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細說史記三千年·霸主之路
- 王嗣敏
- 1395字
- 2024-01-04 10:50:24
第四章 前四史號稱信史 觀大略書藏龍虎
既然講到了前四史,我就再做一些普及工作。說到中國最權威的史書,大家都知道二十四史,從《史記》到《明史》一共二十四部史書。另外,還有一個特定稱謂叫“前四史”,即《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顿Y治通鑒》以編年體的形式,再現《宋史》之前的歷史,也非常了不起?!妒酚洝贰顿Y治通鑒》被稱為“史學雙璧”。
其實還有一部《左傳》,我越來越發現它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可以說是價值連城,可是它沒有被列入二十四史中,因為按照經、史、子、集的分類,《左傳》作為儒家的經典,被列入了經部。
下面用一個簡表,列出這些名著大致的記述范圍,不展開,如有需要,可通過其他渠道深入了解。
話題再轉回來。漢武帝時代的司馬遷寫《史記》中的西漢史部分,東漢的班固寫記錄西漢史的《漢書》,三國、西晉時代的陳壽創作《三國志》,都是作者創作記錄同時代或者相近時代史實的作品,比較接近“歷史的真實”。

大家不要嫌煩,如果想考證“歷史的真實”,只能做這樣的推理和說明。一個優秀的考古學家,完全具有法官判案和偵探循跡的素質,這可不是高抬。通過這樣的論證,也可以讓讀者有一個深入研究歷史的方法和路徑。
什么是“性格的真實”和“人性的真實”呢?
也舉一個例子來說明。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巡游天下,目的是彈壓地方,考察政務,也顯示大皇帝至高無上的尊嚴。他走到哪里,哪里就引起轟動,全天下人可能都想一睹秦始皇的風范,看看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打得六國毫無還手之力。當時劉邦是亭長,很可能在歡迎隊伍中;項羽身負國仇家恨,更想看看秦始皇是何許人。當然,以他們當時的地位,不可能見到始皇帝真容,但看儀仗隊還是可能的。這時,劉邦說“大丈夫當如此也”,項羽說“彼可取而代也”。當時司馬遷也沒有和他們在一起,他怎么知道兩個人說過這樣的話?不可能。但是兩個人可能說過這樣的話,而且這符合兩個人的身份和性格。劉邦是世故、世俗、圓滑,充滿羨慕,這話沒有毛病,而項羽說的就直白、露骨、提氣,但是非常危險,如果被人聽見了,這就是反叛分子。我們不能因為司馬遷記載了這樣兩句話,就說《史記》不靠譜。把兩個人的話調換一下,才是真正的不靠譜。
這就叫“性格的真實”。
一般來說,歷史如果突顯“性格的真實”,則有血有肉,有傳奇色彩,故事性強,為人所喜聞樂見,而“歷史的真實”往往是揭示規律性、本質性的史實,這樣的歷史龐雜、理性、抽象。最佳的狀態就是“性格的真實”與“歷史的真實”兼具,在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時候,就要根據個人的情況進行選擇,非專業研究者可以偏重“性格的真實”,專業研究者更會在乎“歷史的真實”,唯一不能提出無理要求的是,非要偏重“性格的真實”的作品一定還要有“歷史的真實”,非要偏重“歷史的真實”的作品也要有血有肉、有故事性。當然,能做到二者兼顧,就像《史記》一樣,必定是上乘之作,可是,能達到《史記》這個量級的作品,從古至今又有多少呢?不是每一個歷史研究者都是歷史學家,尤其是可以名垂青史的歷史學家,如果這個稱號像大白菜一樣普遍,那么歷史學家就都是“廉價”的代名詞了。能稱得起“家”的,不論是原創,還是再創作,一定要有巨大的價值。比如,《史記》的本紀、世家、列傳、八書、十表的體例,是司馬遷的原創,為后世所效法,對司馬遷來說,“偉大歷史學家”的稱號當之無愧,而《資治通鑒》就是在史書基礎上的再創作,可是司馬光同樣當得起“偉大歷史學家”的稱號。