卜用的蓍草。[8]淳化:道德所廣及。[9]旁羅、水波:二者應為動詞,但具體含義不明,至今尚無定論。[10]土德:戰國時期陰陽五行學說認為有五德,分別為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呂氏春秋·應同》中記載“黃帝之時,天先現大蚓、大螻,黃帝曰:‘土氣盛。’土氣盛,故其色尚黃,其事則土。”[11]得姓者十四人:《國語·晉語四》胥臣云:“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唯青陽與夷鼓同己姓。”

黃帝居于軒轅之丘,而娶于西陵[1]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2];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3]。昌意娶蜀山氏[4]女,曰昌仆,生高陽,高陽有圣德焉。黃帝崩,葬橋山[5]。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

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絜誠以祭祀。北至于幽陵[6],南至于交阯[7],西至于流沙[8],東至于蟠木[9]。動靜之物[10],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11]

帝顓頊生子曰窮蟬。顓頊崩,而玄囂之孫高辛立,是為帝嚳。

【注釋】 [1]西陵:古氏族名。[2]江水:今四川岷江。[3]若水:今四川雅礱江。[4]蜀山氏:古部族名,可能居住于今四川省西部。[5]橋山:位于今陜西省黃陵縣。[6]幽陵:即幽州,今北京一帶。[7]交阯:亦作交趾,今越南北部一帶。[8]流沙:今內蒙古西部一帶的沙漠。[9]蟠木:即扶桑木,代指最東方的古國。[10]動靜之物:分別指動物和植物。[11]砥屬:歸屬。

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高辛父曰蟜極,蟜極父曰玄囂,玄囂父曰黃帝。自玄囂與蟜極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于顓頊為族子。

高辛生而神靈,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1],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財[2]而節用之,撫教萬民而利誨之,歷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3],其德嶷嶷[4]。其動也時,其服也士[5]。帝嚳溉執中而遍天下[6],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

帝嚳娶陳鋒氏女,生放勛[7]。娶娵訾氏女,生摯。帝嚳崩,而摯代立。帝摯立,不善,崩,而弟放勛立,是為帝堯。

【注釋】 [1]順天之義:義,宜。此句意為“順應天地自然客觀之所宜”。[2]財:通“材”。[3]郁郁:莊嚴肅穆之貌。[4]嶷嶷:崇高之貌。[5]其服也士:服,用。此句意為任用有德之人。[6]溉執中而遍天下:溉,同“概”,量糧食用的斗板,引申為平。遍,通辨,治理。此句意為“實行一種中正平和的政策,治理天下”。[7]放勛:即后來的堯。

帝堯者,放勛。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驕,貴而不舒[1]。黃收純衣[2],彤車乘白馬。能明馴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3]。百姓昭明,合和萬國。

乃命羲、和,敬順昊天,數法[4]日月星辰,敬授民時[5]。分命[6]羲仲,居郁夷[7],曰旸谷[8]。敬道[9]日出,便程東作[10]。日中,星鳥,以殷中春[11]。其民析[12],鳥獸字微[13]。申命羲叔,居南交[14]。便程南為[15],敬致[16]。日永,星火,以正中夏[17]。其民因[18],鳥獸希革[19]。申命和仲,居西土,曰昧谷[20]。敬道日入,便程西成。夜中,星虛,以正中秋[21]。其民夷易[22],鳥獸毛毨[23]。申命和叔,居北方,曰幽都。便在伏[24]物。日短,星昴[25],以正中冬。其民燠[26],鳥獸 [27]毛。歲三百六十六日,以閏月正四時。信飭[28]百官,眾功皆興。

【注釋】 [1]舒:放縱。[2]黃收純衣:收,一種冠冕。純,音緇,純衣即黑衣。[3]便章百姓:便章,即辨章,辨別章明之意。百姓,指百官。此句意為“讓百官各司其職,各就其位”。[4]數法:遵循、推算。[5]時:歷法。[6]分命:分派、派遣。[7]郁夷:古代青州之地,今山東半島地區。[8]旸谷:傳說中的日出之地。[9]道:同導,引導。[10]便程東作:便通“辨”,辨明、分派。程,規定日期,定額。東作,春耕之事,按照陰陽五行學說,東方代表春天。[11]日中,星鳥,以殷中春:殷,正當、正值。此句意為“根據晝夜平分、朱鳥七宿出現在正南方,確定這一天為春分”。[12]析:分散,散布在田野上耕種。[13]鳥獸字微:字,同“孳”,分娩哺乳之意。微,同“尾”,交尾之意。另有觀點認為“析”是東方的神名,“鳥獸字微”是東方風名的錯寫。[14]南交:交趾。[15]便程南為:此句意為“分配、督促夏天的農事”。按照陰陽五行的觀點,南方代表夏天。[16]致:一種測定時歷的活動。古人以土圭測日影,通過測量影子是否到足夠的長度,來測定日月之行、寒暑之候。[17]日永,星火,以正中夏:此句意為“根據白天的時間最長以及心宿出現在正南方,確定這一天為夏至日”。[18]因:助耕。[19]鳥獸希革:希,通“稀”,稀少。革,變化之意。意為“鳥獸的毛開始變少”。另有觀點認為“因”是南方神名,“鳥獸希革”是南方神名的錯寫。[20]昧谷:傳說中的日落之地。[21]夜中,星虛,以正中秋:此句意為“根據夜晚與白晝等長,虛星處于正南,確定這一天為秋分”。[22]夷易:平和、快樂的樣子。[23]毨:鳥獸之毛更生整理。也有觀點認為,夷易是西方神名,鳥獸毛毨是西方風名。[24]伏:收拾、儲藏活動。[25]昴:昴星,即北方七宿。[26]燠:暖,穿厚衣取暖。另有觀點認為“燠”同“隩”,房屋,引申為“入室取暖”之意。[27]:細毛。[28]信飭:信,通“申”,申明條例。飭,約束,整頓。

堯曰:“誰可順[1]此事?”放齊曰:“嗣子丹朱開明。”堯曰:“吁!頑兇,不用。”堯又曰:“誰可者?”兜曰:“共工旁聚布功[2],可用。”堯曰:“共工善言[3],其用僻[4],似恭漫天[5],不可。”堯又曰:“嗟,四岳[6],湯湯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7],下民其憂,有能使治者?”皆曰鯀可。堯曰:“鯀負命毀族[8],不可。”岳曰:“異哉[9],試不可用而已[10]。”堯于是聽岳用鯀。九歲,功用不成。

【注釋】 [1]順:循,繼承堯的大業。[2]旁聚布功:旁,同“溥”“普”。此句意為“廣泛地聚集人力,興辦了許多事業”。[3]善言:指共工話說得好聽,實則言行不一。[4]其用僻:用,行事。辟,邪辟。[5]似恭漫天:此句意為“看似恭敬,實則怠慢上天”。[6]四岳:四方諸侯之長。[7]懷山襄陵:懷,包圍。襄,淹沒。[8]負命毀族:負,違背。族,同僚。此句意為“違抗命令,傷害同僚”。[9]異哉:意為“您說的跟我了解的不一樣啊”。也有說法認為“異”同“已”,意為“已無別人可用了”。還有觀點認為“異哉”就是感嘆語,無義。[10]試不可用而已:已,終止,停止鯀的職務。此句意為“先讓鯀試一試,不行再罷免他”。

堯曰:“嗟!四岳: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1]命,踐朕位?”岳應曰:“鄙德忝帝位[2]。”堯曰:“悉舉貴戚及疏遠隱匿者。”眾皆言于堯曰:“有矜[3]在民間,曰虞舜。”堯曰:“然,朕聞之。其何如?”岳曰:“盲者子。父頑,母嚚,弟傲,能和以孝,烝烝[4]治,不至奸。”堯曰:“吾其試哉。”于是堯妻之二女[5],觀其德于二女。舜飭[6]下二女于媯汭[7],如婦禮[8]。堯善之,乃使舜慎和五典[9],五典能從。乃遍入[10]百官,百官時[11]序。賓于四門[12],四門穆穆[13],諸侯遠方賓客皆敬。堯使舜入山林川澤,暴風雷雨,舜行不迷。堯以為圣,召舜曰:“女謀事至而言可績,三年矣。女登帝位。”舜讓于德不懌[14]。正月上日[15],舜受終[16]于文祖[17]。文祖者,堯大祖[18]也。

【注釋】 [1]庸:用,聽從。[2]鄙德忝帝位:鄙德,即“德鄙”,德行鄙陋之人。忝,辱沒。[3]矜:同“鰥”,喪妻之人。[4]烝烝:溫厚善良之貌。[5]二女:娥皇、女英。[6]飭:命令。[7]媯汭:媯水入黃河的河口處,即舜的老家。[8]如婦禮:此句意為“二女均能按照舜的要求,在舜的老家恪守婦禮”。[9]慎和五典:即謹慎地制定并實施關于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秩序的典則。[10]遍入:全面地考察管理。[11]時:是,因此。[12]賓于四門:讓舜主管外交,接待四方來賓。[13]穆穆:心服喜悅的樣子。[14]舜讓于德不懌:讓于德,意為“推說自己的德行不夠”。不懌,不樂,因為感到自己的能力尚不足以接替堯的大位。[15]正月上日:初一元旦。[16]受終:本意為受禪,此處指從堯的那里接過攝行天子之政。[17]文祖:文祖之廟。按照推算,此處的文祖廟當為黃帝之廟。[18]大祖:太祖。

于是帝堯老,命舜攝行天子之政,以觀天命。舜乃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1]。遂類[2]于上帝,禋于六宗[3],望[4]于山川,辯[5]于群神。揖五瑞[6],擇吉月日,見四岳諸牧[7],班瑞[8]。歲[9]二月,東巡狩[10],至于岱宗,祡[11],望秩于山川[12]。遂見東方君長,合時月正日[13],同律度量衡,修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為摯[14],如五器,卒乃復[15]。五月,南巡狩;八月,西巡狩;十一月,北巡狩:皆如初。歸,至于祖禰廟[16],用特牛禮[17]。五歲一巡狩,群后四朝[18]。遍告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19]。肇十有二州,決川[20]。象以典刑[21],流宥五刑[22],鞭作官刑,撲作教刑,金作贖刑[23]。眚烖過,赦[24];怙終賊[25],刑。欽[26]哉,欽哉,惟刑之靜哉[27]

【注釋】 [1]七政: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2]類:一種敬天的祭祀。[3]禋于六宗:禋,一種潔凈身心以敬神的祭祀。六宗,一說為星、辰、司中、司命、風師、雨師,一說為四時、寒暑、日、月、星、水旱;一說為天、地、春、夏、秋、冬。[4]望:遙望山川而敬神的祭祀。[5]辯:同“遍”,祭祀名。[6]揖五瑞:揖,同“輯”,斂起。五瑞,即“五玉”,公、侯、伯、子、男所持的珪璧。[7]諸牧:各地區的地方長官。[8]班瑞:班,頒布。此句意為“將收斂上來的珪璧分發給各個地區的長官”。[9]歲:漢代經學家馬融認為這一年是舜受命后的第五年。[10]巡守:古代統治者視察地方的巡視活動。[11]祡:亦作“柴”,祭祀名,將祭品放在柴上燒。[12]望秩于山川:按照等級秩序,祭祀山川。秩,次序,等級。[13]合時月正日:合、正均為協調、統一之意。[14]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為摯:五禮,吉、兇、賓、軍、嘉五種禮。五玉,珪、璧、琮、璜、璋五種玉制禮器。三帛,三種不同顏色的絲織品。二生,兩種活物,指大雁和羊羔。一死,一種死物,指死雉。摯,見面禮。[15]如五器,卒乃復:馬融認為“五器”即為上文提到的五玉,用完后即歸還。[16]祖禰廟:帝王家的宗廟。[17]特牛禮:獻上一頭成年公牛的祭祀。[18]五歲一巡狩,群后四朝:后,同“王”,指各地諸侯。此句意為“五年之中,舜出巡一次,在外會見諸侯;其余四年,均為各地諸侯進京朝見天子”。[19]遍告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庸,效用,功績。此句意為“天子具體、嚴肅地提出守土治民的要求,公開地考核他們守土治民的成效,以不同的車馬服飾來獎勵他們守土治民的功績”。[20]肇十有二州,決川:此句意為“開始將天下劃分為十二州:冀州、幽州、并州、青州、營州、兗州、徐州、揚州、豫州、荊州、雍州、梁州,疏通河道”。[21]象以典刑:此四字頗為難解。舊說釋讀此句為“詳其罪罰,依法用其常刑,使罪各當刑,不越法”。近說釋讀此句為“將五刑用圖像畫出來,以告百姓”。[22]流宥五刑:宥,寬。此句意為“用流放之法寬五刑”。[23]鞭作官刑,撲作教刑,金作贖刑:此句意為“官員犯錯,用鞭刑;學生犯錯,用板子打;有些罪可以用貴金屬贖免”。[24]眚烖過,赦:眚,過失。烖,同“災”,犯罪。此句意為“因為過失而犯罪的,赦免之”。[25]怙終賊:怙惡不悛、罪大惡極的犯罪分子。[26]欽:敬業,兢兢業業之貌。[27]惟刑之靜哉:靜,深思熟慮。此句意為“執法一定要慎重啊”。

兜進言共工,堯曰不可而試之工師,共工果淫辟[1]。四岳舉鯀治鴻水,堯以為不可,岳強請試之,試之而無功,故百姓不便。三苗[2]在江淮、荊州數為亂。于是舜歸而言于帝,請流共工于幽陵,以變[3]北狄;放兜于崇山[4],以變南蠻;遷三苗于三危[5],以變西戎;殛[6]鯀于羽山,以變東夷:四罪[7]而天下咸服。

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攝行天子之政,薦之于天。堯辟位[8]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喪父母。三年,四方莫舉樂,以思堯。堯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權[9]授舜。授舜,則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10];授丹朱,則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堯曰“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堯崩,三年之喪畢,舜讓辟丹朱于南河之南。諸侯朝覲者不之[11]丹朱而之舜,獄訟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丹朱而謳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后之中國踐天子位焉,是為帝舜。

【注釋】 [1]淫辟:驕縱,邪惡。[2]三苗:居住于長江中游一帶的古代部族。[3]變:同化,治理。[4]崇山:具體地望不明,可能位于衡山以南。[5]三危:三危山,位于今甘肅敦煌。[6]殛:誅殺,在此意為“流放”。[7]四罪:意為“四個人都獲罪而受到懲罰”。[8]辟位:讓位,退居二線。[9]權:變通。[10]病:不滿,責備。[11]之:前往。

虞舜者[1],名曰重華。重華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橋牛,橋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窮蟬,窮蟬父曰帝顓頊,顓頊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從窮蟬以至帝舜,皆微為庶人。

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愛后妻子,常欲殺舜,舜避逃;及有小過,則受罪。順事父及后母與弟,日以篤謹,匪有解[2]

舜,冀州[3]之人也。舜耕歷山[4],漁雷澤[5],陶河濱[6],作什器于壽丘[7],就時于負夏[8]。舜父瞽叟頑,母嚚,弟象傲,皆欲殺舜。舜順適[9]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殺,不可得;即求,嘗在側。

【注釋】 [1]虞舜:虞,國名,位于今山西平陸縣。舜,謚號。[2]匪有解:匪,非,沒有。解,通“懈”,懈怠。[3]冀州:今山西地區。[4]歷山:一說位于山西蒲州,一說位于浙江余姚,一說位于山東菏澤。[5]雷澤:位于今山東省鄄城縣東南。[6]河濱:黃河之濱。[7]作什器于壽丘:什器,各種生活勞動用品。壽丘,位于今山東曲阜。[8]就時于負夏:就時,指逐時射利之事,即經商。負夏,位于今河南淇縣。[9]順適:順從。

舜年二十以孝聞。三十而帝堯問可用者,四岳咸薦虞舜,曰可。于是堯乃以二女妻舜以觀其內[1],使九男[2]與處以觀其外[3]。舜居媯汭,內行[4]彌謹。堯二女不敢以貴驕事舜親戚[5],甚有婦道。堯九男皆益篤。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6];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7];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8]。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堯乃賜舜[9],與琴,為筑倉廩,予牛羊。瞽叟尚復欲殺之,使舜上涂廩[10],瞽叟從下縱火焚廩。舜乃以兩笠自捍[11]而下,去[12],得不死。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為匿空[13]旁出。舜既入深,瞽叟與象共下土實井,舜從匿空出,去。瞽叟、象喜,以舜為已死。象曰:“本謀[14]者象。”象與其父母分[15],于是曰:“舜妻堯二女,與琴,象取之。牛羊倉廩予父母。”象乃止舜宮居,鼓其琴。舜往見之。象鄂不懌[16],曰:“我思舜正郁陶[17]!”舜曰:“然,爾其庶矣![18]”舜復事瞽叟愛弟彌謹。于是堯乃試舜五典百官,皆治。

【注釋】 [1]以觀其內:觀察其處理家庭內部的情況。[2]九男:堯的九個兒子。[3]以觀其外:觀察其處理外部事務的情況。[4]內行:在家族內的表現和處理問題的能力。[5]親戚:這里指舜的父母。[6]讓畔:在田界問題上互相禮讓。[7]讓居:讓出房子給別人居住。[8]苦窳:粗劣、易壞。[9]衣:細葛布做的衣服。[10]涂廩:爬到倉廩頂上涂抹泥漿。[11]以兩笠自捍:捍,同“捍”,保護。此句意為“一手拿個斗笠,以保護自己”。[12]去:逃走。[13]匿空:密道。[14]本謀:主謀。[15]分:瓜分舜的遺產。[16]鄂不懌:鄂,通“愕”,吃驚。不懌,不高興,尷尬之貌。[17]郁陶:傷心之貌。[18]然,爾其庶矣:庶,庶幾,可以。此句意為“是的,你對我的兄弟情誼確是不錯的”。

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謂之“八愷”[1]。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謂之“八元”。此十六族者,世濟[2]其美,不隕[3]其名。至于堯,堯未能舉。舜舉八愷,使主后土[4],以揆百事,莫不時序。舉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平外成。

昔帝鴻氏[5]有不才子,掩義隱賊,好行兇慝,天下謂之渾沌。少暤氏有不才子,毀信惡忠,崇飾惡言,天下謂之窮奇。顓頊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6],天下謂之梼杌。此三族世憂之。至于堯,堯未能去。縉云氏[7]有不才子,貪于飲食,冒于貨賄,天下謂之饕餮。天下惡之,比之三兇[8]。舜賓于四門,乃流四兇族,遷于四裔,以御螭魅[9],于是四門辟,言毋兇人也[10]

【注釋】 [1]八愷:同“八元”一樣,意為“八個和善之人。”[2]世濟:世,世世代代。濟,達到,成就。[3]隕:隕落,貶損祖先的名望。[4]使主后土:此句意為“讓他們管理大地上的諸事(例如農耕、水利之類)”。[5]帝鴻氏:黃帝。[6]話言:善言。[7]縉云氏:姜姓,炎帝苗裔。[8]比之三兇:此句意為“與混沌、窮奇、梼杌類似”。[9]遷于四裔,以御螭魅:此句意為“將他們流放至四方邊緣之地,以抵御那里為害中原的妖魔鬼怪”。[10]四門辟,言毋兇人也:辟,大開。此句意為“四門都大開著,而沒有窮兇極惡之人”。

舜入于大麓[1],烈風雷雨不迷,堯乃知舜之足授天下。堯老,使舜攝行天子政,巡狩。舜得舉用事二十年,而堯使攝政。攝政八年而堯崩。三年喪畢,讓丹朱,天下歸舜。而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龍、倕、益、彭祖[2]自堯時而皆舉用,未有分職。于是舜乃至于文祖,謀于四岳,辟四門,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論帝德,行厚德,遠佞人,則蠻夷率服。舜謂四岳曰:“有能奮庸美堯之事[3]者,使居官相事[4]?”皆曰:“伯[5]禹為司空[6],可美帝功。”舜曰:“嗟,然!禹,汝平水土,維是勉哉[7]。”禹拜稽首,讓于稷、契與皋陶。舜曰:“然,往矣。”舜曰:“棄,黎民始饑,汝后稷播時百谷。”舜曰:“契,百姓不親,五品不馴,汝為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寬。”舜曰:“皋陶,蠻夷猾夏[8],寇賊奸軌[9],汝作士[10],五刑有服[11],五服三就[12];五流有度[13],五度三居[14]:維明能信[15]。”舜曰:“誰能馴予工[16]?”皆曰垂可。于是以垂為共工[17]。舜曰:“誰能馴予上下草木鳥獸?”皆曰益可。于是以益為朕虞[18]。益拜稽首,讓于諸臣朱虎、熊羆。舜曰:“往矣,汝諧[19]。”遂以朱虎、熊羆為佐。舜曰:“嗟!四岳,有能典朕三禮?”皆曰伯夷可。舜曰:“嗟!伯夷,以汝為秩宗[20],夙夜維敬,直哉維靜絜[21]。”伯夷讓夔、龍。舜曰:“然。以夔為典樂,教稚子[22],直而溫,寬而栗,剛而毋虐,簡而毋傲[23];詩言意,歌長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能諧,毋相奪倫,神人以和[24]。”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25]舞。”舜曰:“龍,朕畏忌讒說殄偽[26],振驚[27]朕眾,命汝為納言[28],夙夜出入朕命[29],惟信。”舜曰:“嗟!女二十有二人[30],敬哉,惟時相天事。”三歲一考功[31],三考絀陟[32],遠近眾功咸興。分北三苗[33]

【注釋】 [1]大麓:深山。[2]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龍、倕、益、彭祖:禹,鯀之子,治水有功,事跡詳見《夏本紀》。皋陶,執掌刑獄之官。契,執掌教化之官,是殷人祖先。后稷,執掌農事之官,周人祖先。伯夷,執掌禮儀之官,與周初餓死首陽山的伯夷同名。夔,執掌音樂的官。龍,諫官。倕,主管建筑的官。益,也稱“伯益”“伯翳”“大業”,秦人祖先。彭祖,不知何官,戰國文獻中多稱其為長壽之人。[3]奮庸美堯之事:奮庸,努力工作。美,光大。[4]使居官相事:相,輔佐。此句意為“使其官居首輔,以輔佐我政事”。[5]伯:對諸侯的尊稱。[6]司空:即司工,主管工程水利之事。[7]維是勉哉:此句意為“對此可要盡心竭力啊”。[8]猾夏:猾,侵擾。夏,指相對四夷的中原華夏之地。[9]寇賊奸軌:四種罪行。寇,群行攻劫。賊,殺人。軌同宄,奸與宄都是犯罪之意,在外曰奸,在內曰宄。[10]士:司法之官。[11]五刑有服:五刑,墨(臉上刺字)、劓(割掉鼻子)、刖(砍去小腿)、宮(割去生殖器)、大辟(死刑)之刑。服,從也,意為“量刑合適”。[12]五服三就:此句意為“對于犯了五種罪行的人,要在合適的地方行刑”。[13]五流有度:此句意為“五刑如果改為流放,則其遠近也要有相應的里程”。[14]五度三居:此句意為“五種不同程度的流放,流放至遠近不同的地區”。[15]維明能信:此句意為“只有執法嚴明,才能取信于民”。[16]馴予工:馴,管理。工,工匠。[17]共工:官職名,管理工匠之官。[18]朕虞:朕似為衍字。虞,管理山林畜牧之官。[19]諧:合適。[20]秩宗:官名,主管朝廷的尊卑次序以及郊廟的祭祀之事。[21]直哉維靜絜:靜,清。絜,明。意為“正直而清明”。[22]稚子:即“胄子”,帝王公侯之長子。[23]直而溫,寬而栗,剛而毋虐,簡而毋傲:此句意為“正直而色溫和,寬厚而又謙敬,性情剛正而不凌人,態度簡約而不傲慢”。[24]詩言意,歌長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能諧,毋相奪倫,神人以和:此句意為“詩是表達思想情感的,歌聲長短高低要根據語句拉長的需要,音調要合乎吟唱的音律,音律要諧和五聲。八種樂器的音調能夠調和,不失去相互間的次序,讓神和人聽了都感到和諧”。[25]率:相繼,相依。[26]殄偽:即“殄為”,不講道德信義的行為。[27]振驚:即“震驚”,讓百姓聳動,陷入混亂。[28]納言:官名,負責上言下達,下言上傳。[29]出入朕命:此句意為“向我報告群臣的情況,對外傳達我的命令”。[30]二十二人:上文從禹到彭祖十人,加上十二牧,共二十二人。[31]考功:考察官員的功績。[32]三考絀陟:絀,通“黜”,降職,免官。陟,升官。此句意為“通過三次考核,以確定官員的升降”。[33]分北三苗:此句疑為衍文,或錯簡。

此二十二人咸成厥功:皋陶為大理[1],平,民各伏得其實;伯夷主禮,上下咸讓;垂主工師,百工致功;益主虞,山澤辟;棄主稷,百谷時茂;契主司徒,百姓親和;龍主賓客,遠人至;十二牧行而九州莫敢辟[2]違;唯禹之功為大,披[3]九山,通九澤,決九河,定[4]九州,各以其職來貢,不失厥宜。方五千里,至于荒服[5]。南撫交阯、北發[6],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山戎、發、息慎,東長、鳥夷,四海之內咸戴帝舜之功。于是禹乃興《九招》[7]之樂,致異物,鳳皇來翔。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舜年二十以孝聞,年三十堯舉之,年五十攝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堯崩,年六十一代堯踐帝位。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蒼梧[8]之野。葬于江南九疑[9],是為零陵[10]。舜之踐帝位,載天子旗,往朝父瞽叟,夔夔[11]唯謹,如子道。封弟象為諸侯。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12]薦禹于天。十七年而崩。三年喪畢,禹亦乃讓舜子,如舜讓堯子。諸侯歸之,然后禹踐天子位。堯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以奉先祀。服其服,禮樂如之。以客見天子,天子弗臣,示不敢專也[13]

【注釋】 [1]大理:官名,執掌司法。[2]辟:邪惡。[3]披:同“劈”,劈開。[4]定:劃定。[5]方五千里,至于荒服:當時的華夏地理范圍。荒服,距離國都最遠的區域。根據《尚書·禹貢》,以王畿為中心向外輻射,五百里甸服,再向外五百里侯服,再向外五百里綏服,再向外五百里要服,再向外五百里荒服。[6]北發:即“北戶”,指生活于今廣東、廣西境內北回歸線以南地區的人。他們的窗戶都是向北開的。[7]《九招》:即《九韶》之樂。[8]蒼梧:漢代郡名,今廣西梧州市。[9]九疑:即九嶷山,位于湖南省寧遠縣南。[10]零陵:漢代郡名,今廣西興安縣北。九嶷山位于蒼梧郡和零陵郡之間。[11]夔夔:虔敬之貌。[12]豫:通“預”,預先。[13]天子弗臣,示不敢專也:此句意為“天子不敢將他們兩家當作臣子看,不敢專行天下之政(深意為不敢管到他們兩家)”。

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故黃帝為有熊,帝顓頊為高陽,帝嚳為高辛,帝堯為陶唐,帝舜為有虞。帝禹為夏后而別氏,姓姒氏。契為商,姓子氏。棄為周,姓姬氏。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盈江县| 蒙城县| 黄骅市| 眉山市| 普洱| 镇安县| 波密县| 四会市| 宜黄县| 淮阳县| 新野县| 洛南县| 南岸区| 林口县| 庆城县| 柳河县| 潼南县| 曲沃县| 新兴县| 嘉黎县| 冷水江市| 建阳市| 会同县| 临夏市| 奈曼旗| 东宁县| 弥勒县| 台北市| 东海县| 襄城县| 莱阳市| 抚州市| 惠来县| 安溪县| 额尔古纳市| 景泰县| 姚安县| 叙永县| 亳州市| 北京市| 酒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